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头医师”见证港口新发展
杨向东的维修工具箱里,藏着一个港口的变革历程。
作为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铁路分公司机修段副段长,这位“火车头医生”在码头一线兢兢业业工作了近30年,他的维修工具换了一批又一批,越换越高级;他的工作日记写了一本又一本,一本比一本详细;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技改成果出了一项又一项,一项比一项有创意……这些都成了近几十年来湛江港跨越式发展,以及港口工人工作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鲜活见证。
4月4日,记者来到湛江港集团铁路分公司,聆听了杨向东与港口“那些年”的故事。
“跨行”发展,从零起步
“当时全班组只有一套维修的常用工具,维修时用的是简陋的扳手、铁锤、锉刀,没有电动工具,机械出了故障,完全靠人力维修,36毫米的大螺丝要全班七八个人边喊口号边合力去拆卸。”采访中,杨向东绘声绘色地说起当年的机械维修过程。
杨向东是一名“港二代”。小时候,他常听在港口当钳工的父亲讲港口的故事,心生向往,跟着父亲到港口,看到码头上一台台大型机械宛如巨人般,作业现场紧张而又繁忙,他不禁惊呼:“太厉害了!”
1990年,杨向东从湛江市技工学校钳工班毕业后,被分配到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时称“湛江港第三作业区”)门吊队,成为门机修理工;2000年调到铁路分公司机修段,当上了一名机车维修工。
成立于1997年的铁路分公司,当时管辖港口专用铁路85.9公里,拥有装卸货物线11股,调车场3个,内燃机车6台(4台功率为990千瓦的GK1c型机车,2台功率为1990千瓦的DF4B型机车),年度完成铁路拖运量只有733.7万吨。那时,码头上的机械还是传统式的机械,智能化、自动化还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铁路分公司没有机车维修技术,机车出了故障得靠厂家维修,给生产作业带来极大不便。
后来,公司组建了机车维修班组,机修人员是从各个作业区不同岗位上调过来的,有的原来是建安工人,有的原来是交通车司机,而杨向东则从门机修理“跨行”到内燃机车修理。大家来自不同岗位,都对机车维修一窍不通。
没有老本可吃,那就从零开始学!班组里的8个成员都憋着一股劲儿,狠下功夫苦学苦练。
为了尽快上手,杨向东更是一头扎进了机车,了解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白天对更换下来的机车配件一一拆解,了解每个零部件的内部构造;晚上查阅各种有关书籍,了解机车电器控制原理、柴油机工作原理及技术要求。工作中遇到的机车故障,他都一一记录在工作本上以便学习总结,他还经常利用随车外委维修的机会,虚心向师傅请教,抓住每次机车厂家技术人员前来指导的机会,认真学习。
到了2000年年底,大家用了一年时间,终于掌握了维修技术,啃下了机车修理这块“硬骨头”。
工具换代,技能升级
进入21世纪后,湛江港提出“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战略,港口的发展步伐加快,自动化、智能化的大型机械设备开始进驻码头。
特别是2003年,铁路分公司进入跨越发展阶段。为满足大列货物取送要求,该公司于2003年至2015年陆续购买了10台功率为1990千瓦的DF12型大功率机车,逐步替代了小功率的GK1c型机车。如今,铁路分公司管辖港口专用铁路108.5公里,拥有装卸货物线53股,调车场4个,货位1100个,内燃机车13台,轨道衡9台。
机械设备的升级,有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大节省了成本。相应地,杨向东工具箱里的维修工具也不断更新换代。“以扳手为例,从手动扳手到风动扳手,到电动扳手,再到液力扳手;同时,维修级别也不断升级,从临时维修到中检、小轮修、大轮修。这些都需要维修技术的持续更新提升,只要一天不学习,维修技术就跟不上港口发展的节奏。”杨向东说。
于是,杨向东又开始自己摸索学习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维护保养知识。为了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技能,他利用工余时间考取了大专及本科文凭,同时取得了机修钳工技师证、机车电工技师证、无损磁粉探伤Ⅱ级证书,要求自己做到“精一会二懂三”,成为机车维修“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他也成为集团公司内唯一拥有“双技师”职业技能等级的员工。
工作了29年,杨向东就记录了30多本工作日记。翻开发黄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是港口发展的缩影,每一个字都是港口工人自我奋斗的见证。
如今,铁路分公司工作大楼外墙虽已斑驳,但“争当时代火车头”几个大字依然醒目,机修班组也培养出了一批批出色的机修师傅。如今,杨向东也是机车维修的“大咖”,大家都习惯称他为“火车头医师”。
“机车这个"病人"不会说话,还很调皮,常常让人猜,我们做"医生"的要很细心。故障一来,不仅要从司机对故障的描述中去判断"病症"、凭经验去仔细查找"病源",还要察言观色,对症下药!”杨向东笑言。
攀峰创新,硕果累累
当前,湛江港集团继续巩固提升“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码头生产和维修技术仍需不断突破与革新。
作为机修班班长,杨向东鼓励班员在岗位中大胆创新,发挥班组技术型团队的特长,不断挑战和超越自身价值,创新意识已在班内蔚然成风。
机修班多年来坚持开展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及技改技革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至今,以机修班组成员为主体的“火车头”QC小组所攻关的《降低机车燃油消耗率》《降低机车故障率》《降低机车辅助部分故障率》《降低机车机油消耗率》等QC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交通部、省级优秀成果奖。“火车头”QC小组荣获“2013广东省南粤之星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银奖”。据不完全统计,该小组参与的技改项目累计为铁路分公司节约维修成本107.7万元,为节支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2014年开始,湛江港集团公司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向东工作室”和首个由铁路分公司员工自主设计、建设的“员工教育实训基地”和“青年创新基地”成立,为员工学习知识、钻研技术、提升技能搭建平台,鼓励员工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活动。
受此鼓舞,“向东工作室”成员大胆创新,积极进取,不断完成立项攻关,同时持续自我增值,通过自学考取本科学历。
“向东工作室”先后被湛江市、广东省总工会评为“湛江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及“广东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省级5个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之一。杨向东原所在班组先后被授予湛江市“先进职工小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水运系统“安全优秀班组”等光荣称号。
近年来,杨向东先后当选第十四次全国工会代表、霞山区人大代表,被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获得广东省海员工会“金锚奖”和招商局国际“金质荣誉勋章”,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20位“南粤工匠”之一。
21年春华秋实,铁路分公司创新发展硕果累累,而港口工人们的生活也绽放出甜美花朵。
杨向东还记得,与妻子刚结婚时,家里一穷二白。2003年,靠着每月2000元的工资收入,他和妻子东拼西凑,咬咬牙买了第一套房子。入伙时,屋子里就只有一件家具——结婚时的婚床。夫妻俩省吃俭用,才渐渐凑齐了基本家具。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前几年,他和妻子“小房换大房”,住进了小区的电梯房。
“以前觉得一套房子十几万元已经是天文数字了,现在年薪也有十几万元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是因为港口的发展越来越好、湛江的发展越来越快,更是因为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杨向东自豪地说。
新闻推荐
李湘东(霞山)湛江晚报3月28日刊登了霞山交警大队勤务二中队热心为市民服务的事迹,读后颇受感动。人民交警为人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