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技术能手陈可营:解得了技术难题 编得了教材

南方都市报 2019-02-15 06:15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技术能手陈可营,是集团公司最年轻的所属单位技能专家。

人物简介

陈可营32岁,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海上总监,集团公司最年轻的所属单位技能专家,从事海上油气开采及集输处理工作。已授权或在申报专利16项,曾获评首届“湛江工匠”、“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

坐上直升机,行程一个多小时,从湛江飞至南海海域上的采油平台,陈可营开始了28天为一周期的海上油气开采及集输处理作业。接着海休28天,再飞到海上平台,如此反复。

穿上蓝色工衣,他驰骋海上平台,摸清每一条管线,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生产难题40余项,总结先进操作方法10余项,为中国海油创造效益累计1.5亿元。而脱下工衣,他化身“金牌教练”,编写培训教材超过15万字,20余名徒弟斩获技能大赛荣誉。

今年是陈可营出海的第十年,已获评“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他始终不忘初心,“浮躁的人都走了,留下来的都是能够沉下心认真干事业的”。

修“内功”集团赛最年轻的金奖得主

2009年,刚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的陈可营进入了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并被分配到崖城作业公司。“刚入职都是分配到现场作业,跟着师父打下手,边看边学。师父做事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慢慢地自己也会形成这种风格”。一年后,他开始独立参与到南山终端基地LPG项目建造与调试投产的全过程中,负责把控现场作业安全、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等。

但陈可营没料到,他将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荣获中国海洋石油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采油操作工金奖。据他介绍,那场比赛对他是一次巨大考验。首先,自己工作接触的是气处理,与采油不同,“气的关注点在于气压高低,而油的关注点在于液位”。其次,考试项目为理论笔试、团体实操和“5选3”单项,因此每个项目都得熟练掌握。

于是,为期两个月的仿真平台集中训练开始了。陈可营说,比赛内容均源于日常工作,比的并不是谁会操作,而是谁操作更规范、专业和高效。“当时不能回家,每天唯一能干的就是耐着性子按照计划反复练习”。90后徒弟李振宇跟着陈可营快6年,已成长为一名工艺主操。在他眼中,师父是个自律性极强的人,“他有一块电子表,每天有不同的计划,电子表一响,他就会马上落实计划上的事”。

就这样,陈可营一炮打响,闻名全公司。而比赛培养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时刻激励着他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抓“命脉”平台管线上的“改造家”

2016年12月8日,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陈可营与全国各行业的代表一起接受“全国技术能手”的表彰,并走进中南海座谈。那一天,正好是他30岁生日。

出海十年间,陈可营经历过好几次抗台与避台,例如台风“海鸥”期间,“甲板上的风非常大,人根本走不动,只能呆在控制室里吃泡面”;也坚持着枯燥的海上作业,“平台上网络信号很弱,下班只能运动或看书”。但这些都称不上“困难”,在陈可营面前,海上的生产难题才是最“可怕”的。

2012年,陈可营担任涠洲12-8W/6-12油田生产准备组工艺主操,这是中国海油首个在开发过程中由中方担任作业者的中外合作油田。在开发建造项目冲刺阶段,由于工艺流程复杂、建造内容庞大,平台如期投用变得难上加难,“外方公司一般需要花两三年时间,我们只剩不到一年”。

但陈可营从不服输。由于亲自参与了平台的前期建设到后期投产前的跟踪查验,“平台上的任何一条管线我都摸过,它怎么走、连接到哪我全都清楚”。为早一天实现试生产创造效益,他主动带队加班加点盘查潜在的生产问题。“平时工作是早7点到晚7点,但那段时间基本晚12点才休息。”

平台在海上安装期间人手不足,陈可营近三个月仅休息一周。床铺紧张,他凑合着在中控室打地铺,最终盘查出影响试生产的问题1000余项,筛选出30余项重点问题,并督导施工方依次解决。项目如期试生产了,陈可营却瘦了近10斤,生产监督曾斌拍着他的肩膀说:“现在你是最了解这个平台的。”

此后,面对生产难题,陈可营总能找到解决方案。在一次巡检中,他发现平台放空火炬的火焰较大,“这说明排放的气体太多,在浪费资源”。二话不说,他带领中控班组制订了一个包含15项工艺优化的改造方案,为该平台每年回收天然气3600万立方米、凝析油2500立方米。就连陌生领域他也积极探索,通过对南海西部首次应用的混输泵进行工艺优化,节省费用2600万元。

“要想优化设计,前期必须对工艺流程十分了解,这就需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经验,总结再创新。”至今,陈可营通过技术创新相继解决生产难题40余项,总结先进操作方法10余项,发现并解决重大安全隐患6项,已授权或在申报专利16项。

传技艺盛产大赛获奖者的“金牌教练”

2017年,陈可营成为了集团公司里最年轻的所属单位技能专家。

他说,没有捷径,全凭主动好学,热衷思考与解决问题。“前期是问题导向,遇到问题就想着如何解决。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解决问题能够为公司带来巨大成效,而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可以作为个人成果,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这种工作风格也惠及徒弟们。李振宇刚入职那会儿,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上的问题都会前去请教。“他在指导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引导我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这也养成了我现在的工作习惯”。

回想自己刚入行时,与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只有理论知识而缺少实操技能,陈可营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2013年起,每次海休他都主动到作业公司担任兼职讲师,至今学员已遍布南海西部各生产海域。在此期间,他编写各类培训教材15万余字,累计技能授课650余小时,并成立了技师创新工作室。

而作为当初集团技能大赛金奖选手,陈可营也担任起分公司里技能大赛指导教练,已有20余名徒弟在局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李治在去年的中国技能大赛中斩获金奖,打响了自己的招牌,如今正带着自己的徒弟奋战在生产监督一线,而陈可营也成为中国技能大赛的专家组成员。李治一直把师父视作榜样,“不只是技能大赛,还有他发明创造的创新意识,包括培养徒弟的方法,这些都对我产生很大影响”。

同题问答

工匠需要培养前瞻性的思维

南都:你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

陈可营:通过长期的海上工作,我们对现场状况进行统计发现,很多本不该发生的问题却发生了,并不是缺乏管理规定和操作标准,而是很多人没有遵守。因此工匠精神首先要有责任感,严格按照工作规定和标准执行,确保万无一失,再讲求精益求精。如果能够再主动一些,就可以思考如何优化工艺流程与标准,形成新的制度体系,这就是创新。

南都:如何让工匠精神回归?

陈可营:尽管现在海上作业的无人化、数字化程度很高,但无论机器怎么替代人,这些机器都是由人来设计的。这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充当设计者的角色,优化机器来为工作和发展服务。工匠既需要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前瞻性的思维。

统筹:李春花方军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莫郅骅

新闻推荐

回乡当个新农人

阿织从佛山回到粤北老家做“新农人”。文/图记者刘金凤过去是农村包围城市,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向农村,通过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