赏读陈兰彬的对联

湛江日报 2019-04-28 07:57

陈兰彬是清代吴川县黄坡村人,我国首任驻美国公使。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一生以诗文为伴,留下不少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对联,有个性,有趣味,有意义,常常被乡亲传颂。

他自小天赋很高,五六岁时私塾先生叫他为村里的关帝庙做对联,他脱口吟出:

志在春秋心在汉;功同日月义同天。

《春秋》传说是孔子所作,人称他“文圣”;关公读《春秋》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功劳显著,人品高尚,被称“武圣”。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时把关羽列为三绝中的“义绝”。陈兰彬小时候就很熟悉的故事,很崇拜关羽,有很大的理想抱负。

道光十六年,高州刘知府要在高州建武帝庙,但只有高州(古称高凉)县愿意,其它各县迟迟不见行动。当时在读的陈兰彬写了一副对联:

高义结桃园,蜚声腾茂,有如雷厉电宣,更喜勇超廖化,威震吴曹,信能悦服群黎,久安磐石;

凉宵秉莲炬,砥节砺名,仿似青天白日,迨至坐镇荆州,功成川蜀,宜望帝都巩固,永奠金城。

对联一出,各县纷纷行动,武帝庙很快就建成了。这副对联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因为它既赞美了关圣的显赫功绩,又巧妙地在各句中嵌上高州、茂名、电白、化州、吴川、信宜、石城(今廉江)等县名。

陈兰彬为高州冼太夫人庙撰写过一副236字的长联,被誉为南粤第一联。该联写出了岭南百越高凉俚族女首领冼英的功绩和深远影响。冼夫人是高凉郡今广东省电白区人,历经南朝、陈朝、隋朝三个朝代,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努力促进俚汉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成绩巨大,得到了历代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据说陈兰彬到古巴调查华工受虐情况时,西班牙驻古巴总督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比较熟悉,在会见时,他出一上联“黄河绿水三三转”来为难陈兰彬;陈兰彬知道对方用乘法说明黄河的弯曲,也了解到这总督后花园有三十六转的假山,随即答道“紫海青山六六弯”,为后来在谈判桌上提出改善华工待遇争取了主动。

有一件对联趣事,人们常常提起。据说陈兰彬在高文书院执教时曾出一个上联让学生作答,上联是:

陈米陈醋,陈陈相因,推陈出新酒。

有一个学生答不出,回家后愁眉苦脸,冥思苦想。妻子见他这神态问他原因,后来他妻子结合割草建房过程做了下联:

草根草花,草草了事,依草附木庐。

一百多年来,不少文人墨客为写下联搜肠刮肚,2012年央视记者祖光宁到吴川来,还以“老夫老妻,老老作伴,返老还童心”相对,给文坛增添了一段佳话,可见这对联的魅力。

陈兰彬晚年用一首长联来概括自己的生平:

雪案读儒书,廿二龄以优行贡成均,选广博,登科第,通籍词垣,并与戎粤海燕山,想当年士气激昂,原思树立;

星槎持使节,八万里由巴邦返京邸,历常寺,授宗卿,备官谏院,更宣力兰台枢部,幸此日圣恩高厚,暂息辛劳。

上联他回顾自己青少年的求学经历,考取秀才、优贡,上京入成均(国子监)就读,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通过会试、殿试考取进士,进翰林为官吏;同时也努力习武,到广东沿海了解列强侵华史实,考察西北关隘,忠心报国,壮怀激烈,决心干一番大事业。下联说自己在海外工作经历,先是担任首位留美幼童肄业局监督,后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回到朝廷后,得到朝廷嘉奖,赏二品领带,任太常寺卿、宗人府丞、监察院左副都御史、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最后说现在年事已高,光绪八年,68岁奉诏告老回乡,乐享桑榆。

陈兰彬不但作对联,同时也精通楷书、行书、草书、隶书,手举大毛笔挥洒自如,他的对联与书法珠联璧合,至今还留下不少珍贵的墨宝。

他曾为湖光岩写下“湖光镜月”门匾,以及对联:

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

岩山寂历,僧归门向月中敲。

这副对联给湖光岩的水光山色增添了一道人文风景。试想明月当空的夜晚,湖光岩烟波弥漫,万籁俱寂,清脆的敲门声,给读者带来多少想象的空间啊!

遂溪城月实荣村是一条大村庄,实荣堡门上的题匾“保聚可风”,题联“风仍古邹鲁;地是小蓬瀛”就是陈兰彬的佳作,很受大家欢迎。邹国是孟子的家乡,鲁国是孔子的家乡,这里陈兰彬化用了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诗句“末学渐邹鲁”,指出这里是文化昌盛之地,礼仪之邦;蓬莱、瀛洲,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通过对联,他热情赞美了实荣村纯朴的民风、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自然环境。

陈兰彬高中甲榜进士后,也曾为乾塘陈氏宗祠题写了几副对联。其中一副对联是“读南宋国史赤胆报君百代忠魂留庙食;看大明邑乘乌鱼奉母千秋孝德著家规”。上联歌颂了先祖南宋状元、参知正事(左丞相)陈文龙舍身为国的事迹,下联举乌鱼为例,勉励族中子弟孝敬长辈遵守德道。乌鱼妈妈每次生鱼仔都会失明一段时间不能觅食,鱼仔很懂事,争相游进妈妈嘴里喂它,直到鱼妈妈身体恢复、眼睛复明才离去。这种孝鱼很得人们赞赏、学习。

新闻推荐

燕子长住的地方

许冠华春天来了,大地苏醒过来,梁上的燕子衔回新泥,加固装饰自己的新窝。这些春燕也被叫作紫燕,给居家带来紫气和吉祥。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