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文屋村:一场等了300年的兄弟聚会
从广东罗定市文屋村到广西田林县定安镇,距离700多公里,山路全是十八弯,河流也是九连环,但却阻不断两地文氏宗亲的兄弟情。在经过300多年的漫长等待和寻找后,他们终于在盛世之年得以团聚。
不久前,笔者前往罗定城区中被高楼大厦包围的文屋村,听村民讲述了这个横跨三个世纪的传奇故事。
1
长兄行商去未返
只知已作西林人
据文屋村文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祖文泰隆于明嘉靖年间从江西吉安经南雄珠玑巷迁居于罗定州城外的五里桥附近。清康熙年间(大约1709年),第四代孙文恒广到广西行商时,看到西林县一带风淳俗美、易于谋生,便携三个幼儿和妻子迁居于此。胞弟文恒世及堂弟文恒昌则留在罗定。后来,由于天灾及战乱,文恒广一家与罗定的兄弟失去了联系。300年来,罗定文氏代代相传,都知道有一支宗亲迁去了广西西林县,其间多次寻找,始终没有音讯。
现年80多岁的文国瑞告诉笔者,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罗定县农机厂担任采购员时,每到广西百色地区出差,都向当地人打听西林县是否有文氏后人,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人海茫茫,历经多次战乱,要寻找到他们无疑是大海捞针。我们猜想,文恒广的后人可能已经另迁他乡,或是在战乱中遇到不测。”说起当年寻亲未果的往事,文国瑞仍然唏嘘不已。
时间进入新世纪后,文屋村的年轻一代,接过了寻亲的重任。经常走南闯北的厨师文宇德,时常在两广厨师群中发放“寻亲广告”。
2
改名定安有深意
归属田林更思亲
文屋村的文氏族人哪里知道,解放初期,由于广西行政区域调整,当年文恒广的迁居地,已经从西林县划归田林县,他们再到西林县去寻找,自然杳无音信。
其实,300年来,文恒广的后人,也一直在苦苦寻找先祖和兄弟。
当年文恒广带着妻儿到达广西百色驮娘江与清水河汇合处一个叫“者角”的地方(壮语,青蛙沟的意思),见这里风光旖旎,田丰水美,便停下西行的脚步,在这里安居乐业。文恒广既懂风水地理,又有着很强烈的传统文化意识。他先把“者角”改名为“定安”,意为罗定人到此安居乐业,以让后人记住根在罗定。由此,也开启了“定安”得名后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文恒广的后人,也与古城定安一道,几经劫难而依然屹立于世。
定安,距现在的田林县城97公里,自1665年至1951年,一直是西林县治所在地。它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形如天然的大八卦,历来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是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商品集散地,聚居着壮、汉、瑶、苗、彝、布依等众多民族。文氏族人迁居于此后,与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用辛勤与智慧,创造了古城的繁荣昌盛,即使是现在,走在定安的古街老巷,古建筑古商铺仍然随处可见,一直延伸到清水河的古码头。曾几何时,这里人头攒动,车马船只往来穿梭。如今,驮娘江边,清水河畔,壮家姑娘依旧在那洗衣、戏水。不经意间,文氏族人与少数民族的情感也自然生成,生活习惯和服饰,也自然而然地和壮族融为一体。壮族同胞一年一度的“销正月”,也成了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自有户籍制度起,他们在“民族”一栏中就顺其自然地填上了“壮族”二字。但是,他们仍顽强地保留着、传承着罗定人的一些生活习俗,甚至还有人会讲白话。
在这漫长的300年里,文恒广的后人,也和定安古城一样,几经劫难。先是发生于1856年的“西林教案”,西林知县张鸣凤依法惩办了为非作歹的法国传教士马赖后,法国政府借口挑起战争,于1857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后,1860年太平军石达开部经过定安时,遭地主武裝伏击,太平军便包围定安,大开杀戒,史称“庚申屠城”,当时全城死伤3000多人,其中就有不少文氏后人,幸得文氏后人聚居在“青蛙沟”两岸,部分人跳落沟中躲避,才幸免于难。抗战时期,国军有三部电台撤到定安,日军侦察到后,便派出九架飞机对定安展开轰炸,随后,日本广播声称,日军在广西炸毁了一座“军事重镇”。
3
历尽劫波兄弟在
最记当年罗定州
1951年取消西林县建制,原西林县一分为二,定安等四个乡划归田林县,八达等七个乡划归西隆县,自此作为县治所在地延续了286年的“西林县治定安城”不复存在,但“定安”一名仍然没变。1961年恢复西林县建制时,县城设于八达镇,定安没有划归西林。
文氏兄弟安居乐业之余,思念先祖、思念故土的殷殷之情便又重新萌发。上世纪代八十年代,他们几次出外寻找,都无功而返。
时间来到了2016年清明节,定安的文定亨,把族人清明祭祖的照片发上广西文氏宗亲群,立即有人把这张照片转发给了文屋村的文宇德。看到照片那一刻,文宇德心里砰然一动,墓碑上“罗定州”三个字清晰可辨:莫非他们就是失散了300年的同族兄弟?
