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一时的上岗夜校□ 罗宗志

西江日报 2019-12-12 02:07

20世纪60年代初的四会县黄田镇上岗村和周边村庄一样,村民大多还是文盲。也正是因为这样,封建迷信思想在上岗村特别严重,更有村民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以至夫妻离异,兄弟反目成仇。村里有一些年轻人受不良风气影响,偷偷摸摸养成了习惯。例如,村里有个80多岁的孤寡老人名叫李进,他在自留地里种了10多棵番石榴,但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很不道德,每到番石榴成熟的时候,就利用夜晚的掩护去偷老人的番石榴。老人无奈之下,只好拿条木棍坐在番石榴树下守护,备受蚊虫叮咬也不敢走开,弄得连觉也睡不好。

当年,上岗村有一个青年叫罗谷标,他喜欢看书学习,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每到夜晚,他常常组合一些同龄人,或在自己的家,或在村前的大榕树下讲故事。后来,听故事的人不分男女老少越聚越多,常常深夜方才散去。有一晚上,罗谷标心血来潮地向听故事的村民提出不如创办一间农村夜校,让村民们前来学知识、学文化,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好。创办夜校的事在上岗村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村干部对罗谷标说:“如果你能创办一间农村夜校,让村民们白天出工,晚上都来识字学习,这是一件大好事,政府也是支持的。”此后,前来求读夜校的村民越来越多,不几天就有18个村民先后报名。

夜校诞生

都说万事开头难。创办夜校谈何容易!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拿什么做教室?罗谷标想到村里的粮仓。但因体制下放,上岗村分成了三个生产队,粮仓也就分成了三份,各有归属。要动用必须经过三个生产队的队长同意才行。因为办夜校是件正当的事,几个队长不但满口应承,而且十分配合,他们派人将里面的东西搬走,并打扫干净。罗谷标找来一块旧黑板,又向黄田小学借了一块小黑板,按18个人的年龄,划分成低、高两个班级进行教学。

这些条件解决了,教师又如何解决呢?两个班要有两个教师才行,自己负责高级班,低级班找谁好呢?罗谷标意识到,这个教师不容易找,因为这个人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又要肯吃苦敢负责。他一个个地摸底推敲,最后想到村里的年轻人罗丽珍。当年,罗丽珍只有16岁,小学毕业,她为人热情,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罗谷标找到她说这件事的时候,罗丽珍并不愿意,主要是怕自己没有能力教好学生。经过再三鼓励动员,罗丽珍终于答应做低年级的教师。

解决了教师问题,又面临照明和学习台凳如何解决的问题。最后决定由参加学习的村民自带台凳和煤油灯,老师也自带一支较光亮的四号煤油灯,每人每月交0.4元,供购买煤油和粉笔之费用。

1962年3月,上岗村农村夜校正式开学。教成年人学习文化不同于教小学生,小学生是打文化基础,而成年人则要注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才行。当时夜校编排了语文、珠算、农业技术三门课程,尽可能做到什么实用学什么。开学之后,村民们热情高涨,上岗农村夜校也越办越好,报名学习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由刚开始的18人,变成了22人,教室刮风下雨座无虚席。

引起重视

1962年秋,广东省委宣传部一位姓张的处长从怀集回省城路过黄田,顺路检查黄田公社的业余教育工作。时任黄田公社党委书记的周瑞友接待了他们。张处长问:“你们黄田是不是创办了一间农村夜校?”周书记随口答是。但其实他心里没底,因为上岗夜校到底设在哪里、有多少人、谁当教师他都不清楚,只听说有一间夜校。于是当即安排工作人员了解情况,然后再作具体汇报。

