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流沙南珠继续“蒙尘” 湛江珍珠产业十年重振之路

南方日报 2019-03-21 06:20

养殖户将一笼笼的珍珠贝解下来,运往加工基地。

工作人员把珍珠从贝壳中取出。

工作人员在仔细分拣珍珠。

南珠是中国海水珍珠的皇后,以光彩夺目、晶莹璀璨而享誉世界,素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美誉。

南珠主产地在湛江雷州流沙海域,上世纪90年代年产量超过30吨。然而,从本世纪初开始,当地南珠产业面临内忧外患,产量急剧下降,效益明显下滑,养殖户纷纷选择转行。

光芒四射的流沙南珠蒙上厚重的“尘埃”,令无数有志于重振南珠产业者为之揪心。近十年来,当地政府、专家学者、养殖户以及上游贸易商多方奔波,立志重振旗鼓,推动流沙南珠“涅槃重生”。如今,流沙南珠的养殖加工以及销售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格也从2014年的3800元/斤跃升到2018年的8600元/斤,今年春天,流沙珍珠收购价格突破9000元/斤。随着价格的节节攀升,南珠产业开始回暖。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陈清浩刘稳

通讯员黄余武周靖典

风光无限

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养珠

由于珍珠贝对其生活水域的环境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决定了海水珍珠这一特色产业生产区域的局限性。雷州市流沙湾海域水质优良,气候温和,浮游生物丰富,具备发展海水珍珠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3月19日早上,雷州流沙珍珠养殖基地海域大雾弥漫,一笼笼吊养在木桩上的珍珠贝随着波浪起伏摇晃。雾霭中,渔民们驾起小船赶到林立的珠桩前,解开绳子,连笼带贝一起拉上船,运送到岸边的加工场。

今年流沙海域的珍珠贝植核成功率高达四成以上,产量较普通年份增加了一倍多,再加上价格稳步上升,不少养殖户脸上乐开了花。

“增产又增收,好多年都没见过这样的景象了。”在海面上解贝的养殖户李国感叹道。上世纪90年代起,李国就开始养殖珍珠贝,2003年起改养其它海产品。2017年,李国再次投身到珍珠养殖的事业中。

李国的经历是诠释流沙南珠近20年来跌宕命运的最佳注脚。

上世纪50年代,湛江人工培育海水珍珠实验生产的成功,开创了中国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此后,南珠按流水线般的工序被培育加工出售,使得昔日专供达官显贵佩戴的珍珠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且走向全国全世界。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湛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据今年年初出台的《雷州市南珠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显示,上世纪90年代,雷州珍珠养殖达到高潮,珍珠养殖遍及环流沙海域的覃斗、乌石、企水、北和、英利、纪家、唐家7个乡镇,从业人员达12000多人,其中,流沙村的珍珠年产量就达到10吨。珍珠加工出口也达到鼎盛时期,全市珍珠加工厂达110多家,珍珠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南珠产业一度与农业、渔业、贸易、糖业、盐业共同筑就了雷州辉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沙村涌现了大量万元户,本地人家家户户都在养殖南珠。”当年,流沙村党支部书记尹天祺也是南珠养殖大军中一员。他告诉笔者,上世纪90年代,流沙海域珠桩层层叠叠,盛况空前,珍珠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最高峰超过12000元/斤。当时流沙村村民约8000人,但外来人口就超过两万。

日渐式微

养珠者急功近利砸招牌

2013年,雷州市联合调研组发布《关于雷州流沙珍珠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从2000年起,雷州养珠业开始走下坡路,每况愈下。2005年雷州珍珠产量下降到7.5吨。

2007年雷州市受热带风暴影响,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给珍珠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当年珍珠几乎颗粒无收。

2008年的国际金融风暴再次给当地珍珠产业予以沉重一击。当年,该市珍珠加工销售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生产经营困难。2013年,雷州市珍珠加工的企业锐减至6家,全市珍珠产量不足1吨,珍珠价格跌至2400元/斤。

李春光养殖珍珠39年,是当地珍珠产业的“元老级”人物。上世纪90年代,李春光全家一年养殖珍珠100万核,全年销售额超100万元,利润高达50万元。彼时,在流沙湾海域,李春光这种养殖规模比比皆是。

随着产业效益日渐式微,无数珠农选择离开。当年的养殖户要么改养扇贝、海鱼,要么干脆离开海产养殖行业,另谋生计。从事多年加工、贸易的企业也纷纷改行。

就在雷州半岛南珠产业遭遇毁灭性打击,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品牌价值锐减的同时,同样遭遇金融风暴袭击的日本海产珍珠、南洋珍珠以及国内淡水珍珠却强势崛起。

珍珠产业发展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台风、暴雨、赤潮这些不可抗力自然灾害都对珍珠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导致流沙珍珠产业濒临危机的罪魁祸首并非天灾,而是人为因素。

李春光告诉笔者,珍珠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过去,各个环节互不隶属,各自为战,基本都以珠农散养为主,当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养成、育珠以来,育苗场40多年来反复应用人工育苗养成的母贝作亲贝,养殖品种单一,近亲繁殖,造成种质退化,珍珠贝早熟和早衰。珍珠贝原本需要养殖14个月以上,但部分珠农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仅养殖3个月就开贝取珠。

“珠农甚至创下了最短开珠时间仅72天的纪录。珠层也从过去的500微米以上减至100—200微米,珠层薄、质量差,珍珠戴了两三个月后就失去了光泽,最终砸了自己的招牌。”过去从事南珠销售、如今转行做南洋珠贸易的尹雪飞告诉笔者,除了种苗退化、养珠者急功近利之外,珠农高标价、低折扣、以淡水珍珠冒充海水珍珠出售,影响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缺乏对珍珠行业的监督管理,也影响了珍珠产业的持续发展。

此外,流沙湾是集珍珠、扇贝、网箱养殖综合养殖区,并且是以网箱养鱼和扇贝养殖为主。养殖海区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混养、滥养现象严重,造成海区饵料和营养物质枯竭,使珠贝摄食不足,体质衰弱,病害较多,生长缓慢,育珠贝死亡率高。

重振旗鼓

南珠产业发展规划出台

重振南珠品牌雄风,把南珠文化传承下去,已成共识。省、市相关部门和企业家、养殖户该如何出招破局,推动南珠重回珠宝行业舞台中央?

