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滩 山南水北古碉楼 向阳乐土焕新姿
南滩村清代家谱《龙门叙伦堂何氏家乘》。
南滩村清代家谱《龙门叙伦堂何氏家乘》。
南滩古村风貌。
南滩,这个毗邻麻榨镇圩镇的村子,南临增江,北接天岭山,处于山南水北之间。天岭山延伸的余脉环绕着村子东西两侧,使得整个村子如同一把展开的扇面。清澈的增江经过上游的奔涌跌宕,到天岭山缘台地时,形成一个巨大的凹字型,而南滩村正处于凹字型河道的中心。从上空俯瞰,增江如同一个托盘,在群山外围,托起整个村子。在这里,桀骜不驯的增江水流放缓,水质变得更加澄碧,倒映着两岸的竹林,显得格外美丽。
何氏先祖在麻榨落担开基时,最早选择的地方是南滩村东北部毗邻大山的白芒洞,经过几代人的繁衍,人丁日盛,在明末清初时才陆续分房衍派,迁徙到白芒洞南部、增江北部的一片平坦肥沃的河滩之上。为了表示不忘祖先在白芒洞的开基之功,后人便将这里取名为南滩。这也是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南滩位于增江河的北岸,却以“南”字命名的原因,这里的“南”主要是针对天岭山之侧的白芒洞而言。正因如此,这个地处山南水北的村子,才有了这么一个寄意深远的村名。
源远流长 《宋史》开篇的特色家谱
在南滩村,依然保留着清代修撰的家谱——《龙门叙伦堂何氏家乘》。这份家谱共分为两卷,记载着分房衍派之后的何氏后裔子孙的生平。与传统的家谱不同,《龙门叙伦堂何氏家乘》的开篇既没有名人执笔的序言,也没有对于修谱的契机、历程的论述,更没有远溯三皇五帝的空泛,而是直接附上《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何栗传》的内容,讲述源远流长的家族传统。
何栗,字文缜,生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仙井人,即今日四川仁寿县人。这里距离北宋文豪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老家四川眉山30多公里,往来十分便利。晚苏东坡五十二年的何栗,与兄弟何棠、何榘对家乡苏轼两兄弟十分仰慕,并以此为榜样。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26岁的何栗兄弟三人一起,从西蜀来到汴梁,三人一举高中,史称“何家三凤”。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何栗乙未科进士第一,即我们俗称的“状元”,与他同年中进士的,还有影响宋代历史走向的权臣秦桧。
在重文轻武的宋代,青年状元何栗前程远大,宋徽宗多次就国事向其请教,这也使得他受到很多人的嫉妒,便有人上书说他是“苏轼乡党,宗其曲学”,何栗因此被外放出京。后来金兵南侵日益严重,何栗作为主战派代表,身居要职。徽钦二宗对他十分信任,在汴梁即将被攻陷的时候,也是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建议让远在北地的康王任元帅。金兵攻破汴梁之后,他和名将张叔夜等一起被俘北上,面对国难,他“仰天大恸,不食而死”,何栗殉节时,年仅三十九岁。
何栗的高尚人格让很多人钦服,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对手,与他同年进士的秦桧。由于道路阻塞,信息断绝,本来当时何栗在北方的死讯南宋并未知晓的,但是秦桧南归之后,将他殉节的情形一一告知已经从康王成为宋高宗的赵构。回想起何栗的保举之功,赵构很感动,追封何栗的同时,也恩荫了他的子孙。
南滩村的何氏先祖,便是何栗的直系后代。作为家谱的首篇,以《宋史·何栗传》作为序言,不仅能体现国史与家史的相通相辅之处,也体现南滩何氏祖先崇文重教、正直爱国、英勇不屈的精神,对凝聚宗族,提高家族的荣誉感,十分有意义。
兵燹水灾 坎坷辛酸的迁徙史
何栗的儿子何雍和何熙为避战乱,南迁至南雄沙水村,随着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和统治者“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的梦想一样,何氏祖先回归故乡四川的心愿逐渐变得遥不可及。他们逐渐在岭南安定下来。何雍,先后生八子,何熙先后生二子,人丁兴旺。受到何栗的荫封,他孙辈十人,均授郎官。
在南雄逐渐安定下来之后,一场无妄之灾再次降临到这些饱经战乱飘零遗民身上。“南宋度宗咸淳八年壬申(1272)诏出贵妃胡氏为尼。九年癸酉,胡氏颠狂,出郡溺水。贾似道奏民间收匿,大索之。十月甲辰正日,人民畏惧,举族奔逃。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连江口,潦水冲散。时偕伯祖九郎公及男仲远、仲达,侄,七三、七四,奔南海县西琳都华桂坊住歇,既而之小榄凤山下,卜室三角社居焉。”
