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迈特村 我放缓了脚步

宝安日报 2018-12-26 05:07

书名:《迈特村·1961》作者:马兴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7月

夕阳下,迈特村的海水。

个人介绍 马兴,原名陈马兴,生于广东雷州半岛西海岸小渔村迈特村。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财务硕士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龙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环境工程科学技术中心董事长。在《诗刊》《诗探索》《南方日报》等发表过作品。著有《大海心潮》《回到迈特村》《迈特村·1961》三本诗集。现居深圳。

“我是迈特村田野上的一粒种子/生长在岁月的阳光和风雨中/我时常含着风霜弯向土地/也仰望星空/……迈特村的土地收获了稻谷和闪电/点明了母亲照我的灯盏”。

诗人马兴在《我是一首乡土诗》中写的这些诗句,不禁使人想到他与家乡、与父母、与成长、与诗歌的关系。

马兴的家乡——迈特村是雷州半岛西海岸上的一个小渔村,他于1961年出生。他说,是迈特村土地上收获的电光照亮他生命中的诗意光芒,使他将对天空的仰望、对大地的度量、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家园、对亲友的热爱和感恩写成了一首首朴素而温暖的诗。归集到一本叫《迈特村·1961》的诗集里。

对于《迈特村·1961》这个独特新颖且耐人寻味的书名,马兴是这样解释:“我生于1961年的迈特村,《迈特村·1961》所呈现的就是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坐标开始,将在迈特村出生以及迈特村之外生长或收获的事物,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著名诗评家张徳明的眼中,“马兴是一个钟爱故乡的人,也是一个珍惜生命的人。故乡是他生活的源泉、生命的根,而他的人生履历也随着时间的流走,如书页般一页页被打开,他珍惜这每一页打开的人生之书,他试图让每一页都充满精彩,流溢传奇,他要为平凡人生寻找到诗意的注脚。《迈特村·1961》由此构成了马兴将人生诗意化的形象说明。”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命和存在的亲证,将故乡放在诗里,就将其放在最神圣的地方了。恰如诗人蓝野评论马兴诗歌时所说的那样:“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马兴书写自己的童年记忆、乡村经验,抒写对世界、生命的感悟与体验,抒写对爱情的渴望和憧憬,书写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都做到了情真意切,让人读来很容易产生共鸣。”

马兴原来的妻子于1991年底患了重病,到2000年间,往返于广州和深圳两地住院,他就经常守在医院里照料妻子。有一天他在广州亲戚家的书架上看到了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集,书中上世纪20年代俄罗斯乡村的景况带有淡淡的忧郁,吻合他的心境。于是在无数个煎熬的夜晚,在妻子沉沉睡去时,他一个人在灯下或医院走廊里看诗集,以排除内心的苦闷。诗歌阅读给了他些许的慰藉,用他的话说就是在他生命拐弯的时候遇上了诗歌,从此他对诗歌的喜爱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生活是有多种可能的体验,其中诗歌就是马兴对生活或生命体验最直接的表达。诗歌这束光,在他生命拐弯的时候照亮了他前行的路。他认为,写诗即是诗人与自己的肉身生命平行而过的另一种生活。不可否认,诗歌让马兴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诠释。他的生命因而具有了厚度、宽度与深度。

基于如此,马兴写诗的态度或对诗歌的看法非常简单和朴素,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将真善美在诗歌里呈现。无比热爱诗歌的马兴说,他将用一生的时间来练习。这些年,他在诗歌方面的劳作获得了很多心灵的启示,摘得了一些意外的果实。在繁忙的事务之间坚持对诗意的寻觅,他的生活因诗歌而感动,并且塑造了自己现在的样子。

龙华新闻记者李秋妮(受访者供图)

记者手记

诗意的栖居滋养了创作灵感

在马兴的记忆里,家乡水阔、风大,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四季变幻着迷人的景色。有沙滩、防风林、田野、村庄、墓地,还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教堂,一条背朝大海一路向北的路,以及蹲在村口守护村庄几百年的那尊石狗和它日夜远眺的地平线、黄昏、星星、月亮、狂风、暴雨。家乡台风多,但经常是台风还未刮到迈特村,全村的男人就先上屋顶进行一番加固,小小的马兴也经常爬上屋顶帮父亲用竹杆、木条、草绳把茅屋压住加固。后来,他经常做着这样的梦:梦到自己像水滴一样从加固后的屋顶滚落下来,偶尔也梦到自己学树上的喇叭喊醒村庄……家乡的事物在马兴的眼里慢慢有了诗意,梦想的雏形弥漫开来,便有了现在的《迈特村·1961》。

