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开“三花”结“三果”助融湾 簕竹镇 孕育温氏模式 领航农牧产业
簕竹镇依托着温氏股份闯出了一条以特色农牧产业引领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受访者供图
簕竹是现代化农牧业聚集地。受访者供图
非雷村亲水平台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
受访者供图
如今簕竹镇处处都呈现着一派和谐景象。
受访者供图
温氏学院坐落在簕竹镇。受访者供图
“一竹成簕,一鸡飞天”,簕竹镇是孕育温氏股份之地。三十多年来,簕竹闯出了一条以特色农牧产业引领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回首过去,簕竹的发展蹄疾而步稳;站在当下,簕竹率先发力助力新兴探索建设“融湾发展”先行示范县。
中共新兴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新兴要紧紧围绕“融湾发展”先行示范县的目标定位,继续按照“抓攻坚、亮牌子、补短板”的工作思路,一张蓝图干到底。在“亮牌子”方面,新兴要擦亮温氏、园区、六祖“三张牌子”。
与簕竹镇相关的是“温氏牌”和“园区牌”,作为温氏股份的诞生地,簕竹镇遍布温氏股份的上下游产业,温氏新兴优质鸡产业园就在簕竹。
“依托着温氏这个"农牧航母"反哺的作用力,簕竹镇农牧产业发展遍地开花,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累结硕果,逐渐形成"一业"开"三花"结"三果"的格局,助力新兴县探索建设"融湾发展"先行示范县。”在谈及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时簕竹镇镇长陈健秀说。
“一业”指的正是温氏股份,通过温氏股份上下游资源而建立起农副产品的供给地、科研成果的转化地以及旅游休闲的目的地则是簕竹绽放的“三花”,充分吸收“一业”“三花”养分后,塑造展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样板,形成共同缔造、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样板,此“三果”呼之欲出。
●撰文:冯凯思郑伟芬
守护“养之花”打造农副产品供给地
今年上半年,经云浮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温氏股份为港澳地区输送冰鲜鸡8855.67吨,共计723万只。其中由簕竹镇辖区内的养殖场供应的肉鸡就占据27%。据悉,温氏股份为港澳地区输送冰鲜鸡的加工基地就位于簕竹镇。
作为农牧名镇的簕竹农副产品输出的实力不容小觑。据相关统计,2018年,全镇肉鸡出栏量约2500万只;肉猪出栏量约18000头。
高产的背后是养殖技术的日益进步,合作模式的不断升级。
自五年前一场“整治新兴江、保卫母亲河”的攻坚战在新兴全面打响,簕竹镇坚决打击违法偷排直排行为,坚决关停禁养区内所有养殖场。
在多数养殖场面临“停养”、农户面临“停业”的情况下,作为农牧业聚集地的簕竹,主动化“危”为“机”,按照县委提出“围着温氏转”的理念,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推动1200多亩土地向温氏流转,建设30多个“高效、智能、生态”的现代化养殖生产基地,年产值达2.2亿元。此外,该镇还合理规划限养区和适养区,通过“清拆一批、升级一批、新建一批”的方式,推动450多户农户升级建设现代化家庭农场,以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助推簕竹禽畜养殖产业升级。
以一个5000只左右的普通鸡舍为例,采用传统人工喂料方式,每天饲喂的时间总共需要6小时,而自动喂料机只需18分钟,效率提高了20倍。目前,温氏股份合作农户的养鸡规模从15年前的5000至10000只,已扩大到了2万至3万只。
为了保证合作农户的养殖质量,实现标准化养殖,温氏股份将农户养殖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农户所饲养的每一批肉猪、肉鸡都建立了完整的数据档案,每一批肉鸡(肉猪)的饲料领取时间、喂养食量、出栏时间、疫苗时间等信息全部上传至总部。通过这样的信息化建设,传统的养殖方式向有组织、有技术、抗风险的高效现代农业转变。
培育“技之花”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地
“簕竹不仅是农牧业的聚集地,还是科研成果转化地。”陈健秀说,尽管温氏股份总部已在2013年搬离簕竹,但温氏股份的"心"还在簕竹,其把企业核心的科研基地定在簕竹,农业农村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畜禽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企业重点实验室就位于温氏股份勒竹榄根旧总部,而实验室下还设有肉鸡试验场和肉鸭试验场。
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试验场挂牌省部产学研饲料科技专项示范基地、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并在今年确定为农业农村部黄羽及白羽肉鸡低蛋白低磷饲料配制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掌握这种自动化、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以后便可以边喝茶边实现自动喂料、喂水、保温、通风以及清理鸡粪了,真是太好了。”簕竹一名饲养员在温氏学院接受培训后有感而发。
近年来,温氏股份以温氏学院为载体,定期对饲养员、技术员等养殖人员进行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养殖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证,也为推动产学研融合夯实根基。
