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清”需要更多“河小青”
在“世界水日”即将来临之际,3月16日,市环境生态局团总支联合市二中团委、市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开展了“争当"河小青",让湛江水更美”为主题的绿塘河巡河护河教育实践活动,近5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3月19日《湛江日报》)
在“世界水日”即将到来之际,5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绿塘河巡河护河教育实践活动,他们有个特别的称号——“河小青”。50人看似不多,但其背后,是共治共享的全民治水思路勃发,是丰富治水主体的榜样引领。
近年来,湛江治水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不断推动着湛江“河长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湛江共设河长2198名,各级河长按要求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戴好“河长”这顶帽子,挑起“管护”这副担子,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真正做到了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湛江水环境正目及可见地不断改善。但是,要“河长清”,就不能仅仅依靠“河长治”,还要形成全民治水、全民护水的良好氛围,在共治中共享。
如果说,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各级“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为水环境治理构建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责任体系,那么“河小青”的巡河献策,则为湛江市生态治理引入了一支生力军。水环境治理效果如何,关键要看群众满意与否。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比任何统计数据都来得更真实,自然也能化作水环境治理最坚实的后盾。“河小青”从群众中来,一方面能扮演“河长助手”的角色,在水环境动态管理、保护宣传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其又能通过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在河流治理效果的监督上发力,确保治水见实效。更值得期待的是,“河小青”这支新力军,将有可能激活“全民治水”,调动更多民间环保力量参与治水。既然有“河小青”,那将来又会不会有“河中青”“河长青”,甚至出现“企业河长”“党员河长”“乡贤河长”“巾帼河长”等形式多样的“民间河长”呢?
“河长清”需要“河小青”。而要让“河小青”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还需要创新机制,以此为契机搭建“河长”与百姓之间的治水沟通桥梁。对各级“河长”来说,大可主动加强与“河小青”的沟通交流,用外脑、借外力,集思广益;而“河小青”则应多和河道周边的企业、居民联系,在及时向“河长”传递百姓呼声的同时,也及时向周边居民反馈治水近况,让更多市民关注治水、参与治水,共同营造共治共享的治水氛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曹龙彬通讯员周文韬3月17日晚11点50分,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缓缓注入湛江湾,调顺跨海大桥90号主墩最后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