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扶阳书院
陆悦(赤坎)
自从外出求学后,我已30多年没有到过家乡附近的广西圩镇游玩。或许上了年纪喜欢怀旧的缘故,儿时的景物常常在梦中出现,且思之愈来愈切。最近,借回乡探亲之机,我便与家乡的老同学相邀,特意去广西北流市白马古镇寻找儿时足迹,了却多年心愿。
容山毓秀,圭水钟灵。白马古称扶阳、扶来,自古以来就是广西边界线上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文风兴盛,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白马镇虽然与我的家乡高州市荷花镇分属广西、广东,但两地同饮一江水,彼此交错而居,沾亲带故,生活习俗、历史渊源深厚。我的母亲就是白马人,因此那里常是我们儿时去趁圩、玩耍和探亲的地方,在那里有很多值得回味的难忘时光。
我还清楚地记得,白马镇有一座著名的古书院——扶阳书院。书院虽然陈旧破落,却是北流市清代六大书院中如今仅存的硕果,沉淀着130多年的历史芬芳,弥足珍贵。过去,我们每次去白马镇时,都会去书院那里游玩一番,在那里感染诱人的书香。从小的耳濡目染间,扶阳书院也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远影响:几十年来,我一直勤于舞墨弄笔,不能不说得益于这里的熏陶。这次重游故地,我自然忘不了要到扶阳书院再度“闻书香”。
迎着夏日初升的太阳,我走进了曾经熟稔的扶阳书院,喜悦之情自不必细说。坐落在老街中央、修旧如旧的古书院,在明媚阳光的照射下更加容光焕发,古朴素雅,书香绕梁。扶阳书院是富有岭南特色的三进合院式建筑,头座七开间,左右重廊,并专设藏书楼一座,四周筑有高墙合围,俨然一方求知向学的高贵乐土。书院的屋顶翘角飞檐,脊饰美轮美奂。
书院内布满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如墙头、檐下和屏风门,分别手绘有珍贵的壁画状元及第、龙吐玉书等30余幅;前座正厅镶嵌着巨幅的孔子画像,摆放着整齐的书桌,墙壁上悬挂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警句,洋溢着“明理求学、习读向仕、修身养德”的氛围,正如书院大门名联所云:“扶舆钟淑气,阳德启文明。”
有一古而有之的说法: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因此,中国人历来崇尚道德传家、耕读传家和诗书传家。然而,由于古时生活条件所限,大多数农家子弟要放弃农事专心攻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而一边耕作一边读书的“耕读传家”方式,就曾是古人最理想的读书、生活境界,更契合了白马镇当时的实际。白马镇地处云开山脉一隅,远离县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百姓求知欲望强烈,扶阳书院便应运而生,成为当地传承耕读文化最好的载体。每每农闲时节,百年古学堂,便书声不绝,学风日隆,“导士民于礼乐,开士子之茅塞”,引领当地清代乾嘉两朝北流文化的“美玉时代”,见证着一个地方对文化知识驰而不息的追求。
正因为白马人有这种崇文尚德的传统习俗,扶阳书院在人们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这也是它经历磨难而得以有幸保存的原因。每年正月初一,当地民众都会带着儿孙到书院“闻书香”,激励他们发奋学习,报效祖国,造福桑梓。近年来,当地每年还会定期在书院里举办国学班大讲堂,邀请国学老师吟唱经典,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我在书院内反复游览,还发现修葺后的扶阳书院更增添了“北流乡贤名人展廊”和“扶来乡贤名人展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爱国爱乡爱民教育为主线,展示了100名北流市古今乡贤名人的风采和“爱拼才会赢”的北流人精神。这些乡贤名人覆盖了军界、政界、学界、商界和文艺界等,他们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奋发图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作出了不俗的贡献,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当地人学习和追赶的楷模。踱步其间,我仿佛听到朗朗书声的同时,更有励志故事在激荡心灵,感觉到古书院更加壮实厚重,更具教育意义。
“幽幽书香,朗朗吟唱”,一座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的古书院,仍以其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延续着一个地方优秀的传统文脉,诉说着“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
新闻推荐
1日,交警赤坎大队和湛汽出租联手开展“爱心送考”活动,这是出租车司机在贴“爱心送考”标志。本报记者林石湛通讯员李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