由原来传统养殖方式向高效化、集约化、现代化养殖转变过程中,簕竹始终是“试验场”和“转化地”。从温氏股份最初“公司+农户”到如今“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在簕竹。
绽放“牧之花”建设休闲旅游目的地
簕竹要发展旅游业,始终绕不过“农牧”这一抹亮色。这里生态优良、民风淳朴、乡村美丽,更因温氏股份的“航母”效应,肩负着打造现代农牧之旅精品线路的重任。
簕竹镇将以打造农牧之旅精品线路为契机,将温氏文化与大地景观(狮子腰、一河两岸等自然资源)深度融合。根据规划,现代农牧之旅总长约30公里,线路以温氏股份原总部为依托,以美丽新兴八景之一的锦水拖蓝(簕竹河)为背景,分为城市段、乡野段、林间段及水岸段,以广场、公园、花海、一河两岸风景带、新农村等构建“城市绿斑”,形成东西向贯穿新兴县的“城市绿色项链”。
但凡路经省道113线簕竹镇良洞段的人都会发现一座富有岭南文化特色建筑——簕竹东驿站。这座高“颜值”建筑作为现代农牧之旅精品线路的一个关键节点,是对外宣传展示农牧小镇的窗口。
另外,位于大坪村的狮子腰有大小瀑布36处,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瀑布群”。以生态森林作背景,以流水瀑布为特色,以返璞归真为主题,狮子腰将被打造集休闲、度假、探险、修心养性、康体保健的综合性自然生态风景区。
余晖之下,榄根黄塘村中耕作归来的农家人,灰瓦屋顶上的缕缕炊烟,依山而建的清平楼与池塘水中的倒影相互映衬,一幅美丽乡村风景画油然而生。黄塘村、良洞村、石头冲村等自然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将被融入到农牧之旅线路中去,向游人展现明清古屋群、清平碉楼、石板小巷、农家庭院,让人记住乡愁。
簕竹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农牧之旅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又可以感受到乡村的美丽风韵,更是一场探索农牧发展历程,感受农牧科技之光的旅行,将有效填补新兴县西侧观光旅游系统的空白,与现有六祖禅宗文化路线、生态旅游度假路线相接,使新兴县域旅游观光形成完整的环状系统。
结出“致富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依托着温氏股份,簕竹镇在农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饲料、疫苗、农牧设备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应运而生,走出一条以特色农牧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通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产业模式和产业体系,将簕竹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农牧特色小镇。
目前全镇共有温氏上下游产业项目10多个,年产值30多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体系有预混料厂、食品加工厂等温氏下属企业4家,年总产值近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000多个,人均纯收入8万多元。
同时,温氏股份大力弘扬企业回馈社会的风气,积极支持全镇各村、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起,良洞村通过与温氏股份合作,先后建起良洞种鸡场、良洞编织袋厂等,集体收入已增加至35万多元。在簕竹镇,类似良洞与温氏通过“村企共建”的形式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村实现全覆盖,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100万元。
2017年,养殖户龚子豪承包了温氏股份在簕竹镇榄根村委拐蛇坑投资兴建的养殖小区。“养殖场的配套设施都是由温氏建设好,我基本上不用出什么钱。”
农户通过与温氏股份的合作“旱涝保收”,极大降低投入成本和风险。在“企业+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中,企业通过定价回收的方式(平均每只鸡约2.5元,每头猪160元),确保农户获得稳定收益。与此同时,企业根据每年收益情况,拿出部分纯收益作为二次分红奖励给合作农户。目前,簕竹镇现代家庭农场人均年收益达到7万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
同时簕竹创新“政府+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新机制,实施“让爸爸回家”行动。红光云秋洞精准扶贫养殖小区已投产,是温氏在新兴县首个政企合作产业扶贫小区项目。借助“龙头企业+现代养殖小区”产业发展模式,贫困户可通过将上级扶贫资金入股转化为养殖小区股金的方式,获得股份分红收益。此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入职养殖小区,获得工资性收入,贫困农民得以实现持续性脱贫增收。
结出“平安果”共创社会治理新格局
从2007年良洞荣获全县首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到今年簕竹司法所荣获“全国先进司法所”称号,簕竹派出所荣获“岭南示范公安派出所”称号,簕竹镇的社会治理工作硕果累累,创造了“在家不生事,在外不犯事”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簕竹镇充分发挥党委主导作用,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乡贤理事会、村(居)民监督委员会等社会力量进行共同治理,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构建全方位治理体系。
