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生回乡养本地塘虱 掀起一轮“鲶鱼效应”

湛江日报 2019-04-08 08:44

林秋荣在老宅自砌12个鱼池高密度养殖塘虱。文/本报记者曹龙彬通讯员骆国和图/本报记者李忠

放弃大城市的工作,返乡当起了本地塘虱养殖户,“80后”大学生林秋荣的选择让亲戚朋友都难以理解,而他却坚持了下来,并且建立了合作社带动附近村民养殖致富。日前,在霞山区西厅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林秋荣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

软件工程师返乡养鱼

林秋荣是土生土长的西厅村人,父亲和叔父都是当地的养殖高手,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养鱼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此前从来没想过会回家养鱼。

曾经,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努力考上大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跳龙门”。2011年,他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后,留在一线城市工作,成为中兴公司的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薪资很可观。但因工作忙,回家陪父母的时间很少,乡愁越来越浓。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看励志类的书籍,特别是那些介绍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对自己很有启发。再看看老爸和叔叔水产养殖的成功经验,触发了我回家创业的念头。”林秋荣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2015年,他辞掉了工作,决定回家和父亲一起养鱼。

推广高密度养殖保证产量

“创业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不能盲目。”林秋荣对于前期的项目选择和市场调研,做足了功课。他不仅多次到广西、湖南等地对水产市场进行考察,还对当地气候、土质、水资源进行了分析。

他向记者介绍,塘虱鱼也名胡子鲶,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的鱼类,在我国南方分布较多,具有营养丰富、滋补效果好的一种淡水鱼类,并且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易高产的特点。特别是本地塘虱,不仅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鱼类,而且还销往港、澳等地,市场前景广阔。在选定本地塘虱养殖项目后,他通过网络和书籍恶补养殖知识,并向叔父等人请教学习养殖技术,逐渐掌握了一些养殖本领。

2015年8月,林秋荣对自家的废弃养猪场进行改造,修建了8口高位养殖池,并购买回第一批本地塘虱苗子,开始了他的养殖之路。

因为之前养殖经验几乎为零,林秋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有叔父的帮助下,总算摇摇晃晃挺过来了。实现了第一年保本;第二年小有盈余;第三年,他便开始扩大养殖面积,增至12口养殖池,同时尝试高密度养殖。

“养殖塘虱看似简单,实际上对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高密度养殖风险很大。”林秋荣介绍,他是当地第一个推广高密度养殖本地塘虱的人,经过几个月的细心研究管理,目前已经取得成功,50平方米的高位池,一造的产量可达8000斤,大大提高了产量和产值。

抱团发展广拓销路

记者走访当天看到,林秋荣的养殖基地坐落在山坡上,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宜人。走进高位池,可听见潺潺流水声,原来是净水循环设备正在进行换水,以保证池塘的干净及充足氧气。

林秋荣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本地塘虱鱼的品质,他跟叔父等人都是模仿原生态的水环境,采用环保度较高的饲料饲养,并养足半年时间以上再上市,所以他们的鱼比较受广西、湖南等地收购商的欢迎。但试验成功高密度养殖以后,产量虽有了突破,收购价格却受控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怎样才能打破这一“瓶颈”?经过跟叔父等养殖户探讨,他们认为抱团发展广拓销路,才有助于本地塘虱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才能打响本地塘虱的品牌。2018年,他们联手成立了霞山区西厅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本地塘虱养殖基地,并通过到各地拓展销路,提高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本地塘虱养殖基地的打造,也掀起一轮“鲶鱼效应”,吸引更多客商慕名而来收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目前,该合作社已经有8户养殖户加入,拥有水池逾百个,年产本地塘虱鱼300吨,年销售额逾300万元,解决了就业岗位逾30多个,被湛江市、霞山区两级关工委列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

“特种水产养殖投资小,见效快。”身为合作社理事长,谈到未来的发展,林秋荣信心十足。他决定继续扩大规模,以本地塘虱养殖为龙头,逐步增加巴沙鱼、白鲫等特种养殖品种;以“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由合作社提供种苗,统一回收产品,充分发动当地农户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扩大养殖面积,增加养殖产量和品种,努力将水产养殖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项致富产业。

新闻推荐

每天挥动手臂达8000多次,转体500多次;岗亭里配备有小药箱、工具箱、矿泉水,湛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霞山大队勤务二中队 践行雷锋精神 打造示范岗亭

大雨天,交警霞山大队勤务二中队民警帮助小朋友过马路。文/记者文秋华通讯员黄裕杨百宁图/通讯员黄裕提供海滨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