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蚊虫防治与教学工作一线的“男神” 记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晓光

广东科技报 2019-01-11 12:59

陈晓光与学生合影。■人物

陈晓光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热带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在媒介蚊虫及其传染病控制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曾承担WHO/TDR课题、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海外合作项目、军队杰出人才基金、广东省和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研究课题多项;曾获第一军医大学优秀中青年人才,“九五”科技之星,全军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杰出中青年人才等奖项;曾荣获个人三等功,集体三等功,“光华”奖学金,军队“育才奖”银奖。2006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08年获得“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9年聘任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获得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陈晓光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对重要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弓形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等)的诊断技术和疫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筛选鉴定了一批疫苗候选分子,初步构建了弓形虫的DNA和蛋白亚单位疫苗,对血吸虫病、弓形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开展重要媒介昆虫的新型防治技术研究。利用转基因蚊技术,已基本建立我国重要蚊媒——中华按蚊的转基因体系,并进行转基因蚊防治疟原虫的效果观察。此外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microRNA进行开拓性研究,筛选和鉴定了一批microRNA分子,并尝试将其用于登革热的防治,这些研究都已处于国内外该领域的前沿。

走在登革热防治工作一线

对于2014年广东登革热大流行,很多人记忆犹新,当年仅广州发病数就达到3.8万例。登革病毒作为一种蚊媒病毒已经在中国流行多年,主要与气候、蚊虫密度以及不同地区的其他因素有关,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我注意到有的地区经常爆发登革热,而有的地区很少有本地病例。以北京和广州为例,同为超级大城市,夏天同样很热,也同样有输入病例、合适的蚊虫媒介,但为什么广州爆发登革热而北京却没有?即使是同为南方地区,广州和深圳的登革热流行差异为什么如此大?这些都促使我们决定做相关的研究。”谈起该项研究的初衷时,陈晓光指出,从2014年广东登革热大流行后,业内讨论非常多:“我们猜想,温度不仅影响蚊媒种群的密度,还可能影响病毒在蚊媒体内的活跃度”。

陈晓光的团队,在实验室设置了相关条件进行验证。首先是让蚊子感染病毒,选取的对象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的白纹伊蚊,作为一种野外栖息的蚊子,白纹伊蚊最适合生存的温度是25-28℃。

在恒定温度18℃、23℃、28℃和32℃以及变温28-23-18℃条件下,实验室人员用登革热2型病毒和血液混合成血球,让白纹伊蚊叮咬后感染。在感染后0、5、10、15天内,实验室人员检测每一只蚊虫的中肠、卵巢、唾液腺的感染情况,并检测阳性组织登革2型病毒的拷贝数。

结果显示,在18℃的饲养条件下,登革2型病毒在白纹伊蚊中肠的增殖缓慢,而且在唾液腺中并不能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在23℃以及28℃的饲养条件下,感染后10天能够在卵巢以及唾液腺中检测到病毒的存在。28℃饲养条件下,白纹伊蚊的感染率、扩散率、传播率以及登革病毒2型的病毒拷贝数都比23℃时高。在32℃饲养条件下,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外潜伏期只有5天,并且媒介能力在所有温度中最高。与28℃相比,在28-23-18℃饲养条件下,唾液腺的阳性率和登革2型病毒的病毒量都显著降低。

陈晓光团队得出了结论:温度越高病毒传播力越强。对于这一实验结果,陈晓光认为,最重要的结论是,温度不仅影响蚊媒密度,而且也显著影响登革热病毒在蚊子体内的复制和传播力。

“温度是影响白纹伊蚊对登革病毒媒介能力的重要因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登革病毒可以在白纹伊蚊体内生长繁殖;而在较高温度下,病毒加速增值、外潜伏期更短。我们的研究为温度调控登革病毒在蚊媒体内的感染播散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新的考量因素。”陈晓光指出。

这项研究对于登革热防控来说有什么作用呢?陈晓光指出,这一结论除了可以回答之前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对未来登革热防控也有很多借鉴。第一,目前的登革热预警体系主要依靠蚊媒密度,未来在大数据支撑的预警预报系统中,可以将温度也作为一个重要因子纳入,当预报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时,可以发出预警,加强登革热防控措施。当温度低于20℃时,也提示大规模的流行即将结束。第二,为什么不同的温度会影响病毒对蚊虫的感染率和播散率?这肯定与蚊虫的抗病毒体系相关联。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蚊虫的抗病毒机制研究,有可能为登革热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点或新的思路。

登革热至今未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对付它最好的办法只能是灭蚊。陈晓光指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都是传播媒介,后者的媒介能量更高。但相比之下,埃及伊蚊分布区域只在雷州半岛、云南等地,我国主要以白纹伊蚊分布为主。对白纹伊蚊的研究很多,但一些新的流行趋势和变化仍值得引起关注。

热爱教学学生眼中的“男神”

陈晓光从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20多年,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书育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要热爱教师这个岗位,扎实工作,爱岗敬业。”陈晓光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教研室的老师们也是如此要求的。他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严格施行课前试讲制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他强调在给学生上课前,首先自己要有对于授课内容足够的知识储备;然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提高,灵活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法、PBL教学、双语教学等方法,并注重教学技巧的培养;另外要重视科研,将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到教学内容中。

陈晓光注重当前寄生虫病疾病谱发生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灵活调整教学重点内容,突出原本不受重视的一些热带病、机会致病原虫等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将已经陈旧或关联性不大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陈晓光不仅是一位教学名师,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他经常在课堂上教导同学们如何在学习中获得成长,让大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他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分阶段、分内容进行。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一定要学好、学扎实,“要想跑,得先学会走。”学校开设的课程都是同学们必须学习的内容,只有先打好功底才能走得更稳,一开始就想做创新科研、项目成果,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并不可取。

陈晓光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突出,每学期的授课质量评价均为优秀。如果要用几个词简要的概括同学们对陈晓光的总体印象的话,大家不谋而合地联想到了这几个词汇: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精明强干。他的学生珊珊同学谈到,她初次与陈教授相遇是在电梯里,由于近距离的接触,珊珊被他强大的气场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情不自禁地把他与“男神”二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记得他讲弓形虫的时候,还用了一位朋友因怀孕时养猫而感染弓形虫的例子,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弓形虫的感染途径及对人的严重危害性。”珊珊言语之间透露着对陈教授的仰慕之情,“陈教授讲课形象生动,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让我们易于理解,受益良多。”

链接

勤奋学生不断求学

陈晓光1980年考入解放军广州第一军医大学。1985年本科毕业升入本校的硕土研究生,1988年毕业留校担任了寄生虫教研室助教。1991年他又考上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博士生,毕业后又于1995年4月至1997年3月,到香港大学动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2月-2000年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以客座研究员身份进行合作研究之后,还到过十几个国家进行短期开会或学习。这个简单的经历足以证明,陈晓光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学生,他完成了从小学到博士后的所有的学习阶段,他对自已作为一名学生的成功表示欣慰。他说:“我之所以能够从小学读到博士后,是因为我赶上了好时代,也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

文/综合图/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我手写我心 以真感动人 访雷州籍女作家余乔梅

余乔梅在中国散文年会上。文/图记者卓朝兴通讯员吴智雅近日,记者从雷州了解到:“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奖活动日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