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好扬帆
帆船帆板运动员在训练。
队员结束训练收船上岸。
8月20日,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在肇庆市圆满落下帷幕,阳江市派出250余名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组12个大项的角逐,共夺得9枚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居金牌榜第九位,是阳江市参加历届省运会获金牌最多的一届。
凯旋队伍中,帆船帆板队是“最大功臣”。本届省运会体育竞技组帆船(帆板)比赛共产生14枚金牌,阳江队豪取6金3银2铜,同时荣获团体总分第一。
阳江是广东省开展帆船帆板项目较晚的地级市,2004年才成立帆船帆板队。经过14年磨剑,阳江帆船帆板项目异军突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强队。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海陵岛的阳江帆船帆板基地。
教练出身“帆船世家”
只身到阳江组建帆船帆板队
近日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海陵岛时,热辣辣的太阳火炉般炙烤着大地,美丽的大角湾,游客正在戏水消暑。
帆船帆板训练基地里,几十个肤色黝黑的小孩,来回忙碌,或组装帆板,或调试桅杆。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光着脚丫,用小拖车拉着帆船帆板走过温热的沙滩,朝着大海进发。
一会工夫,湛蓝的海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帆儿。孩子们迎风逐浪的身影,成为海面上亮丽的风景。
“这些孩子大多10岁左右,进队时间不长,他们主要是备战下一届省运会。”带队参加省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归来的总教练林佑杰,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训练中。
林佑杰来自汕头,出身“帆船世家”,父亲林延峰曾是汕头队的教练,哥哥林佑雄、姐姐林丽丽都是帆船帆板教练,广东省的许多运动员、教练员都是“林家军”的学生。
1998年,17岁的林佑杰退役后留在汕头当教练。“林家军”多年驻扎汕头,汕头帆船帆板队的成绩多年来名列广东榜首。两年后,林佑杰辗转来到深圳,组建了深圳帆船帆板队,不多久,深圳队的成绩逐渐领先,成为这一项目全省的“夺金大户”。
2003年,为扭转竞技体育项目落后的局面,阳江提出要进行竞技体育项目调整与改革,打造冲金优势项目。体育部门将目光投向已在其他地级市发展较成熟的帆板项目。在省帆船帆板队的引荐下,阳江体育部门负责人多次找到林佑杰,希望他能到阳江开展帆板项目。多次拜访沟通后,林佑杰被打动,当年11月,他只身一人前来阳江,开辟帆船帆板事业。
坐落在海边的帆船帆板训练基地是一排平房,办公室、训练室和帆板帆船仓库等都在这里。而10多年前林佑杰初来报到的时候,这里只有全国九运会沙滩排球赛结束留下来的几间已经破旧的平房。由于帆板、帆船、救生艇等训练器材昂贵,加上组建时经费不足,队里只能向省队借用被淘汰的帆板器材用于训练。
队员们吃饭、生活以及器材的存放都在这几间平房里。“那时候吃饭没有饭堂,大家蹲在沙滩上吃,晴天吃饭被太阳晒,风吹过来沙子飞到碗里,满嘴沙。”林佑杰笑着对记者说,当时的训练条件就像在工地干活一样,他们被人戏称是“民工队伍”。
风吹日晒高强度训练
首次出征省运会夺得两金
队伍成立之初,林佑杰在挑选苗子时遭遇不少困难。由于阳江帆船帆板刚设立,很多家长不知晓该运动项目,更不知道其未来发展如何。面对学生和家长的疑虑,林佑杰像推销员一样,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遇上好的苗子,林佑杰更不想放弃,从项目优势、未来发展方向等一一进行解释。“推销也要有样品吧,但我们连个模型、样板都没有。”林佑杰无奈地说。
花了几个月时间,最终20多名来自各县(市、区)的小孩带着怯生生的眼神,忐忑地走进位于海陵岛的训练基地,成为阳江第一批帆板运动员。