在迈特村,马兴与哥哥、姐姐还有弟弟在父母的养育下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父母出海捕鱼,他们则在海边抓虾、绕着村庄追跑、下海游泳。家乡的海岸线一字形铺开,南延到琼州海峡,北接北部湾,大家喜欢用尖尖的风螺当笔在海滩的沙地上写字画画,马兴小时候喜欢一笔连贯画出游水的鱼或海鸥,后来喜欢用狂草写“大海啊,全是水”,阳光下,那些小鱼小虾以及各种海螺、海星散落一地,像盛开在海滩上的花朵。马兴和哥哥姐姐们在海岸边的防风林放牛、捉鸟、捉迷藏……在迈特村,他们度过了童年里一切可以想象到的美好和幸福。

“这也是童年本该有的样子。”沉浸在回忆里的马兴眼里带着满足的笑意。没有纷争,没有饥饿,也没有分离,迈特村给了他平静的生活,诗意的栖居给他日后的写诗生涯带来许多的创作灵感。

大海也不全是水,还有记忆。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有时单独划着一艘小木舟,到浅海滩去钓螃蟹和乌贼鱼。父亲的船队每当返航,站在岸上的马兴一眼能辨认出哪艘是父亲的渔船。入冬,鸥鸟聚焦在海滩上,远远望去,一堆一堆的白,像些白色活字粒,一阵起飞盘旋,一阵又低落滩头……马兴就是这样在潮起潮落里成长,在空气中的咸味里滋养着诗意,使他有了宽广的胸怀。15岁那年,他背对大海、背对家乡,在故土的风月与父母的目光中,一步一步往北走。如今,他又一步步地往回走,回到面朝大海的迈特村。龙华新闻记者李秋妮

马兴的诗

我的大海

我小时候的大海全是水

生长生生不息的波浪

让我喜欢又不敢靠近

少年时的大海长出了父亲的渔船

他捕捞风浪做粮食,长大了我

青春的大海,是蓝色的

孕育出漫天翅膀

在飞起又低落的弧线里,我常常

想象旭日和远方

现在啊,大海是故乡的琴

它用一波波浪,把岸涌动成生命的交响

弹奏我深深浅浅的脚印

将渔火闪亮的胸膛镌刻成另一片大海

黄崖洞的黄野菊

黄崖洞石壁上一丛丛小菊花

迎着晨风

向秋天发表它的花语

鹅黄的小瓣

……细绒绒,暖暖的

把山谷的阳光镀上

淡淡的菊香

当年的八路军

在这里做殊死的战斗

渴了困了就咀嚼野菊花

把骨头炼铸成子弹

几十年过去了

黄崖洞的风已吹散了硝烟

在这寂静的山谷

叩拜巍巍群山

一块块虎踞崖壁的峭石

仍像战士当年战斗的姿态

那静静开放的小菊花

啜饮着战地血汁,迎着和平的

晨风,让我联想是烈士慰藉的

含笑

回到迈特村我放缓了脚步

下午三点的太阳

把村庄晒出了陈年旧味

回到故乡,和牛羊们走在小路上

呼出滞留胸间的浊气

心中有莲花绽放

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了

收割后的田野少了弯腰劳作的乡亲

只有几头老牛慢悠悠地啃着青草

一群鸡鸭在大榕树下觅食

几位老人在祠堂的墙根晒太阳

错落在田地和海岸间的几片防风林

层迭苍翠

常常栖满了候鸟

城镇在向村庄缓慢地迫近

但此刻,北部湾的涛声阵阵涌来

在迈特村,在故乡的土地上

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放缓了脚步

新闻推荐

绞肉机“咬伤”三岁女童手掌

本报讯记者陈凯杰通讯员刘丽宇报道:20日,一名年仅3岁的雷州小女孩出于好奇,将左手放在绞肉机口位置,不料被强大的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