在自治方面,榄根村率先成立青年振兴促进会,以此平台配合温氏股份公益项目“让爸爸回家”的开展,吸引年轻人回家创业,解决集体经济薄弱、农田荒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与此同时,簕竹镇还正在探索村民“自治”积分制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村民的自律、自治能力。
在德治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温氏文化”等本土优秀文化,使“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温氏精神在簕竹落地生根;以以德治村、以奖代罚,开展邻里评比“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好家风家训”、“最美媳妇”、“最美庭院”等活动,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
在法治方面,簕竹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和乡贤理事会的作用,规范农村议事机制,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习惯;借助温氏前200名股东占三分之一的优势,实行“一村一人”反哺家乡事业,引导乡贤能人回馈家乡,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簕竹还通过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有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多元共治模式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建立网格队伍、乡贤队伍、基层干部队伍、驻村队伍等七支队伍共同治理。
结出“三生果”夯实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之基
“作为农牧大镇,定会充斥着一股"独特'的味道吧,又怎么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呢?”想必这是大多数人对簕竹的疑问。
传统养殖方式容易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此,簕竹镇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产业绿色发展遏制源头污染,以生态为底色描绘农村发展的亮色,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活条件改善,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质量同步提升,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样板夯实基础。
通过引导农牧龙头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以“优质、高效、绿色、生态”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簕竹推进绿色农牧生产。目前,簕竹镇辖区内所有养殖场均实现了100%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养殖达到零排放、零污染。
走进非雷村,非雷河蜿蜒在村道与田梗之间,犹如一条透明的丝带连接着村民的生产生活。这是簕竹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变化。近年来,该镇围绕“水清、岸绿、堤固”的目标,推进河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抓好簕竹河联堤、榄根河、非雷河以及下坑河等小流域的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还延伸至河流周边村庄大地景观整治。簕竹镇抓好“三大革命”工作,在全镇20户以上的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卫生公厕和垃圾屋配置已基本实现100%,率先开展“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模式,同时在示范村率先推行垃圾分类,涉及农户600多户。目前全镇垃圾收集清运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6%,村庄清运覆盖率达100%。
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农民宜居生活的基础保障。簕竹镇率先完成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建立起现代化智能电网体系;打造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此外,簕竹镇还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发展乡村旅游“搭桥铺路”。目前已建成特色精品村2条,美丽宜居村12条,干净整洁村68条。
陈健秀表示,“融湾”发展目标任重而道远,簕竹镇要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勇于担当、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风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现代农牧幸福簕竹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县委政法委 创新社会治理 打造平安新兴 打造新时代“五共五治”的新兴“枫桥经验”
新兴构建“五共五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和谐美丽乡村,造福百姓。资料图片在新兴各乡村,村规民约促村民自治。梁桂婵摄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