刚进队的队员,有的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刚来的时候还会哭鼻子。教练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要逐步培养他们对项目的认知和兴趣。从学游泳、练体能到拉帆、跑帆,每个训练内容对这些小孩来说都不是易事。刚开始,队员不知道在帆板上摔倒了多少次,一个个手上都是水泡。
训练条件的艰苦可以克服,最怕的是运动员立场不够坚定。有的队员觉得训练实在太辛苦,会跑回家。林佑杰作为当时唯一的教练员,既要负责日常训练,还要往返学生家中做思想工作。“像2004年进队的张志超,进进出出4次,最后还是选择了回来,如今他已经进国家队了。”林佑杰说。
2004年7月有一场省锦标赛,为了让队员在省运会前多一次锻炼机会,林佑杰创新训练方法,提高训练强度,带领队员用别人数倍的辛苦和努力进行训练。在省锦标赛上,阳江运动员曾昭坤拿到个人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2006年,经过两年的训练,阳江帆板队首次出征省运会,捧回了两枚沉甸甸的金牌。张志超、李晓研、余进乐、黄秀健、梁贺喜等运动员表现优秀,后来直接被选入省队。此后,阳江帆船帆板队参与大大小小各类赛事,竞技水平稳步提高。
林佑杰结婚后,在汕头的妻子也跟着过来阳江,协助丈夫在队里负责后勤工作,包办了买菜、煮饭和监管队员上自修等工作。
在岛上,日复一日地重复教练工作,生活简单枯燥,林佑杰却自得其乐。“帆船帆板项目挑战性很强,这些孩子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是心里还是很喜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更多机会给这些孩子,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林佑杰说。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向省队国家队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今年18岁的杨翔金是阳春潭水人,已进队5年,在本届省运会上,他和队友获得帆板米氏团体混合冠军。
2013年刚来到基地,杨翔金觉得挺好玩的,但训练一年后,他离队回家了。教练几番劝说,他继续回队训练。2015年为了迎接自己的第一场省运会比赛,他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减掉4公斤体重。今年,为了备战省运会,除了海上训练,他坚持通过长跑、举哑铃等锻炼体能。获得团体混合冠军后,他又马上投入训练,备战明年的青运会。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阳江帆船帆板队运动员从成立初期20多人,发展到130多人,其中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近年,基地向省队和国家队输送了大批运动员,广东、福建、海南、辽宁等省的主力队员都来自这里。
陈昊泽是阳江输出的优秀运动员中的一员。在6月落幕的2018年全国翻波板锦标赛暨青奥会T293级选拔赛上,陈昊泽夺得冠军,获得今年10月将在阿根廷举行的青奥会的参赛资格,同时也是阳江首个参加青奥会的运动员。
陈昊泽2013年10月到阳江训练,代表阳江参赛。2015年,他第一次参加省运会,与师兄组成的团队在4人团体比赛中夺冠。当时,陈昊泽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看到同一批进队的同伴被省队挑走,他的心里满是落寞。林佑杰安慰他说,一个好的运动员,优势是慢慢呈现出来的,一定要有耐心。陈昊泽继续潜心训练。2017年,他赢取全国锦标赛T293帆板项目金牌,入选国青队。今年省运会,陈昊泽代表阳江队获得男子甲组T293个人赛金牌。
扎根阳江逐梦前行 期盼基地能够培养出奥运冠军
专业帆船帆板教练员是稀缺人才,一些发达地区的帆板队或俱乐部多次向林佑杰、孙学勤等教练抛出橄榄枝,但他们都选择了扎根阳江。来阳江14年,林佑杰把家安在了阳江,也把梦想安在了阳江。“带着这群孩子们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林佑杰说。
