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湛江之十 许乃超:建晨光小学交通站

湛江晚报 2018-08-22 07:54

许乃超与夫人在广州湾留影。 晨光小学创始人许乃超塑像。 晨光小学校门。 中共中央交通员李沛群

文/图符铭

坐落在赤坎民主路北的晨光小学,是民主革命时期湛江市(广州湾)著名红色学校,有着光荣的发展历史。该校创办人许乃超在办好教育同时,以该校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对湛江的抗战工作以及革命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隐蔽广州湾

创办晨光小学

许乃超(1904-1987),又名许凤仪,广东翁源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许乃超转移澳门隐蔽,1928年被捕并被引渡回广州,关押在南石头监狱。1931年经营救获释。出狱后,为躲避国民党追捕,也为寻找党组织,许乃超辗转奔波于南京、杭州、广州、东莞等地。1934年,经堂弟许信仪介绍,到广州湾隐蔽并接办原由当地广府会馆会长陈澄甫经营的广侨小学。许乃超到广州湾后,他一边等待与组织恢复关系,一边积极努力办好学校,争取社会各界的信任。

为适应社会需求,1935年,许乃超租用闵浙会馆一座别墅,另行创办新学校,起名“晨光小学”。为办好晨光小学,他精心挑选优秀教师任教,聘请了从香港、澳门到广州湾的进步青年廖晃欣、廖静莹、陈瑛等为教师,对学生则注重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短短几年间,晨光小学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社会上赢得很好口碑。许乃超也在社会上赢得较高地位,并与一批知识分子、富商、绅士建立了联系。

团结抗日力量

支援抗战

抗战时期的广州湾除了法国的统治力量外,国民党、日伪势力以及各种地方势力混杂其中,形成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开展统战工作是许乃超的另一项任务。在办学中,许乃超坚持每星期开一次教师员工工作会议,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要搞好与家长关系。他本人经常和同为晨光小学教师的妻子廖静莹亲自上门家访,与各种身份的家长交流学生情况以及对形势、政局的看法,宣传国共合作抗日有利国家、民族的观点。许乃超还十分注重对设在赤坎的广州湾三大会馆(即广府会馆、潮州会馆、雷州会馆)上层人物如陈澄甫、陈斯静、庞宝绍以及开明绅士冯凌云等开展工作,争取了他们对晨光小学的支持。

1937年9月,许乃超通过广州湾商会会长陈澄甫,以广州湾商会名义成立“广州湾商会赈灾会”,许乃超以教育界代表身份成为赈灾会委员之一,并负责编辑会刊《赈灾周刊》。通过赈灾会,许乃超策划组织了许多活动,如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募捐物资款项支援抗日部队等。1939年12月,许乃超推动商会成立由晨光小学师生20多人为主要成员的“广州湾赈灾会战地救护队”。次年,该救护队两次奔赴灵山前线,为在那里抗击日军的国民党第二十六集团军蔡廷锴部队带去急需的物资,并慰问、救护伤病员等。此外,许乃超还在晨光小学举办各种夜校,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如1940年12月,举办工人夜校妇女识字班,文化教育与宣传抗日救亡并举。

在晨光小学

设立交通中转站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党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共中央在香港成立八路军办事处(简称“香港办事处”,下同)。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由香港经广州沿衡阳、长沙铁路线到重庆的秘密地下交通线骤然中断,党在香港接收的抗战物资转运及进步人士转移立即成了问题。而此时的广州湾因日法关系而暂时处于战争炮火之外,为此,香港办事处决定调整地下交通路线,列广州湾为香港至重庆交通线的中转站。该交通线具体路线是:香港—广州湾—遂溪—廉江—玉林—桂林,再由桂林转重庆乃至延安。

1938年秋,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委派人到广州湾赤坎晨光小学找到许乃超,恢复、接收了他的党组织关系,确定在晨光小学建立交通中转站。不久,中共晨光小学党支部成立,许乃超任书记,直属中共香港海员工委领导(后改隶中共广州湾特别支部领导)。1938年11月,中共中央交通员李沛群首次抵达晨光小学,与许乃超秘密接上头。当晚,许乃超把李沛群安排到赤坎宝石酒店住宿,次日又找汽车将他送往桂林。自此,晨光小学正式开始担负起这条重要交通线中转站的秘密使命,一批批来往于香港与桂林、重庆、延安的交通员、文化人、民主人士等经常秘密经晨光小学中转到他们的目的地。

