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兰的乡村情结 访全国人大代表李小兰
编者按:近年来,云浮市各级人大代表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为推动云浮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心系群众、关注民生、为民代言,以事实为案据,用心声写建议,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展现他们依法履职的风采,本报开设人大代表风采栏目,每月刊登人大代表的履职事迹,并对有代表性的各级人大代表模范履职事迹进行深入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我喜欢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喜欢那些朴实的农民……”2017年6月,李小兰辞去幼儿园老师职务,毅然回到农村当起一名村干部。那一年,李小兰当选为罗定市黎少镇隆久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让自己的人生规划与乡村连线,开启了她“农村情结”的新篇章。
推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实落地
2018年初,李小兰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小兰十分关注农村发展。去年3月份,她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向大会提交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关于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另一个是“关于广州至湛江客运专线走北线的建议”。在“关于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中,李小兰提出,农村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速,希望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质量。这些想法,饱含了曾经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李小兰对教育的期待和关注。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在回复李小兰的建议信件上的这一句话,经常在李小兰脑海中浮现。为了这句话,李小兰的动力更足了。她决心一定要继续加强调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农村的发展上,推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实落地。因此,她也开始了针对“弃耕现象”的深入调研,希望盘活土地资源,推动富民兴村产业。
深入调研摸清问题症结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然而在农村这些年,看到隆久村2210亩耕地弃耕率达七成多,作为村支部书记,我感到心里凉凉的。”在村委会,李小兰把她刚刚起草好的建议递给记者看:“我今年计划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提升农田使用率,改善农田丢荒的建议。”
李小兰对农村是充满感情的。她在农村任村支书期间,多次开展调研,摸清了农民弃耕、农田丢荒的真正原因。她了解到,隆久村的农田主要种水稻为主,但是水利设施荒废较多,基耕路不畅,对农民耕作变得艰难;另外村里缺资金,缺人才,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村人口和资本不断流向城市,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把耕地荒废了。
“农村农副产品价格低,投入大,效益少,经济收入较差,所以农村里大部分人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守的只有老人和儿童,劳动力缺乏,家中的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如何解决这些弃耕地的出路就成为李小兰日夜思考的问题,她经常到群众家里,和群众聊天,听他们的意见,希望从农民那里找到解决办法。李小兰告诉记者,农村的农田和山地比较分散,农田是低洼地带,容易受灾,种地多数在山上,山头虽然不高,需要徒步才能到达,农作物靠农民自己挑、担、抬、背才能取回来。村民迫切希望政府进一步完善修复水利设施,提高务农效率;希望政府帮助指导农民推进多种经营模式,像集体经营或承包经营,一方面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减少弃耕地。
探索集约土地推动富民兴村
“现在隆久村就有老板承包200多亩种植南药牛大力,一些弃耕地得到了盘活,集约土地、规模化种植是盘活土地资源的一个有效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土地效益。”作为村里的带头人李小兰,她尝试找来老板承包土地耕作。李小兰认为,要彻底解决农村弃耕问题,还需要从政府投入上和机制上努力。因此,她总结群众意见和建议,在改善农田丢荒的建议中提出了解决办法:建议政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业投入,搞好基本农田基本建设,修好水利,开通机耕路,盘活农田,使农民便于耕种;引导外资及乡贤回乡利用有利土地资源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发展多种经营,扩展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外出乡贤及乡亲回乡创业,既解决留守儿童的思亲之情,又尽了照顾老人的义务。
李小兰提交的建议,字里行间都透出她对农村的真切情感。如今,李小兰即将赴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相信她的努力能得到更好的回应。
新闻推荐
发挥五大优势融入“一核” 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 副市长、罗定市委书记黄天生谈贯彻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
本报记者梁湛华通讯员张伟华“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和市"两会"是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的起点上,以新的全局视野、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