林佑杰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帆船帆板项目作为阳江市体育品牌项目,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成为全省第一,也进入了全国前列。
林佑杰的梦想,是在阳江培养出一名奥运冠军。他希望,阳江帆船帆板队乘势而上,扬帆搏浪,创造更多的奇迹。
率队在海陵岛集训的深圳市罗湖区帆船帆板集训队教练蔡力说,阳江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坚守让他感动。他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将海陵岛基地拓展为全国帆船帆板训练基地。
阳江帆船帆板项目下一步如何发展?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唐庆跃表示,帆船帆板项目是目前阳江市唯一享有专项经费的体育项目,帆船帆板队因归属阳江体育运动学校,教练人才引进、招生等受到局限。建议参考湛江、汕头打造体育学校的模式,建立水上运动学校。这样有利于促进经费的重点投入,扩大招生范围,提高队员文化水平。同时,也可以发挥市场作用,从社会引入资金发展帆船帆板运动项目,推动水上运动产业的发展。
▲ 特写
小小年纪怀抱大梦想
阳江帆板帆船队队员来自阳江、汕头、湛江、茂名等地,年龄最小的才9岁。长期的训练,让这些孩子比起同龄人更显成熟和沉稳。
李斌海来自阳东大沟,11岁的他进队训练了一年多。组装帆船、搬运、下水,他一个人熟练地完成了一系列动作。去年,初来乍到的李斌海在一次训练中,不小心被船体砸到牙齿和嘴唇,门牙掉了两颗,嘴巴缝了几针。小斌海忍住疼痛没有哭,但留下了心理阴影,有一段时间,他宁愿泡在水里也没有胆量上岸。“现在不怕了。我喜欢练帆船,将来想拿全国冠军!”李斌海坚定地说。
训练结束,队员们冲洗帆船,并托运到基地放好。年仅17岁的助理教练郑海燕讲解完训练注意事项后,大家从基地返回宿舍。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及海陵岛试验区的支持下,基地租借莳元小学旧址作为宿舍,生活环境有所改善。4层高的教学楼被改成了训练基地的饭堂、课室和宿舍。宿舍依然简陋,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住着8到12个小孩,除了床,就只有队员的行李箱和衣物。
基地生活很有规律,每天除了学习就是训练。队员早上5点半左右起床,体能训练一个小时后吃早餐,再去上学。小学文化课学习在闸坡中心小学,初中在海陵中学。下午不是主科的课程一般也要出海训练,晚上学习理论知识或者做功课。寒暑假,除了台风、大雨等恶劣天气,运动员几乎每天泡在海上,累了就爬上救生艇歇会。
“长期在异地生活,辛苦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些孩子异口同声地说“不辛苦”。但被问到“想家吗”时,他们沉默了。“金春晖昨晚因为想家,哭了一个多小时呢!”一个小孩大声说道,其他小孩也你一句我一句跟着起哄了。原来,来自湛江的金春晖休假回了几天家,记者采访前的一天才回到基地,夜里因为想家哭了。哭,宿舍里的小孩都曾有过,舍友们没有特别安慰金春晖,只是默默地递纸巾给他擦眼泪。
长期的集体生活和训练,让孩子们学会了守望相助。郑海燕说,平日里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爱打闹,但团结互助的情景时常可见。来自汕头的陈梓浩7岁到基地训练,训练和玩竞争性游戏时经常哭鼻子。年长一点的哥哥姐姐在训练和生活中都格外照顾他。经过3年的锻炼,陈梓浩成长为“大哥哥”,在训练场上,还会有模有样地指导比他年纪大的新进队员。
■ 策划/梁小可 ■ 统筹/费先霞 ■ 撰文/费先霞 陈子玲 杨皓晴 ■ 摄影/陈建华 陈子玲
新闻推荐
湛江市政园林部门开展灾后巡查工作 台风对立交桥改造工程有影响
本报讯记者林艳芳报道:今天上午,随着“贝碧嘉”过境,记者从市城市综合管理局获悉,市政园林部门正在开展灾后巡查工作。据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