收集传递情报

隐蔽地下党员

抗战时期的广州湾期间,形势变化急剧、时局错综复杂。许乃超领导晨光小学支部利用广州湾的特殊环境,根据上级指示积极开展收集情报工作。如通过林质甫、张某、谭某等“师爷”和“公局”排长陈保焕等,了解法当局及地方势力上层人物政治观点的变化及动态。

1940年春皖南事变后,南路国民党公开镇压群众抗日运动,逮捕中共党员和爱国进步青年,强令解散各地抗日救亡团体。中共南路特委把各地暴露的大批党员、骨干、进步青年撤退进广州湾各秘密据点和交通站。当年8月,黄景文等一批原在张炎学生队、香港赈灾会青年回国服务团的人员到达广州湾,被分散安排多个秘密交通站,而晨光小学是接纳人数较多的交通站之一。

1939年2月,海南岛沦陷。是年秋,中共琼崖特委主办的《琼声》易名《南路堡垒》迁址晨光小学继续秘密出版,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委派陈杰和许乃超负责编辑。

1941年6月,中共琼崖特委遭受国民党袭击失去电台,与香港、重庆、延安等地党的上级领导联络中断。琼崖特委于是派出宣传部长陈健秘密来到广州湾与南路特委取得联系,由南路特委安排到晨光小学当老师,待机与党中央恢复联系。最终,琼崖党组织终于与党中央恢复了联系。在此事中,许乃超及其领导的晨光小学功不可没。

培养进步学生

为革命输送力量

在创办晨光小学之初,许乃超就决心把学校办成一间新式的进步学校。由于法殖民当局的限制,他想方设法通过课程设置、课堂讲课启发、课余安排社会活动等各种渠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正确认识祖国现状,关心祖国、民族前途和命运,从小立志做一个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许乃超即联系遂溪县第七小学(麻章小学)进步教师何森等人,发起成立了“遂湾联合抗日宣传工作团”,许乃超任团长。同年8月,许乃超亲自率领晨光小学师生到麻章街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经常会同“遂湾联合抗日宣传工作团”其他成员深入到遂溪、广州湾城乡,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此外,晨光小学还利用晨会、周会向学生作国内外形势报告,还通过举行各种小型座谈会、读书会、出墙报、油印宣传单、排演戏剧、教唱抗日歌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许乃超在广州湾10年,把晨光小学打造成一间红色的革命学校,培养了大批学生,其中不少成为革命队伍骨干。

摆脱特务跟踪

撤离广州湾

1943年2月16日,日军入侵雷州半岛。21日,日本侵略军与广州湾法当局缔结所谓“广州湾联防协定”,广州湾落入日寇魔掌。日伪特务随之肆意搜捕抗日进步人士,赤坎顿时笼罩在恐怖气氛中。

不久,许乃超出入学校都发现有“尾巴”跟着。以防万一,许乃超避居学生家长吴田英家中。几天后的一个黄昏,许夫人廖静莹正在晨光小学居室紧张地烧毁文件,忽然看见3个穿着黑衣服、神情凶恶的人闯进学校,他们到处查看,连厨房也不放过,实在找不到许乃超才悻悻离去。形势危急,晨光支部的党员和有关家长商量后一致认为,许乃超必须马上离开广州湾。

事不宜迟,吴田英当即翻箱倒柜找出一张长相近似许乃超的照片,贴在其店员的证件上,并拿出理发工具,把许乃超的“花旗装”(小分头)推成了“陆军装”(小平头),然后跑到码头高价买了一张船票。次日傍晚,许乃超转移到另一学生家长“三姑”家里,脱下西装换上长衫,头戴礼帽,手拿皮夹,俨然一副商人打扮。到达码头时,守关卡的日本宪兵对着证件照片,盯着许乃超反复看了好几遍,许乃超镇定自若。当时夜幕已降落,日本宪兵看不出什么破绽,让许乃超登船。自此,许乃超被迫离开战斗10年的广州湾和倾注了他满腔心血的晨光小学,转移外地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坚持在特殊岗位上为党工作。

新闻推荐

2018湛江叶氏联谊会开展奖学活动 231名学子受表彰

2018湛江叶氏联谊会奖学活动热心乡贤与优秀学子合影。记者刘冀诚摄湛江叶氏联盟会会长叶亚福为优秀学子颁奖。湛江叶氏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