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街的前世今生
云安区六都镇有个行政村叫“南乡”,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陈璘将军的家乡。万历五年,陈璘落籍东安县(约为今云安区、云城区地域)后,便安家在南乡的大营村。南乡村开发较早,村里有个圩市叫“南乡街”,其商业比六都镇行政中心所在地六都街要繁华得多。有山歌唱曰:南乡圩期三六九,趁圩逼(逼,粤语词,拥挤的意思)到冇人有……
这个南乡和南乡街,历史上是很有来历的。
长乐街和龙门圩
南乡街的“前世”是长乐街和龙门圩(墟)。万历五年(1577年)闰八月动工兴建东安县城,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竣工。县城建成后接着修建南乡所城(同期建设的还有富林所城),年内竣工。这些工程皆由东安县首任知县萧元冈主持,东山副总兵、东安参将陈璘将军亲自率领官兵、工匠建设。南乡所城建成后,在所城外修建武帝庙(关帝庙),并发动乡绅官民共建街市——长乐街(长乐,永久快乐。出自《韩非子·功名》:“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以长乐街、武帝庙为中心形成的圩市,这便是“龙门圩”了。
清道光版《东安县志》之《坊都》篇记载:“龙门圩在南乡城外”。长乐街位于武帝庙右侧,宽2.4米,长200多米(南乡所城周长1046.67米),紧靠南乡所城延伸至所城南侧。目前,长乐街尚在,残存小部分明清建筑,更多是民国后的,但已淡出街市角色沦为居民区。因为长乐街的存在,南乡所城这段紧靠长乐街商铺的城墙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现在长乐街住户的门牌称为“南乡二片村”,“长乐街”的名字只奄奄地苟存于当地百姓口耳之间。长乐街靠城墙一侧有土地神坛名“长乐社”,它可能是长乐街最有力的“物证”了。
龙门圩是明清时期六都镇境内唯一的圩市(六都圩兴于民国时期),六都境内及周边德庆九市、高峰、云城、高村、东坝等地的人都来南乡“趁圩”。龙门圩是明清时期东安县最繁华的三大圩市之一(其他两大圩市分别为东安县城的长春圩和富林所城外的回龙圩)。
南乡旧街和北街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东安县奉旨裁撤南乡所(富林所同时裁撤)。民间风水学说认为南乡所城所在地为“燕子仆华梁”格局,因此南乡所城又被称为“燕子城”,尤宜安家乐业。因此,南乡所裁撤后,当时在城外的潘姓村民便纷纷迁入城内建房聚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狭窄的长乐街已无法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需要。于是,人们便在武帝庙前面的坡地上增建商铺,逐渐形成了新的圩市,这便是“南乡旧街”(南乡旧街是相对于后来的南乡新街而言的)。民国4年(1915年)7月,西江洪水暴涨,六都水位高达19.31米,内涝严重,南乡街店铺被洪水浸泡日久,以致倒塌一空。我们现在在南乡旧街所见到的骑楼式商铺,都是民国4年后重建的,不过也是百年老店了。南乡旧街的街道比长乐街稍宽,但也就3.5米,主街道长不足百米。于是,坊间便流行了一句有点皮的俚语:南乡夫乸趁圩,箧箧(在人群中挤挨)都瘾。个中意味,大家细品吧。
民国14年(1925年),由县人张子才发起,陈又山、冯沛之、陈淮辰等组织民间股份公司修筑旧云六公路。位于南乡旧街北面的古官道被拓宽,修成可通行汽车的沙土公路。公路两旁建筑了两排商铺,这就是“北街”(北街村)。北街与南乡旧街呈丁字型连在一起。
南乡新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六都镇开辟“新南开发区”,建设新南乡街市。建设有南乡综合市场和河堤南路、河堤路、新南大道、新南二路、新南三路、东横街、中横街等7条街道。除综合市场外,其他店铺均为商住两用,街道宽阔平直、四通八达、人商两旺。南乡新街市于1993-1995年间陆续建成投入使用,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期。此后,南乡旧街的门店便逐渐衰落,目前尚存理发、修理钟表、销售化肥农药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店铺在营业。南乡旧街现在成了怀旧人士流连怀古、驻足拍照之所。随着拆旧建新的逐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乡旧街便会彻底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南乡街,由前世的长乐街、龙门圩发展为后来的南乡旧街、北街,再到现在的南乡新街。目前,南乡旧街、北街已基本退出“圩市”舞台,不再成“圩”了。那更古老的“长乐街”和“龙门圩”,则早掉进那故纸堆里头,已没多少人知晓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罗燕英)7月8日,云安区在该区人武部召开民兵护路分队专攻精练集训动员会,开始为期3天的民兵护路分队专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