这件事当时影响十分深远,不仅是在《龙门叙伦堂何氏家乘》中有详细记载,在其他同一时期从南雄迁出的氏族,如杨氏、邓氏、黄氏等家谱中,都能找到同样的记载,“珠玑里各村民,知有剿村之祸,相约逃走”,透过数百年前的文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当年的惊恐万分的形态,当时天降暴雨,山洪大水泛滥,但是村民依然四散奔逃。
何氏祖先顺江而下,迁徙到中山小榄镇。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家族一样,南宋朝廷在金兵和元军的攻击下,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为了躲开兵锋,甚至常常泛舟海上。何氏家族也是如此,在洪水和苦难中,辗转流离,最终来到了龙门麻榨。
南滩村地处万山丛林之中,近有天岭山,远有南昆山和罗浮山,是一个安宁避世的好地方。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增江水道水流丰沛,船舶可以连通整个珠三角,交通十分便利。古人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南滩村可谓得天独厚,不仅靠山,而且靠水,山南水北,向阳宜居。
而今虽然水道运输式微,但是219县道和261县道在这里交会,向北沿着天岭山东西两侧的平缓谷地延伸,分别通往龙华和永汉。向南则穿过麻榨镇,在不远处即可到达广州增城,连通珠三角繁华的交通网络。
务农经商 大山的庇佑与大河的润泽
在刚定居南滩时,何氏先祖选择居住在东北靠山的白芒洞,这里不显山不露水,相对僻静。有了大山的庇佑,饱受迁徙之苦的何氏先人开始安定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居住在白芒洞,农忙时耕田种果,农闲时深入大山寻找生活物资补贴家用,因此日子过得富足而安宁。在这种环境下,人丁不断繁衍壮大。
经过宋元乱世之后,大一统的明朝使得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何氏族人也从坎坷沉重的家族记忆中走了出来,开始以白芒洞为中心,向四周探索。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毗邻南滩村的增江上往来商船不断,何氏先祖从白芒洞衍派迁至更靠近增江的西楼村。在西楼村,何氏先人经过几代人的积累,逐渐殷实起来,他们修建了坚固的围屋和雄伟的祠堂,同时继承着祖先读书的传统,在围屋的入口,修建了书屋,供子弟读书。这间书屋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作为当地的小学使用。
从何氏先人的取名选字就能感受到,自迁入西楼村以后,何氏文风日炽。南滩何氏十四世祖何谦,字公让,号山溪,成化年间,他利用增江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稻米,养殖鸭子,与人贸易,获得了财富和荣耀的同时,也让他逐渐萌发了创建新围,开枝散叶的理想。在增江边上,今天的南滩村小组,他看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并且有水道通向增江,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好地方。于是他开始在这里一边经营贸易,一边积累财富,营建新居。他以大山为根基,将竹木等连成水排,然后将一些山货物资放在水排之上,沿着增江而下,到广州番禺等地进行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围屋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随着物资基础的日益坚实,何氏祖先的耕读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仅明代中后期何氏族人获得功名和恩赏的,就有二十多人,与此同时,还积累了一批优秀的社学儒师和宿学长者。
明朝立国,大兴社学。明嘉靖初年,广东提学魏校大毁寺观淫祠以建社学、书院,作为明代广州府“1州15县”之一的龙门县,有社学的记载,也是在嘉靖初年出现。此时南滩村和附近的大陂约便已经有了敬业社学、萃青社学,这也说明当时南滩村教育的发展盛况。
南滩何氏族人重视文教,在《龙门叙伦堂何氏家乘》中,何氏先人在最显眼的位置列出对功名科第子孙的奖励参照。“文武进庠花红银一两,监生登隽,花红银一大元,吏员同。恩贡岁贡优贡拔贡捐贡副榜花红银二两,照县丞同。文武登科花红银一十五两,会试另给京费银三十两,拔贡庭试同,捐职州同、千总花红银四两,中进士花红银三十两,三及第翰林苑花红银一百两。捐职二府守备,花红银六两。”
这段记载对研究明清科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何氏宗族对文教功名的重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其家族的殷实,以及各个等级的科举功名在社会上的地位。这种激励也为何氏族人积极进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动力。
