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不能取代魂的思考
宽容(剪纸) 马嘉忆 作
黎明前的黑暗(剪纸)马嘉忆 作
出神(剪纸)马嘉忆 作
初次对剪纸产生兴趣是在家里的一本日历插图中,那时心想要是能有老师传授那该多好!后来家乡文化部门为了传承潮阳剪纸这门珍贵的手工艺,请了当地的传承人魏慧君老师义务授艺,我便第一时间和同学一同报名。那一年,12岁,激动不已! 剪纸生涯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从小对美术的爱好,初中便开始参加正规绘画培训,以及后来大学踏上艺术专业这条道路。上大学后,终于可以不再为了高考而苦练素描色彩,我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爱我所爱了——剪纸成了我表达情感最主要的一种载体。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最初的临摹阶段开始,而最初的快乐也是从一张张像模像样的模仿作品中获得,慢慢地便开始自己创作。
10多年的练习,从最传统的题材及表现手法入手,再一步步从“潮阳剪纸”过渡到“剪纸”,两字之差,便是地方剪纸与个人艺术载体的区别。潮阳剪纸在2006年便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象征着一定的传统美学及地方民俗的重要意义,必须好好保护和传承。然而,时代需要推陈出新的文化,个人需要有自我的表达。
借物抒情,这是艺术的共性,而动物是除人类以外最具备灵性的物种,所以我喜欢用动物作为表现对象抒发情感,同时借助线的形式,寄托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静观其变》——表现的是狗狗们的日常场景:两条小狗正在撕扯嘻闹,他们的妈妈在旁边“静观其变”。白色小狗迎面而来,脸部表情生动明确;黑色小狗只见背面,但有虎里虎气的力量感;狗妈妈则是由一组组富于抽象意味的线条编织组成。把黑白灰这三个块面联结起来的,是一块又一块随意拼接的积木,也可能是意念中的山川河流。
《舍得、舍不得》——剪的是即将离开育儿袋小袋鼠,母袋鼠舍不得。剪纸很适合表现袋鼠毛发的质感和走势,阴剪和阳剪交叉运用,塑造出动物的层次感和体积感。母袋鼠的眼睛低垂,对幼崽恋恋不舍;小袋鼠眼视前方,对未来无限向往……从襁褓婴儿到家有儿女初长成,对于陪伴最多的母亲而言,有太多的思绪……是舍得?还是舍不得?这留给我们许多思考!
《严峻》——这是一只断了鼻子的小象站在一次性餐盒里,这个形态大小对比有点夸张。我希望用特有的剪纸语言表现出大象皲裂的外皮、哀怨的眼神。科技时代,垃圾污染对地球的摧残日益加重,我们的下一代还是再一代,会不会像这只断了鼻的小象?!
剪纸艺术,这是一条很漫长的路。汲取老祖宗以线见长、抽丝镂空的诸多营养,而今的我,更痴迷于线的情绪表达,与潮阳剪纸似乎渐行渐远了,但不管怎样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继承。孤独的狼仰天长啸,被圈住的马眼里有泪、都市里热闹的夜、梦境与慰藉,生活中的真假、失重与透明度……当代艺术绝不仅仅是审美,它更是无声的语言,喜悦和忧伤、憧憬与缅怀。匠永远不能取代魂的部分,我们需要直面内心的阴霾,找到共鸣,最后反思,直击心灵深处。
小档案
马嘉忆,1992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本科毕业,自由创作者。
2011年-2013年于广东省博物馆担任展厅剪纸演示及活动中心剪纸老师。2014年至今多件剪纸作品在广州鲁迅馆、石龙博物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罗定博物馆和袁崇焕纪念馆等机构展出并被收藏。曾举办个人剪纸展和剪纸讲座。3幅剪纸作品入编《对话鲁迅馆》。
编后语
新生代剪纸艺人马嘉忆成长于潮阳民间剪纸的温煦怀抱,然而,学院规训与现代性的切入令她的作品焕然一新——从祈福迎吉民俗图案的临摹,渐渐过渡到富于个人情感特质的线性表达,甚而提升到对当下境况的介入与思索……尤为有意思的是,每张剪纸的拍摄不是平铺的,而是会有一只“人手”轻轻提起剪纸一角,这只手的介入,让平面的剪纸增添了立体的维度,甚至有了某种“对话”的意味。
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之一的潮阳剪纸,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民间剪纸的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的工作,其实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非遗是一个富矿,40年来一茬又一茬的有心人前赴后继,做着薪火相传的各种努力。
传统技艺必须“活在当下”,马嘉忆的剪纸脱胎于民间,经过10几年的学习创作嬗变,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面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个例。
新闻推荐
苏智勋国宝黄公祠位于罗定市素龙街道七和村委松村,建于清同治十六年(1871年)。2019年4月19日,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