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铜石岭

湛江日报 2018-12-27 09:01

铜石岭。陆悦 摄■陆悦(赤坎)

在广西北流市东郊10公里,有一座集地质、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山——铜石岭。它隐藏在浩如烟海、连绵起伏的云开山脉深处,见证着古铜州漫长的地壳运动历程和古老的文明、文化。

美艳奇特的地貌景观

铜石岭呈南北走向,古木参天,翠竹葱茏,赤壁丹崖间,尽显妩媚秀色。它由大小铜石岭组成,集众多深洞石岩、悬崖峭壁、石景奇观于一身,计有10岩、7洞、3池、10泉和108个奇异石景,最高峰凤凰顶海拔421.9米。大铜石岭三面绝壁,壁上布满褚红色、层理分明的石墙;宽阔平缓的山顶,山峰层叠错落,并有天然洞穴“石花厅”;山谷一口名叫灵池的大池塘,终年不涸;东面悬崖上的岩洞“会仙亭”,恰有一股瀑布从山顶飞奔而下,从檐前泻落,犹如“水帘洞”一样神秘而壮观。小铜石岭南面山麓分别有“双女石”和“北流八景”之一的“石鲤喷泉”等。

行走在铜石岭上,就像穿梭在惟妙惟肖的红石林中,时刻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峭壁上的“巨蟒石”,如擎天玉柱昂首屹立山谷;匐伏偃卧的“雄狮石”,尽现威武霸气;撑着浑圆大肚子的“奇鹅石”,憨态可鞠;坚守岗位的“卫士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亭亭玉立的“姐妹花石”,在期盼少年郎的到来;深情对视的“鸳鸯石”,似在把拜天地……

铜石岭呈现的是丹霞地貌奇观。这种地貌最大特征就是红色砂砾岩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壮观景象,且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石墙、石峰、石柱、洞穴奇险”等独特外形,有“红石公园”之称。不过,当我徜徉在铜石岭山脚下时,看到的却又是另一种独特的格调和景象。只见裸露的石灰岩,与其上方的丹霞景观,红灰相映成趣——地质学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地貌。

发育成熟的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都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资源,而两者能在铜石岭上奇妙共生。为何大自然巧手绘出铜石岭这一神奇杰作?

光阴回溯到2亿年前的晚古生代至中生代三叠纪(地质年代),这里还是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海。尔后海底下沉积的灰岩,经过地壳运动形成巨大能量,隆起为一片陆地。进入新生代后,神奇的地壳运动,又一次使这里下沉成为湖泊,并沉积了大量的紫红色砂岩和砾岩。之后,地壳再度褶皱隆起,遂形成今日的特殊地貌和奇观。这就是铜石岭奇特地貌的成因,更记录着漫长地壳运动的历程。

千年传奇的冶铜基地

铜石岭之美,不仅美在地貌,更美在其厚重的历史文化。

清朝年间,北流六靖镇有个农民上山砍柴,休息时将扁担竖插在地上,忽闻一声清脆的金属响声。他循声挖开泥土,便看见一个硕大无比的铜鼓。据考证,该铜鼓为西汉时期的雷云纹大铜鼓,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体重300公斤,八道光芒的太阳纹遍布着云雷纹、水波纹、连钱纹、席纹,鼓面上镶着青蛙图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铜鼓,现展于广西博物馆内。经采样化验比对证实,其铸造地点就在铜石岭冶铜遗址。

据史料记载,北流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或更早时期就开始铸造青铜和铜鼓,经过千锤百炼,集合了无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遂形成了以形体硕大、庄重、朴实而著称的北流型铜鼓。目前,北流型铜鼓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已出土150多面,其中北流境内就出土59面。

笔者从山顶来到铜石岭西面山坡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古迹斑斑的图景,那些分布于山坡上、山坳里的凹槽,就是当年铸造铜鼓的模坑。196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铜石岭南起麻疯坡,北至塘夹村,东到山崖下,西到圭江边,约3平方公里范围内,是汉唐时期和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冶铜遗址、铸造铜鼓遗址,工场规模之大,实为罕见。1977年冬和1978年春,文物工作队两次试掘,揭露面积250平方米,共发现古代矿井、炼炉14座,排水沟2条,灰坑29个,并现场采集到大量的矿石、炼渣、炭灰、风管、铜锭、铜鼓残片和铜钱等遗留物,记录着铜石岭从西汉至唐代持续了1500多年冶铜和铸铜的非凡历史。据记载,铜石岭铸造的铜鼓、铜钱、铜鼎、铜钟以及各种祭祀器皿,通过圭江源源不断地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

如此大规模冶铜,其矿石又从何而来?玉林市铜石岭申遗办专家黄继军揭示了谜底:“古代容县和北流曾合在一处,均属容州,西山与铜石岭同属一条矿脉,是同一矿区,这样规模巨大的冶铜遗址的形成,集中展示了岭南地区发达的矿冶业,说明这一地区铜矿的贮藏和开采相当普遍,对研究岭南地区的冶铜发展史和我国汉唐时期的铸造工艺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赵佗与冼夫人

在铜石岭山北面的一片空地上,雨后的赵佗广场,一列列铜车马武士仪仗队披着凛冽的清光,肃穆而井然。骑在高大骏马上的赵佗奔驰在最前面,劲风吹起的战袍如翻卷的云霓,英气逼人。

公元2000多年前,由于战争需要,南越国急需大量兵器。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当南越王赵佗获知北流铜石岭富含优质铜矿可冶铜后,便立即兴师动众,从广州番禺率领10万大军和征集5000多名民工,不惜跋涉千里,驻扎铜石岭采矿、冶炼、铸铜,为南越国铸造了大量的兵器和铜鼓,开创了中国南方冶铜和铸造铜鼓的先河,铜石岭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南方重要的冶铜基地。

另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当时俚人领袖冼夫人,也曾统率大军队屯兵铜石岭,铸造铜鼓、兵器和日常生活用铜,使铜石岭的矿石开发、冶炼、铸铜到达鼎盛时期。而“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也是北流型铜鼓形体最完美、工艺水平最精湛的时期。尽管这些铜鼓已长眠地下1000多年,甚至2000年以上,但绝大多出土后形体依然保存完好,且声音仍旧洪亮、厚重。屈大均《广东新语》描述:“炼铜鼓师不过十余人,其法绝密,传于子而不传于女。”由于铜鼓铸造方法“秘而不宣”,到清代末年,铜鼓铸造技艺已失传。

唐贞观年间,由于铜石岭铜矿遭大量开釆,冶铜原材料濒临枯竭,铜石岭产铜渐渐减少甚至停产。这个岭南最重要的冶铜基地终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新闻推荐

市民热线 民生窗口

记者文秋华通讯员热线办宣海滨公园内高音喇叭扰民梁先生反映:霞山区海滨公园内的游乐场长期在中午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