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长住的地方

茂名日报 2019-04-15 06:57

许冠华

春天来了,大地苏醒过来,梁上的燕子衔回新泥,加固装饰自己的新窝。这些春燕也被叫作紫燕,给居家带来紫气和吉祥。于是,人们欢迎它,并与其和谐相处。日子久了,燕子也不飞走了,而是长住下来。燕子对环境要求很苛刻,这里自然条件的优越,让它安心地留了下来。一大清早,它们就唧唧喳喳地飞向田野,飞向水汪汪等待春耕的田野。

——题记

这里,是三地交界的僻壤,是群山环绕的盆地平原;这里的乡民唱着农歌,耕耘着肥美的土地;这里山清水秀,也是燕子长住的地方。

茂名市区西行30里,过铁路便可以进入竹仔岭这个茂名、化州、吴川三地交界的偏静乡村。这里环境优美,自然天成,如闺中少女,如露中初华,东西两江环绕如玉带,南向横岗屹起,临江远眺平原、村落、青山、原野,好一派和谐的山水的协调。

这里的人们,过着平静祥和的农耕生活,就像他们的祖祖辈辈,视耕地为至宝,对每一寸耕地敬畏与感恩并存,视为神,视为根。无论走得多远,都忘不了村前和田野中终年淙淙长流的水轮泵送来的清澈的河水。它是竹仔岭的象征,是竹仔岭人的骄傲,也是竹仔岭农耕丰硕的保证。

竹仔岭九条自然村有序地分布在田野周边的山的边缘,平展展的田园中间阡陌纵横。防渗的自流灌溉水渠错落其间。硬底的道路四通八达,全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夜幕下的村落宁静、安逸。生活在这种恬淡的环境,才真正领略圣境的含义。

这里的环境、农作、小气候都是由这一方土地特有的水源条件形成的。

水源来自西江香滩两台日夜扬水的水轮泵。这两台用水能自行抽水的水轮泵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停不歇地服务着这里的农业和农民,为农村的祥和幸福送来了生命之源。至今,仍不失为农业丰收的神器。

1964年冬天,竹仔岭集全大队之力,在公社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西江河的香滩筑坝拦水,建起了两台40水轮泵,扬程达30多米,配套水渠1500多米,彻底解决了全大队耕地的自流灌溉。由于扬程高,将原来的半坡旱地改为水田,全大队一下子增加水田面积1600亩。有一个100人的生产队,一下子就扩大了水田80亩,人均扩了8分水田,粮食生产翻了一番多。至1965年,竹仔岭大队成了远近闻名的粮仓。水,成了丰收之源,也成了村民幸福之源。

有了水的动力,在香滩水轮机站又配套建起了碾米、磨糠加工作坊,并加工米粉、河粉,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为本大队和周边社队的村民加工粮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竹仔岭也因之而声名鹊起,羡煞了周边社队和村民。

有了水的灌溉,全大队3000多亩水田稳产高产,肥美的田土,林茂粮丰。竹仔岭人有一件甜心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谷米市场上,竹仔岭人的谷米价要比别的谷米每担高出3至5元钱。原因是质量好,竹仔岭的粮食成了抢手货。这是竹仔岭种田人的自豪。这种自豪既来自肥沃的田土,更来自水轮泵终年不停息的自流水。每说起这些往事,村民们感恩之情溢于言表,那种自豪自信成了竹仔岭人心中美好的乡愁记忆。

在我们无比欣赏竹仔岭水利纵横,流水叮咚,清水穿村过户,孕育粮田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忘记那些为民造福的水利开拓者和管水人。他们才是勤劳、智慧、舍身为民的人杰,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当年土地承包后维护水轮泵的村支书曾群海是一位全心为农的先知先觉者。为维护水轮泵这个千秋功业废寝忘餐并亲力亲为维护了这份传世的集体家业。另一个是陈茂庭,这个殷实的老农深谙水源之于农,犹血液之于人,恪尽职守,管好抽水系统。这个老游击队员,就像当年扛枪为人民一样,在土地承包后的日子里,坚持为人民守机管水,直至退休仍常牵挂着这座经历半个世纪的水轮泵。另外,还有两位水路主渠调水用水的管水员林祥伟和曾益年。他们恪尽职守,虽然水来自水轮泵,不耗电,但他们不肯浪费,做到物尽其用。多余的流水也让它延续流到坑尾,接济周边社队的田地用水,深得邻村人的敬重。

