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大师”的闹剧
宋立民(赤坎)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正的大师,是不会接受“大师”的封号的。
遗憾的是,尽管诸多方家屡次提醒慎言“大师”,不要弄得“专家一操场,大师一走廊”,然而,民间与媒体上“大师”仍然像雨后的蘑菇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微时代”+“消费社会”的今天,“大师”已经变成了可以“制造”并“网购”的消费品。
不错,笔者想说几句有关“流浪大师”沈巍的话。
从大众传播的意义上讲,“微时代”一不留神就可能沦为“标题时代”“围观时代”与“自嗨时代”。3月22日前后,一句“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成了围观与狂欢的动员令,虽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值得回味之处不少。
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媒体场”里,“草根”“国学”“环保”“垃圾分类”等等都是广告语,是狂欢的火把。而最不需要的,恰恰是沈巍数年来形影不离的书籍。尽管我们从抖音与“金句”里并没有发现“沈大师”的深刻之处,但是“如数家珍”“出口成章”等等赞誉是不需要缴税的。
居无定所的沈巍,不知道换了多少“居住地”,然而,最不适合居住的,恰恰是现在栖身的小店铺。围观“大师”的“网红”里面,有自带表演道具的“戏精”,有闲来无事的“路人甲”,更有趁机发抖音、赚流量的“生意人”。
沈巍的“芳邻”兼快餐店老板保持着高度清醒——当有人说“这是一群疯子对一个正常人的围观”之际,她一针见血:“老沈没疯,这些装疯卖傻的也没疯,他们有钱赚。”
于是,临时起意的狂欢迅速演变成“大型作妖现场”,需要的仅仅是“胆量和脸皮厚度的方式争取着关注与流量”。72小时之内,大把网红踩着“流浪大师”的肩膀走红,而沈巍已经可有可无了。他一直慨叹:“我现在感到很难受,你们就是把我当猴子看嘛,那我只好就耍给你们看,我没有别的办法。”最后,“沈大师”只好以“身心疲惫,暂时离开一段时间”溜之乎也——呜呼!“大师”架上去容易,沉下来困难也!
太史公曰:欲流浪而不得之“大师”,鲜见也。然“消费时代”,其网络奈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骆丽华通讯员陈丽华报道:近日下午,在市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赤坎区妇女联合会的协助下,市第十七小学开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