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 秋冬时节的岭南佳果与良药

南方日报 2020-11-27 07:15

刚刚成熟的柑橘。江培杰摄

陈皮一般需要进行3年左右的陈化处理。

龚艺超摄

■悬壶莞邑

几千年以来,柑橘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中,其诗、歌、舞、画、印、邮、影等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橘作为岭南佳果之一,不仅仅是秋冬时节人们常吃的水果,在各类传统民俗中也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尤其在岭南的中医药文化中,橘不光能产出陈皮、橘红等珍贵药材,它的果肉、络、核、叶也各有妙用。

●文:龚艺超

柑橘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屈原就作有《橘颂》,诗篇中借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屈原在诗中写道:“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可以说,屈原的《橘颂》影响了后世对于橘的认识和看法。

在唐代,橘因其所具备的高尚品质广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岭南诗祖”张九龄曾写“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的诗句,表白自己虽身处逆境,仍然志节不改,无畏无惧。柳宗元《南中荣橘柚》中写道,“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表明自己要以柑橘为师、造福百姓的决心。此外,杜甫、白居易、顾况、皮日休等诗人都曾以橘寄托情怀。

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柑橘更是深得大众所喜爱。在民俗文化中,人们习惯把“橘”写作“桔”,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就是“大吉”。在岭南十大佳果中“桔”便有占有三席,分别是“紫金春甜桔”“阳春马水桔”“云安砂糖桔”。

每逢新春佳节,按照传统习俗,家家买橘树摆在庭院,或在婚嫁喜庆时摆上一盘柑橘,以添怡人喜气,寓意吉祥之意。在传统习俗除夕夜祭祖中,所用的“五牲与三果”之中,柑橘便是“三果”之一。

柑橘与中医药文化

在岭南的中医药文化中,柑橘所产出的最重要的药材便是陈皮和橘红。

陈皮,是橘子皮晒干或低温干燥,之后经过“陈化”做成陈皮。《本草纲目》描述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要,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要,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作用;适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胸闷气短,咳嗽痰多等症。需要注意的是,陈皮偏于温燥,有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阴虚症状的,不宜多食。

在陈皮中,以新会陈皮最为著名,它是岭南名药之一,是用产于广东新会的“茶枝柑”制作,并经过三年以上收藏陈化,才能得到正宗的新会陈皮。清代医师叶天士所开的药方“二陈汤”,曾特别写明“新会皮”。

“二陈汤”是有名的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在清代汪昂《汤头歌诀》中记载“二陈汤”的配方为: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中所记载的二陈汤药方中,则是用橘红而非陈皮。

所以,这里便引出了柑橘产出的另一味名贵药材——橘红。前文《汤头歌诀》中提到的“陈皮(去白)”所指的就是橘红。橘红可以说是陈皮的一部分,它是新鲜的橘皮去掉内部白色部分后,再晒干而制成的。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橘皮)和中理胃药则留白,下气消痰药则去白”,橘红的药用功效侧重“温燥之性胜于橘皮,并兼发表散寒,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用之为宜”,由此可见橘皮、陈皮和橘红的区别。

如今谈到“橘红”时常与另一味广东名药相混淆,那就是“化橘红”。“化橘红”来自于广东化州柚的果皮,未成熟的果皮常称为“毛橘红”,成熟果实的果皮则称为“光七爪”“光五爪”。“化橘红”为近代开发的药材,它无发散之性,兼能消食,咳嗽痰多又兼食积或消化不良者用之较宜,当与前文提及的“橘红”区分开使用。

除了陈皮与橘红外,柑橘的其他部分也有着一定的药用。橘肉上面的白色网状丝络——橘络,在中医认为,橘络味甘、苦性平,归肝、肺经,具有通络、化痰止咳等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胸胁作痛;橘核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疝气疼痛、乳痈乳癖等症;橘子叶具有疏肝行气、化痰、消肿毒等作用,适用于胁痛、肺痈、咳嗽、胸膈痞满等症。

(本文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中医院和东莞市中医学会指导撰写)

新闻推荐

云安区推进养老服务改革 1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有望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

本报讯(通讯员梁祝婷)今年以来,云安区以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优环境”专项活动为契机,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