从2009年起,驻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多方奔走,呼吁在雷州、徐闻等地打造“南珠”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加工园区,振兴中国南珠产业。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雷晓凌建议国家对南珠养殖海区科学规划和整治、保护,恢复南珠产量和质量。

2010年6月,广东省振兴南珠产业研讨会在湛江市召开,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探讨,为振兴南珠产业出谋划策。“振兴南珠,提升南珠的生产质量和效益,加快南珠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广东省南珠品牌。”大家认为。

与此同时,广东省、湛江市也加大了对流沙南珠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2017年雷州市流沙珍珠孵化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被广东省发改委立项为省重点项目。湛江市、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要重振南珠产业,并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湛江市、雷州市主要领导也多次前往流沙调研,要求培育壮大珍珠产业。

为了优化海域环境,保证珍珠质量,2018年底,雷州市有关部门对流沙湾海域开展大规模海湾清障整治行动,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清理海域面积10000多亩。

2019年年初,经过多方酝酿,《雷州市南珠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出台,规划对如何改进南珠养殖环境条件,提升南珠品质,规范南珠产业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计划落实土地来扶持流沙珍珠产业,拟规划打造一个扶贫产业、就业基地,调动各方面发展南珠产业的积极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雷州市计划把珍珠产业跟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把流沙港打造成美丽的港湾,重现流沙港的魅力。”雷州市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雷州将构建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将雷州市南珠产业打造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海水珍珠产业的示范窗口。

纷纷回归

新老南珠人挑起振兴重任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一些从流沙走出去的“南珠人”近年来也纷纷回归到流沙湾海域,挑起了南珠复兴的重任。

2016年,从事珍珠加工和珍珠贸易十余年的新一代“南珠人”何德边等人毅然返回家乡创业,深知流沙南珠衰落原因的他引入了新的管理模式,以干股制方式把珠农统筹起来,统一发放珠苗、统一管理,以管理、技术、工种入股,让利70%给农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管理+技术”,用金字塔模式来分组管理,全程管控好贝苗孵化、贝苗养殖、珍珠植核、珍珠加工、珍珠销售五个环节,确保珍珠质量稳定。

考虑到当地贝种老化的问题,何德边先后到印尼、日本等国引进优良原种马氏贝,并与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合作,改良本地化培育育种,然后免费提供给养殖户养殖。同时,投入资金进行海湾清理工作,目前他已在流沙港建立了珍珠贝休养区和养珠区,用海面积2000多亩。

随着市场走向明朗,环流沙海域乡镇渔民再次加入养珠行业中来,尹国、李春光等部分养殖大户也选择了再次出发,开始扩大养殖面积。与过去不一样的是,养殖户们开始改变“散养”模式,利用各自优势抱团合作,统一养殖模式,实现标准化管理。

创业30多年,将高端珍珠产品销往全球各地,有南珠第一代老珍珠人美誉的尹团决定返回湛江,重启南珠振兴之路。

“南珠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现正逐渐回到正轨,也许再坚持3至5年,重振流沙南珠品牌的梦想就能够实现。”何德边满怀信心地说。

■观察

让“南珠人”

有钱赚是关键

雷州市联合调研组2013年发布的《关于雷州流沙珍珠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在分析当地珍珠产业缘何衰落时指出,在生产上,无序开发,竭泽而渔,重量不重质,养殖海区环境恶化;在销售上,存在着短期行为恶性竞争,以次充好,压价销售,自毁品牌;在加工上,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凡此种种都成为流沙珍珠产业发展的桎梏。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流沙珍珠养殖规模上很难恢复到以前的盛况,但随着对珍珠生产、加工销售模式的创新,以及养殖技术的提升,南珠“高产低值”的窘境将彻底改变,价格也有望重回历史巅峰,珍珠的养殖面积、产量、质量也将出现大幅提升。

最令李春光忧心的则是珠农年龄结构的老化,之前的养珠人如今已所剩无几,产业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系教授蒋重秀表示,政府职能部门应大力扶持珍珠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扶强一批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逐步向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珍珠企业大集团,使珍珠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规范生产行为,规划开发高端产品,全力打造具有南珠文化的珍珠产业。

“日本海水珍珠、澳大利亚南洋珍珠、大溪地黑珍珠等生产所在国家,都出台有效的珍珠管理制度和产业扶持、保护政策,建议国家对南珠养殖海区科学规划和整治、保护,恢复南珠产量和质量。”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公共资源管制,对南珠养殖和出口实行限额制度,加强监控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的产品绝不能出口或进入国内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逐步恢复流沙南珠品牌。

“南珠产业要想完成全面振兴,让"南珠人"有钱赚才是关键。”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很多从业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新闻推荐

市卫生健康局窗口大幅提高审批效率

本报讯通讯员张欢报道:湛江市卫生健康局窗口为打好服务组合拳,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优化服务措施,持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