竹仔岭人视水为图腾。土地承包40年,村历届党支部牢记使命,把关乎水利视为头等大事,作为惠民惠农的工作抓手,对农业的命脉紧抓不舍。李积文支书、林水权主任也承前接棒,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完善集体水利设施和管理措施,维护好现有水利的同时,协调好用水需求,让水利发挥最大的灌溉效益。林水权还担任了水轮泵河段的河长,挂牌对管理负责。

一江春水,养育了一方人民,也修炼了一方淳厚的民风和人文精神。竹仔岭人的祖辈都是从跟着牛屁股的岁月过来的农耕人家,但始终耕读传承,不失礼仪文明。或许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他们中间没有浮躁,多有平和。我曾细细地考察和体验了这里宁静的生活。他们夜息日作,一派祥和;一家来客,大家招呼,茶盏推举之间,说话言轻而又推心置腹,对生活充满了满足和自信。

是的,他们应当自信,在当前的安然盛世,还有什么不称心如意的呢?他们告别了跟着牛屁股的岁月,在改革开放40年中,守住了精神家园,开创了发展的路子,在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并未迷失自己,牢牢地保住耕地这条红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职业本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把三千亩水田建成富美的粮仓,把山地、坡地建成了果园和菜地,并致力创新,使这偏远的角落四季和美,春意盎然。就在别的地方因缺水而休耕弃荒的时候,他们却惜地如金,扩大种植面积,并用商品农业的目光,侍弄农业。在这片热土上,放眼所望,朝气蓬勃,全是田园诗般的美丽。

为了深入地体验这里的生活,我与永茂在信文同学家里住了下来,并在他的陪伴和带领下前前后后走访了今夕的香滩水轮泵和完善的防渗水渠,考察了田野、菜园、鱼塘、果园、农舍,走村串户,着实地感受了农村的快乐与富美。

陈强胜老师满腔热情地如数家珍那样向我们叙述了这里的人文景观和人物掌故,并带领我们寻图觅景,极其丰富了我们对地方风土人情的感受,从他的谈吐中,足见他炽热的乡土情怀。

激越的心情使我夜不能寐,半夜我独自在楼顶的凉亭间感受夜的平静。村中的楼群都睡着了,只有路灯无眠。它与天上的星辰互相辉映,让苍穹与大地同醉在这春风里。远远近近,青蛙叫春了。我好像听到了久违的大自然的合唱。屋后的竹山,牡鸡在低吟,这是求偶的音乐,就像白天山上此起彼伏的鹧鸪和斑鸠的啼叫一样。春天来了,它们在呼朋引伴,进入了繁衍生息的节奏。

一切都是那样自然而至,平和安详。

东晋陶公曾用妙笔,勾勒出理想中的人间仙境桃花源并作记传世,让历朝历代的诗人墨客、三教九流读而向往,甚至,寻寻觅觅,索求桃花源中那种朴实谦和、自足恬淡、康乐安宁的生活境界,但那只是陶渊明先生幻想中的精神家园。至今,不少地方借陶公笔下之美,自作桃源美境,聚天下游客,来满足衣丰食足后的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但依我看,何必走远呢?其实竹仔岭就是我们身边的桃花源。虽未经雕饰,还是古朴的璞玉,但那种人文环境和农人自足的耕作,使这方远离城市的乡村僻壤,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完全不失农人的怡然自乐与本分安然。

我感念这里人的自律与包容。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繁;看那满田白鹭,低头探步,自由自在得就像绅士,深感这里人的生活理念的纯朴自然。家乡的水土培育出了好民风,虽然待在深闺无人识,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和性格。

春天来了,大地苏醒过来,梁上的燕子衔回新泥,加固装饰自己的新窝。这些春燕也被叫作紫燕,给居家带来紫气和吉祥。于是,人们欢迎它,并与其和谐相处。日子久了,燕子也不飞走了,而是长住下来。燕子对环境要求很苛刻,这里自然条件的优越,让它安心地留了下来。一大清早,它们就唧唧喳喳地飞向田野,飞向水汪汪等待春耕的田野。

我想,这里万物都是和谐的。因为有水,成了和谐的调合剂。沟沟渠渠流动着的,不仅是水,也是农耕文明;不仅是记忆,更是能让人记住日月盈昃的源远流长的旧事与乡愁。

新闻推荐

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经验交流会举行 为校园足球发展建言献策

吴川学子在教练指导下进行足球训练。记者邓耀瑞摄本报讯(记者邓耀瑞)4月2日,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现场观摩活动经验交流会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