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树下发大财 绿色产业助奔康云浮市云安区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形成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云安模式”
张海泉在发财树基地护理发财树
发财树种植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杨再睿通讯员胡碟
4月是草木葱翠的季节,云浮市云安区白石镇石底村委长冲村的张海泉正在发财树基地来回穿梭。看着长势喜人的发财树,他心里盘算着,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从因病致贫的家庭,到近2万元的年收入,在致富奔康的路上,张海泉勤奋耕耘。
记者了解到,云安区近年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把产业园建设、牧草种植等环节与富民兴村等工作深度结合,真正实现“一园带百村千户万人致富”的目标,形成了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云安模式”。
绿色资源变绿色经济
贫困村民成“园林主”
贫困,曾经是张海泉头上一顶“千斤重帽”。多年前妻子重病,让张海泉的家庭陷入了困境。“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前几年我主要是打一些临工和苦工,收入极不稳定,那时候我们家人均年收入还不到4000元。”张海泉回忆道,“冀以小康”成为他最为迫切的愿望。
2016年,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对点帮扶石底村。工作队精研细判,与云浮市绿趣农林科技公司合作引入发财树种植,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的模式,按照“村委租地、社司合作、农户领管、收益共享”的理念,变绿色资源为绿色经济。张海泉就是主动思变,最早受益的一群人。他与村里另外46户有劳动力的人员和合作公司签订协议,每家栽下4000多株幼苗,成为管理自家产业的“园林主”。
“去年年底,和工作队一起算了算,现在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9763元,这在几年前都是不敢想的事。”张海泉告诉记者。
创业就业并驾齐驱
长效致富加速构建
除了种植发财树,当“园林主”,张海泉还有另一个身份——“美容师”。
为了多方增加他的收入,降低返贫致贫风险,工作队牢记“就业保收入,日子稳得住”的思想,以就业帮扶为抓手,为他提供就业岗位。现在,他成了村里的保洁员和镇里的垃圾清运运输员,每月固定收入近4000元。就是这样,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创新创业的精神,张海泉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发财树深加工大棚工作的傅洪芳也十分满意既能顾家又有固定收入的现状。“走5分钟就到家,中午休息在家吃饭。”2020年3月之前,傅洪芳一直在云浮市做泥水工。现在,她打心眼里喜爱发财树,对家门口的工作机会非常满意,“每月有3000元左右工资,也能照顾到孩子和老人。”
不仅仅是张海泉和傅洪芳,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好发财树产业,纷纷栽下新苗,或者在深加工基地务工。石底村已形成集苗种繁育、规模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通过订单合作方式,现在公司已经与212人签订成品回收协议,发展种植发财树,构建起长效致富机制。
产业联农带农富农
绿色产业效应持续
发财树并非石底村一枝独秀的产业。“多样化扶贫产业既可互补,也能相辅。你们看,多肉种植基地有四个大棚,现在有几百个品种,明年会达到上千种。”云浮市政府办公室驻石底村第一书记李锋神采奕奕,在色彩斑斓的多肉植物中穿行,“这里不仅是种植基地,还是旅游达人的打卡胜地,发财树和多肉植物,现在是振兴石底村的新IP。”
此外,南药种植(牛大力)基地、蔬菜基地……一座座帮助群众奔小康的产业园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不仅让白石镇的群众甩掉了“穷帽子”,而且走上了致富“快车道”。
事实上,云安区近年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探索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巩固的新路径,在产业园建设、牧草种植、花卉苗木栽培、肉牛养殖和产品加工等环节,全面与富民兴村等工作深度结合,真正实现“一园带百村千户万人致富”的目标,形成了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云安模式”。
当前,云安区已顺利通过“国考”“省检”,“发财树下发大财,发大财绿色产业”等折射出的是云安大地上劳动人民致富奔康的生动场景。
新闻推荐
兴化千垛油菜花海大理双廊可以看得见风景的民宿无锡鼋头渚樱花盛放随着春暖花开,旅游市场也逐渐回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