随即,文宇德就与定安商会会长文扬州取得了联系。因两地“字辈”不同,双方都不敢贸然确认。双方经过几天的沟通,又各自查对族谱,访问族老,终于确定——两地文氏,正是失散了300年的亲兄弟!
原来,文恒广当年迁往西林时,还未排有字辈。他到定安后,为了让子孙后代尊卑有序、繁荣昌盛,第一件事就是结合西林县的地理风水和先祖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文氏思想精髓,作出“岳儒灿朝堂,名声自远扬,定安钟毓秀,世泽永绵长”的励志诗作为西林文氏的字派,由于无法把“恒”字体现在字派诗上,所以他和三个儿子便改了名,恒广改为岳凤,朝星为英儒,朝志为浩儒,朝光为俊儒,字派从他开始,往下沿用。现在,西林文氏子孙已排到了第12代“安”字辈,共有200多人。文扬州告诉笔者,文恒广移居定安的另一个证据,便是文恒广创设的老字号“恒盛泰”,商号中的“恒”是指文恒广,“泰”指文泰隆,“盛”则是“承”的谐音。现在,这个老字号已经成为定安最古老的商号,由文扬州传承和使用。
对上“遗传密码”后,两地文氏族人都很激动,迫切地期待着早日团聚。
4
千山万水难阻隔
两地亲人终相聚
说起首次见面的情形,文宇德仍激动不已。
2016年4月28日,文扬州带着15人组成的“认祖归宗团”,从定安古城出发。
而在罗定文屋村,乡亲们几天前就已经把村道打扫干净,把欢迎的标语挂上。4月29日上午8时多,得知定安的亲人已经下了高速时,全村人都拥挤到村口,热切期待着300多年前分散出去的血脉回乡。
来了,失散300年的兄弟姐妹终于来了!车未停稳,大家就拥了上去,相拥、相依、相亲的感情流露早已超过了正常的礼仪,他们一起进祠堂、进家、祭拜、叙谈,俨然一家人、一家亲。定安的亲人,更是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亲历了这个动人场面的文宇德向笔者感叹:“我们两地文氏宗亲,真的是血浓于水,根脉相连、血缘难断!”
2017年清明节,定安文氏又组织了90人的祭祖团归来,和文屋村的亲人一道去拜祭始祖文泰隆。那天,定安的亲人特意穿上艳丽的壮族服装。周边乡人见了纷纷发问,当得知他们就是文屋村失散了300年的兄弟姐妹时,又纷纷送上美好的祝福。
3年来,两地文氏族人,已经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700公里山路,已经不再遥远,巍巍的云开大山,再也无法阻隔两地亲情。今年初,文屋村组团去定安参加了壮族最盛大的节日“销正月”。临别,定安的乡亲,又是紧紧拉着他们的手,久久不放。
新闻推荐
推行“三个三”工作机制 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访罗定市罗平镇党委书记梁子球
本报记者梁湛华“作为罗定市党建引领深入推进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街)之一,罗平镇坚持党建引领"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