张处长是个实事求是的领导,他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晚上,他叫周书记陪他去夜校看一看。那晚,夜校两个班刚好合成一个班讲授农业技术知识课,时值秋稻孕穗期,课室上传授的内容是怎样杀稻包虫、用什么农药、怎样用药等问题……因为村民们聚精会神听课,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外面有领导正在视察。看到这种场面,张处长非常高兴。第二天,周书记约见罗谷标,说:“昨晚省委宣传部的张处长来夜校听课了,他们非常满意,说你们把教育和生产结合做得很好,能联系生产实际,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张处长回到省委宣传部后不久,《南方日报》的记者和省教育厅的报道组,加上省委和四会县委宣传部共计十几个人来到上岗村,他们搞调研、写材料。县里新闻报道组的程昌良也在现场。他们约罗谷标谈话,叫他介绍创办上岗农村夜校的经验和感想,罗谷标一头雾水,一句经验和感想也说不出来。后来,还是《南方日报》的记者叫他谈谈创办上岗农村夜校的经过,罗谷标这才如数家珍,将创办夜校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一遍,他讲村民学文化的热情,讲村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转变,讲团结友爱、邻里相帮、好人好事。

不久,《南方日报》就登出了题为《压倒邪气》的长篇报道,一时轰动了广东省整个教育界。随后《人民日报》又以《邪不胜正》为题转载了《南方日报》的报道,同时还发表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评论。《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都先后转载了《南方日报》的文章。紧接着《南方日报》农民版也发表了题为《罗谷标有骨气》的长篇报道。随后,广东画报、广东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进村拍摄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片和撰写广播稿。这些新闻播出后,一时间,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罗谷标也代表上岗农村夜校出席了广东省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被评为广东省业余教育先进工作者。

上岗村创办农村夜校的消息在新闻媒体报道后,一下子就把上岗农村夜校搞得沸沸扬扬。这对上岗村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和鞭策。夜校的人数一增再增,并由原来的两个班增加到三个班,人数也由原来十几人增加到50多人。向阳、下岗、章坑等邻近村也有人前来听课。县里还派了邱可发、邱克辉两个干部前来上岗村协助办好农村夜校。由于课室不够用,农忙时节,生产队又要将课室变为原来的粮仓,需要停课,后来,肇庆教育局拨来500元,用松板在大跃进时期兴建的旧饭堂楼上修建了四个简易课室,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还增加了夜校教师,由学习进步较快的青年担任,说是能者为师。此时上岗农村夜校的规模近似于一所普通小学。所不同的是,小学的教师都领工资,而农村夜校的教师没有任何报酬。但大家没有一点怨言,只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都想为村民学文化做点贡献。农民们在夜校不但学到文化知识和农技知识,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思想品德大大提高。

声名远扬

自从上岗农村夜校的创办事迹传播开后,知道了办农村夜校的不易和艰辛,不少单位和部门都伸出援助之手。广东省委宣传部、共青团省委送来了600多册图书;四会县委和县教育局也送来了300多册各种书籍;省委宣传部还委托广东出版社的关汉同志,专程前来协助上岗夜校开办图书室,上岗村农村夜校还得到肇庆教育局的拨款和黄田公社的支持,制订出借图书的管理制度,选出图书管理员,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有了图书室之后,上岗村民在劳动之余,一有空就来图书室里看书,村民学习文化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上岗农村夜校出名之后,许多慰问和支持的信件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来自上海的和北京大城市的,也有山东、湖南、湖北和内蒙古的……山东驻军某连学习了《解放军报》有关上岗农村夜校的事迹报道后很受感动,连队发起了捐款支持上岗农村夜校的活动,一共捐得人民币57元;四会教育局在《南方日报》发表了有关上岗农村夜校的报道后,也把几十元的稿费寄来了……

广东省教育厅后来作出决定,将上岗农村夜校树立为全省农村业余教育的一面红旗。红旗竖立起来了,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就更多了,有曲江的、仁化的、徐闻的、罗定的、云浮的、怀集的、广宁的……上岗农村夜校创办初期,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参观取经,罗谷标也因此成了一个大忙人。虽然夜校教学工作繁忙,经常又要接待来自各地的取经者,耗去了部分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时间,工分挣得少了,罗谷标却无怨无悔,想到为村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他总是感到十分欣慰,也为之乐此不疲。

新闻推荐

那一刻,春暖花开

罗定中学城东学校陈浩南人生路漫漫,有喜有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那么一刻,打动我的心,让我的心如同花儿一样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