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抗先楼”的历史印记
说起新兴市民朋友圈的热门话题,新兴一中的工程改造可谓首当其冲。据悉,在这次改造工程中,将会重建上世纪90年代初被拆除的新兴一中原主教学楼——“中座楼”。
“中座楼”是新兴县第一中学的标志性建筑,铭刻着众多学子的美好回忆。据说消息一传出,可谓激动人心!而早在2014年新兴一中百年校庆时,广大校友就提出重建中座楼,以传承新兴一中深厚的历史底蕴。
然而,新兴的小伙伴们又是否知道,在新兴一中的旧式建筑当中,有名气的并不仅仅只有“中座楼”。
今天,我们就跟读者讲述一下与“中座楼”齐名的“抗先楼”的辉煌历史。
“抗先楼”是上世纪90年代前新兴一中的南楼,人们又叫它“白屋”。小楼建于1934年,为两层砖瓦木结构,占地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原来用作教师宿舍兼办公室,1992年因学校扩建而拆除,现为学生宿舍第一幢东边楼梯附近。
抗战初期,它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部和抗先新兴独立支队队部,又是中共西江临时工作委员会、中共西江特别委员会和中共新兴县工作委员会的机关驻地。由于在这里住宿和工作的都是抗先队员,因此这幢小楼房就被人们称为“抗先楼”。
1931年,时任国民党新兴县县长的梁翰昭拆除新兴县城旧城墙,把一部分砖木用来建造监狱,而另一部分砖木则运至井料冈,筹建县立中学校舍,校舍主体建筑就是中座楼。中座楼的北面是“伯芹楼”,由时任国民党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叶肇捐建。中座楼的南面是由旅马来西亚侨胞张珠、廖芳等捐建的南楼。紧挨着南楼的是原广东省省长李耀汉捐建的“子云楼”。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是广州八个抗日团体在1938年元旦发起成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青年,教育青年,领导青年进行抗日斗争的广东青年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它以共产党员为核心,以先进青年为主体组成。抗先在团结全省各界、各阶层爱国青年进行抗日爱国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至1940年,全省抗先队员发展到12000多人,它的组织遍及全省各地。除此,它还通过各种形式,经常联系各阶层进步青年有四五万人,成为广东抗战前期抗日救亡运动的主力军。抗先争取到国民党广东当局开明人士的支持,取得公开合法地位,在城乡各地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团结和组织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了广东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抗先把革命的火种遍播全省,为恢复和建立各地的中共基层组织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日战争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骨干。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抗先撤出广州,分赴各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李福海为队长的抗先战工队132队共11人,于当年10月底从四会到达新兴,开赴船岗、集成一带开展抗日宣传。以广雅中学抗先为主干队伍的广雅四邑支队共20多人到达新兴编为战工182队,分别到天堂、县城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以开侨中学抗先为主干队伍的开平支队派到新兴共15人编为战工队160人,到里洞山区开展抗日宣传。
1938年11月,经中共西南特委批准,中共新兴县特别支部在县城城郊知行小学成立,书记由黄万吉担任。县特支成为新兴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12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总队部从广宁迁到新兴(次年3月,抗先总队部迁去韶关),在新兴设立抗先总队部西南办事处,继续领导西江地区、中区和南路的抗日救亡运动,办事处主任先是梁嘉,后是李超。
抗先总队部西南办事处设在新兴中学南楼,抗先新兴独立支队队部也设在这里。因此“抗先楼”在抗战初期的抗日救亡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1月,常驻新兴的抗先总队部领导成员成立中共西江临工委。同年3月,成立西江特委。
当年与“抗先楼”邻近的“伯芹楼”则是新兴抗敌青年团督导队和新兴妇女抗敌同志会的机关驻地。
1980年以来,曾在新兴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的老同志,向我们追忆当年的峥嵘岁月时,常提到这幢“抗先楼”。一些老同志还到新兴一中寻觅旧址,畅谈当年的工作和生活情景。
新闻推荐
近日,新兴县召开全县村级党组织巡察全覆盖动员会,部署第一轮村级党组织巡察工作。县领导谭志春、曾宪平参加会议。会上,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