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管理警察周仕海:17年在湛生活见证港城“蝶变”

湛江日报 2019-04-21 08:16

移民管理警察周仕海。 通讯员 陈一波 摄本报记者路玉萍通讯员陈一波

今年35岁的周仕海来自贵州,是今年新入警的移民管理警察,也是在湛江坚守了17年的老兵。对他来说,湛江——这个他度过难忘青春时光的城市,满是温馨的记忆。在这里,他见证了港城日渐蓬勃发展的新变化,目睹了湛江从平房遍地到高楼林立的更替嬗变。他的人生早已和这座城市血脉相连。

初到湛江的记忆,周仕海回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2003年3月,结束了新兵连集训,周仕海和战友们紧张而期待地踏上了前往湛江的旅途。当时的湛江还不像如今这般遍地高楼。周仕海透过车窗的窗户,只能看见道路两侧低矮的平房。当车辆向南行驶到三帆路段时,带兵的干部指着车辆正前方对他们说,顺着这条人民大道往前看,尽头最高的那栋12层建筑就是湛江边检站,也是你们今后服役工作的地方。

虽然“第二故乡”没有想象中那般繁华,但来到新单位的周仕海很快调整好心态,适应了监护中队战士的角色,担负湛江港口岸巡逻和外轮监护任务。每天,周仕海早上6时30分跑完操,吃过早饭,就要到港区巡逻。遇到船舶入境办理手续,他就要守在码头边,看着拖轮慢慢地将船舶推移到泊位,等待船舶放下缆绳和舷梯,直到执勤业务科队登轮办理完出入境手续。当时的湛江港务局业务量还没有现在这般繁忙,但由于执勤模式依赖于警力的投放,周仕海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白天守在港区巡逻监护,晚上听着货物运铲车的倒车报警声入眠。

部队生活紧凑而规律,转眼间已来到2004年。由于留队名额有限,两年服役期满后,表现突出的周仕海通过选拔留在部队继续服役,而同批入伍的战友们大部分都要退伍返乡。离队前,单位组织老兵们到新落成的金沙湾观海长廊观光,尽管当时配套设施还不太完善,但沉浸在椰风海韵中,周仕海第一次深刻领略到了湛江作为海滨城市的秀丽风光。

2006年,周仕海顺利通过培训,成了单位的勤务车辆驾驶员。同年年底,湛江海湾大桥通车。此前,周仕海运送执勤人员办理出入境业务,由霞山的边检站营区前往坡头的南油港区,需要在平乐渡口换乘轮渡,或者绕行325国道,来回需要两个半小时。海湾大桥通车后,往返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节省了一半多,这让周仕海真切感受到了港城交通建设带来的便利。

转眼又过了两年,由于警力调整,周仕海到湛江边检站机场分站担任驾驶员。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成了港城人民关注的焦点,湛江籍运动健儿夺得金牌的喜讯更是让湛江人感到骄傲。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周仕海所在的机场分站变得更加繁忙。此前,从湛江机场口岸出入境的旅客大多是返乡省亲的香港居民,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湛江人也选择乘坐湛江机场国际航线出境旅游观光。

2011年,为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湛江开启全民创卫模式。周仕海发现熟悉的街边摊、夜宵档逐渐没了踪影,也极少听到流动小贩的吆喝声,极少看到占道经营的摊档,人行道的地砖上没有了厚厚的一层油垢,市容市貌变得干净清爽。曾经杂乱的餐饮行业实现升级转移,街道上少了小吃店和流动摊,但商业中心、美食城多了许多“阳光厨房”,美食种类也日趋丰富,如今周仕海在市区不仅能吃上“放心餐”,还能品尝到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地区的菜式。与此同时,得益于冷链物流的发展,湛江作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湛江鸡、马鲛鱼、清蒸沙虫等菜式逐渐登上了其他地区的餐桌。在出入境业务的办理过程中,湛江出产的罗非鱼、对虾等水海产品也在宝满口岸通过集装箱出口到美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2015年,不知不觉中,湛江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滨公园、渔港公园、金沙湾观海长廊等地成了游客享受椰风海景的地去处。大型商圈成了人们休闲购物的热门去处;城建、市容方面不遗余力快马加鞭的建设让湛江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聚光灯前。当年7月,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湛江举办,周仕海和战友们作为支援力量,负责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安保工作,组织观赛的群众排队入场。候检队伍中,许多人都是离开湛江多年在外打拼的游子,听说湛江举办省运会,特意回来为家乡的代表团加油助威。回到家乡,看见干净整洁的街道、林立的高楼、怡人的风光,他们无不对湛江的发展变化感到惊喜赞叹。

今年元旦,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安现役部队集体退出现役,周仕海通过考核转改为移民管理警察,正式扎根港城。现如今,湛江港货物如潮、轮船如织,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达到3.02亿吨,稳居北部湾港口第1位、广东省港口第2位、全国沿海港口第11位;湛江机场口岸开放3条国际航线,出入境旅客人数突破8.3万,节假日出境旅游成了新时尚,自助通道让旅客实现7秒“刷脸通关”;江湛高铁通车,湛江迈入珠三角3小时生活圈;湛江东海岛,宝钢湛江钢铁基三高炉系统开工、中科炼化加快推进、巴斯夫签署框架协议,钢铁、石化、化工、造纸等重大临港产业集群成了驱动湛江经济增长的新的强力引擎……回顾过往的17年,周仕海对港城的发展变化如数家珍。

身上的制服由橄榄绿变成了藏青蓝,周仕海见证了湛江的日新月异,也度过了服役、娶妻、转业等人生重大节点,他的成长轨迹和湛江的发展已经交织成密不可分的命运线。他说,未来几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家乡的妻子接来湛江,见证新时代湛江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80后大学生回乡养本地塘虱 掀起一轮“鲶鱼效应”

林秋荣在老宅自砌12个鱼池高密度养殖塘虱。文/本报记者曹龙彬通讯员骆国和图/本报记者李忠放弃大城市的工作,返乡当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