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三馆一站”、“公共文化云”、文化下乡、非遗工作站 完善基础“硬功夫”提升文化“软实力”
记者刘金凤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进入2019年的湛江处在了发展的风口上,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今年,湛江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改造“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县级“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改造。
“三馆一站”是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文化站,是开展文化活动、展示文化成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湛江市文化系统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湛江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1个,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与湛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匹配,与市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尤其在基层,存在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分布不均衡,难以满足老百姓公共文化生活需求。
“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改造,主要是未建未达标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要尽快动工建设或达标;已经达标的要提档升级,提升服务,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据了解,湛江市图书馆准备启动改扩建工程,计划于2021年完成,建成后有望达到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标准。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改扩建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并列入2019年湛江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湛江市文化馆按照国家二级文化馆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该项目被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湛江四个市区尚无博物馆,麻章和坡头还没图书馆,下一步将动工建设。
文化下乡丰富群众生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文化下乡,办好“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品牌活动。
随着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完善和服务延伸,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也送到了广大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去年,市文化馆、市艺术活动中心、市歌舞团、市粤剧团、市实验雷剧团及相关社会文艺团队,精选一批机动精干、水平精湛的优秀编导、演员,打造文化活动小分队,面向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变大舞台、大场面的传统模式,把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如展览、讲座、歌舞、粤剧、雷剧、折子戏、小品等,将惠民、乐民、为民的文化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此外,开心广场、一小时民俗文化精品展演、紫荆花奖红色文艺戏曲大赛等文化品牌也持续散发着文化魅力。据了解,去年,湛江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惠民活动累计250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了群众文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启动建设湛江
“公共文化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建设湛江公共文化云。
“公共文化云”是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由政府文化部门主导打造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将传统的、分散的公共文化的各类资源和服务进行重新归纳、梳理和整合,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集约化管理、一体化运营、智能化服务的新业态、新路径,实现互联网、全媒体、智能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服务功能的拓展。
启动建设湛江“公共文化云”,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适配度,扩大文化惠民的有效手段。尤其是面向基层提高供给效率,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
据了解,湛江市财政已经投入400万元,委托市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云”,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建设非遗工作站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建设一批非遗工作站。
2017年3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正式发布,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旨在选取并重点支持一批具备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案例,带动全国范围内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
湛江市今年将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建设一批非遗工作站,目的是加强传统工艺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搭建跨界合作、资源整合平台,通过社会合力促进非遗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并探索一条基于现代化背景下的非遗振兴道路。
湛江非遗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有8个国家级非遗名录、45个省级非遗名录、74个市级非遗名录,许多非遗项目都属于传统工艺,如遂溪醒狮、雷州石狗、吴川泥塑、雷州的蒲织、遂溪渔灯、吴川瓦窑陶鼓等。由于早年申报非遗没有传统工艺这个类别,具体哪些非遗项目属于传统手工类仍在摸底调查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杨百宁报道:从1月11日起,湛江市7个春运执勤服务点正式启动,其中省级春运执勤服务点3个、市级春运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