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副科”?
宋立民(赤坎)
富而思学,富而思美,富而思乐。
“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多年,各个大学几乎都有“博雅中心”。但是,如果问一句“艺术教育算不算专业”,大家多半会回答:那是艺术系的事情。
2019年4月11日,新华社有一条“重磅消息”: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明确普及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鼓励高校开展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而且,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
这当然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大好事。然而,看看有关报道,我们这才明白了:早在2006年,教育部已经有了白纸黑字的“指导方案”,规定在校生必须选定一门艺术课程,修满2个学分方可毕业。无奈到了2018年,北京对13所重点高校的调查显示:“五成高校未设置艺术选修课”,更遑论其他普通院校。
其实,美育与“精神文明”是同步的。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社会人对于美的人生境域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叩问史、追寻史、完成史。
康德说人的心灵由“知情意”三者组成,而“情”就是审美判断的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更明白:“美是生活”:“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充分显现生活的就是美。”换句话说,美育就是生活的必修课。马克思、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即生活——一个关乎生命与生活的学问,怎能是高校的“副科”了呢?
所以,比之“公共英语”“大学语文”这样公修课,“美育”当是不折不扣的传教后人、利国利民、无量功德的“修身”主课,绝不仅仅是唱歌、画画一类的“辅助教育”。而以往的文件形同虚设,需要选择再次“切实加强”者,还是没有把美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是也。
新闻推荐
中国禁毒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广东禁毒微信公众号二维码4月12日,赤坎区关工委、赤坎区禁毒办、赤坎区寸金街道办、心港社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