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根黄塘村: 一条“拆”出来的美丽新农村

南方日报 2018-12-06 12:10

建于1937年的清平楼保留完整。冯凯思摄

路面整洁宽敞,小竹迎客,鲜花相伴,溪水潺潺……走进簕竹镇榄根黄塘村,一阵浓淡相宜的乡土气息迎面袭来,村边的一口池塘用形状各异的石头堆砌而成,沿路生长的草木鲜花在或竹子或石头“立”起来的篱笆里郁郁葱葱,三五个身影在清拆后的地里忙碌着复绿工作。

此情此景与两年前黄塘村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已不可同日而语,发生着惊人的变化,离不开一个“拆”字,而在“拆”字考题上,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挥着主导作用,靠团结一致,在不分昼夜走家访户中,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让黄塘村越变越美。

在党员的带头、乡贤的热心、村民的参与下,一幅乡风和谐美丽新画卷正在黄塘村徐徐展开。

42间危旧房

已全部清拆

余晖之下,田里乡间耕作归来的农家人,灰瓦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缕缕炊烟,依山而建的一座特色古建筑——清平楼与池塘水中的倒影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日暮乡间田园画卷,景色醉人。

然而,景色如此秀美的榄根黄塘村在两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到处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臭气熏天。”今年已经85岁的黄塘村民何玉兰怎么都没想到村容村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以前哪有环村道可言,就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每次下雨天几乎都无法走动,遇上台风天就更不用说了。”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黄塘村发生着惊人的变化,离不开一个“拆”字。农牧大镇的黄塘村在两年前,可谓是遍地皆是养殖场,“以前村里空气中总散发浓郁的粪味儿,生活总不舒适。”在黄塘村土生土长的何先生一脸感慨,“乡亲们都不喜欢在村里住,纷纷涌到县城买房去了。”

2017年3月,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清三拆三整治”热潮在黄塘村掀起。一个500来平方米的休闲小公园,各式石头点缀着绿化景观,为村民打造一个闲坐散步的去处,然而,在“变身”之前,这里竟是两间常常发出臭味的鸡舍,目前,类似这样的休闲小广场,黄塘村已建成三个,同时还翻新并扩大了文化楼。

此外,黄塘村还“拆”出了一条约1300米长5-7米宽的环村道,“这是清除杂草乱木、拆除挡道危房养殖场的结果。”黄塘村村长何容庆说,如今已打通环村道,村民们都可自驾车到家门口了。

截至今年10月19日,黄塘村应拆除的危、旧、弃房共42间已全部拆除,拆除面积共4746.56平方米,已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25处,共5吨,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25处,共3吨,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8处,共520吨,完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水体污染整治6宗。

乡贤捐资100万元建设新农村

“黄塘村拆出今时今日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功不可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理事会成员朝着“让家乡变美”的目标,拧成一股绳,不分昼夜入户宣传政策,挨家挨户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集中民智、民力,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积极性,按照要求做好摸底排查及登记造册工作。

同时,理事会成员带头出资出力,在投工投劳、出让土地、环境保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其中理事会会长何维光捐资1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带动其他乡贤、群众共约120万元。

在理事会的宣传引导下,党员先锋队员冲锋在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一线,带头清拆自家危旧弃房,带头投工投劳、出让土地。老党员何玉兰主动出让闲置土地约150平方米,如今已建设成一个鸟语花香的休闲小公园。

“以前村里的水渠里总浸泡着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水又臭又黑。”何玉兰说,“不少人将家里的生活垃圾随手就扔,扔在水渠里任由漂走,然而垃圾流到下游越积越多。”通过集中清理后,水渠清澈见底,难以见到生活垃圾。

“看见村里变美了,村民也不忍心破坏,都变得自觉起来了。”理事会成员不仅充当着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员”,还扮演着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员”,一旦发现有人乱扔垃圾就当面警告,“如此一来,人们更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村民的保洁意识逐渐提高”。

清平楼将用以展示家风家训文化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黄塘人远涉重洋,到异国谋生,其中何卓荣先生在马来西亚做生意发了财,于1937年在黄塘村西南角山脚下建成清平楼,依山而建,整体建筑前围墙开门,两侧排房,中间主楼布局,占地总面积181.5平方米,主楼高度16米,面宽6.3米,深6.6米,各层楼层都设有射击孔和瞭望口。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一体的清平楼,到现在还保存完整,被列入新兴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这一特色古建筑被写进了黄塘村美丽新农村建设规划上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一篇需要我们认真去做的大文章。而家风家训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簕竹镇党委副书记罗海健告诉笔者,黄塘村的清平楼将改建成家风家训馆,以挖掘黄塘村的特色家风家训为切入点,整合中国一些传统经典的家风家训资源,在馆内进行集中展示,馆内将对关于家风的器具壁挂以及茶座、餐桌情景进行仿造,打造一个集展示、教育、休闲于一身的文化平台。

除此之外,黄塘村不少旧建筑的外墙已被修葺一新,以家风家训主题或景观装饰小或文化墙绘,以农耕民俗为主题,点缀以农具、绘以农耕场景、展示农耕节气等。

在探寻黄塘村建设美丽新农村足迹中,不难发现,村内的一座“文化楼”被修葺一新并加以扩建。那么,如何突出“文化”二字,让“文化楼”更具文化韵味?“将整合文化楼的二楼及其背后闲置的黄塘小学,改建成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一个借阅书籍的地方。”罗海健说,届时,人们阅读的地方不用局限在室内,书屋旁一个紧邻清平楼的休闲公园将可成为人们阅读的好去处。

同时,村里的一座青砖大屋,即黄河清小学也将被利用起来,“改建成村史馆,展示黄塘村历史文化沿革。”冯凯思

新闻推荐

袁伙月调研全域旅游时要求 攻坚克难把旅游项目做细做好

金台山公园二期施工现场。梁晓珺摄11月28日上午,新兴县委副书记、县长袁伙月率队调研新兴全域旅游及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