大山的庇护使得颠沛流离的何氏族人在龙门麻榨安居乐业,大河的润泽则推动了他们的成长和崛起,为他们继承先祖的诗书礼仪,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出于对何谦的感恩和尊重,族人在围屋的正中央,修筑“山溪何公祠”。
祭祖仪式 慎终追远的古老习俗
在南滩村南滩小组,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日,为了缅怀以山溪何公为代表的的何氏先祖,何氏后人都会在“山溪何公祠”举行传统的祭祖仪式。
在古代,祭祖仪式由“族长”主持,现在为“山溪何公祠理事会理事长”主持。祭祀品主要由全猪等三牲和香果花茶等组成,祭拜过程中有一人专门高喊流程,引导宗亲有序入场,同时挑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宣读祝文,长房作代表居前列和村民一起叩拜。祝文除了歌颂祖先的业绩之外,也有凝聚子孙,和睦宗族的家规家训。
除了祭祖,南滩村内每年新生的男丁,农历九月十六日当天必须由家长代表提前携三牲祭品前往墓地参加祭祖,俗称“入份”;本村村民和外嫁女也参加祭祖。祭祖活动结束后,大家回到山溪何公祠集中,由“太公”主持分猪肉仪式,凡参加祭祖活动的全村每人、外嫁女和外来何氏宗亲人人一份。晚上,全村一起在祠堂共进晚餐。
这种祭祀对教育后代子孙追思家族源流和祖先志业,传承家规族训,加强宗族联系,凝聚宗亲情感,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已经入选为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乡村名片
南滩村
南滩村地处龙门县西南部,南接增江,北枕天岭山,山脉延伸到东西两侧,形成一个天然的群山环抱的盆地。全村总面积11.1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南滩小组、西一小组、西二小组、坳背小组、下南一小组、下南二小组、下南三小组、上南山小组、中秋岭小组和东升小组,全村共562户,总人口2115人,村民以何姓为主,有2000多人,因此在古代这里也称为“何村”。全村有耕地面积1800多亩,山林面积10040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水稻、杨桃、蔬菜以及外出务工。2018年10月,南滩村被惠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惠州市卫生村。
何位
南滩士子热枕心
南滩何氏人才辈出,明末清初岁贡生何位是其中的佼佼者。对自己的故土,他有诗句云“天岭之山高入云,丹霞素练相纠纷。清风披拂林间籁,仙乐飘渺空中闻。”
清顺治初年,何位上任海康教谕。在清康熙六年,年迈的何位则热心参与乡邦建设。清康熙六年,湖北进士出身的龙门知县杨熚奉抚军檄,纂修志典,以佐国史,以彰文治。杨熚的好友、湖北人向古,博闻强识,当时薄游于粤,受杨熚之邀请,到龙门来共襄此事。杨熚还邀请龙门县儒学训导、罗定人黎光曦,以及龙门本地文化人士如举人廖吉人,贡生谭岸先、廖光亨、廖士炜、何位、刘世相,生员廖麒征、李先卫、戴恒英、谭嘉枏等采辑大要。该志由向古总编纂,在众人努力下,历时3月告竣。
参与县志编修的何位,以春秋笔法书写了一篇纪念李太的文章《相公夫人忠烈传》。原来,明朝在增城上龙门(今龙门县城)设立上龙门巡检司,扼控山区。明弘治五年,李太官上龙门巡检司巡检,恰逢“从化盗起、纠结山峒,烽火遍野。”“智勇过人”的李太,毅然以捍卫抵御自任,领兵与乡民杀贼,“自晨至午,杀贼百余,贼败走,乘胜追逐数十里。贼恨太甚,越日率众来袭。太力御之,终以众寡不敌,为贼所害。陈(李太妻)曰:"公死吾何生,为义誓不辱。"即自缢死。”明弘治九年,龙门设县,乡民思念李太之功,建相公夫人庙纪念。何位在《相公夫人忠烈传》写道,“何以相公称也?从俗也。官卑而死于难,故相公尊称之。夫人者,何公之妻陈氏也,公以身殉民,夫人以身殉夫,故从公尊之也……”李太只是一名从九品的巡检,官位芝麻绿豆大,但何位称李太及其夫人,“两美并垂,正气流芳于天壤”,胸次不凡,是为龙门雄文,鼓舞后世。
何位还与知县杨熚结下深厚友谊,留下一段佳话。他的《游天岭山寄赠杨父母》诗歌记录了与杨熚同游天岭山的情景 “使君政暇来寻幽,洞口云萝系骢马。陟层岑,觅丛林,排白石,鸣清琴。石以拟使君之壮节,琴以写使君之素心。爱而不见心恻恻,云霓是望烟波深。题诗远向龙门去,羽翰翩翩凭寄音。”此诗读来感人,云霞流泻,铭记一段美好光阴。
新闻推荐
不仅给拐杖,还要插上翅膀 二论关爱扶助弱势群体、实施为民惠民工程
本报评论员云宝平人生不仅要站立,还要起跑、飞翔。在云浮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不让弱势群体的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