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中国古文明和古文化的发祥地
与世界古人类多地起源一样,我国古人类在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下,以华夏中部为半径圆心,呈泛环型多地分布。珠江流域是我国华南民族发源和聚居的重要地区,上百万年来,就有先民在该流域生息、繁衍,原地开发。上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年表一直停留在距今13万年左右的韶关马坝人时代。后来,先后在封开峒中岩遗址、云浮城北狮子山蟠龙洞内发现的人齿化石,经中国科学院等多个专家共同鉴定,距今已有14.8万年和20万年历史。
珠江流域考古近些年来又有重大突破,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发现了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云浮市博物馆等单位考古人员在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已发现66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首次出土350多件,年代最早至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手镐、手斧、石锤与砍砸器、刮削器等。它是广东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这一发现被专家誉为填补了广东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它与1929年于周口店地区发掘出距今20至70万年的北京猿人及1973年在广西百色盆地高岭坡发掘出距今80.3万年的古人类遗址是基本上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广东、广西古人类打造的珠江文化与北京猿人开创的黄河文化是同一历史时期,甚至比其还略早一些。
过往的重大考古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区域,这次发现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和其它的旧石器遗存位置不同的是,它处于华南与东南亚的南亚热带至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清晰地展示出北回归线以南热带气候环境下早期远古人类的栖居状况及石器生产活动,也表现出更偏向于热带气候环境的古人类适应模式。同时,它所发掘出来的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砾石石器的一般特征,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明显差异,而和广西百色盆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早期文化具有更多的同质性。另外,以前发掘的古人类遗址基本上都是“洞穴形态”以及“江湖沿岸形态”,而这里却是周边丘陵,山岗低矮,河流不远的“旷野形态”、“河漫滩形态”,从中可探测广东远古人类生存习性、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的独特性,特别对于深入研究珠江流域及岭南更新世古人类行为与适应模式、不同气候环境下人类的生产生活差异、区域古人类演化以及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中国南北文明比较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有古人类的足迹,必然有古文明和古文化的产生。由于我国古人类的多地起源,直接导致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在远古原始的条件下,古人类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部落,仅可以在各自区域独立生存发展而互不统属。因此,最早期、最原始的土著文化显得原生性、纯粹性、单一性。从岭南古先民遗址出土的鹅卵石手斧、大石铲、几何印纹陶、沿海贝丘遗址、古越语直至青铜锛等,都沉淀着珠江流域的那段古人类文明史,都显示出其古文化的原创性、独有性、特色性,从而证明珠江文化也是原生性文化。它以土著的南越洞穴文化为源头,再衍生出河滩文化、渔猎文化、稻作文化和江海文化。当时,南越人先各自独立生存发展在珠江流域、岭南大地,由于与中原相隔十分遥远,他们面朝高峻的南岭,加上背靠深邃的南海,在古代科技、交通极其落后的时代,人们还没有能力越过这两道天然屏障。虽然商周以后,与中原和荆楚也有过一些往来接触,但仅仅是寥若晨星般的个体活动,远远达不到使中原文化进入珠江、岭南的事实。相对比起“百越”的其他部族,更处于隔绝的环境,与中原沟通困难而开发较晚,原始性、封闭性、独立性的时期显得更长久。其反映出的土著珠江、岭南文化也有着自己不可取代的显著特征和风格。
对珠江流域、岭南地区的实际开拓,则是在秦代平定南越、统一岭南之后。这些土著的珠江文化、南越文化才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既相互碰撞、排斥,又相互吸收、聚合,才逐渐形成了当今具有独特的珠江、岭南文化。珠江文明和文化与其他文明和文化一样,都遵循着一个“独立、接触、碰撞、聚合、并进”的规律。同时,不同的文化在融汇过程中,又各自保持着一定的特色不断发展。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虽然作为主流的华夏族和中原文化对作为支流的南越族和珠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但反过来,南越族和珠江文化对华夏族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作者简介:梁达平,高级政工师,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地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系统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研究;北回归线和人文系列研究;生态自然与人类环境平衡研究等。Email:dp138@163.com。
新闻推荐
郁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决定履行催告书 郁市监催告字[2019]1号
杨金华:本局于2018年8月6日对你提交有关虚假材料骗取企业变更登记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郁市监处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