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材思想,强化诵读行为 关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思考

云浮日报 2018-10-11 06:31

罗定中学城东学校林妙勤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充分显示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重。

在网络语言满天飞的今天,对学生而言,白话文已经显得“生冷”了,就更不用说年代久远,比白话文更艰涩难懂千万倍的文言文了。但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而活化教材思想,强化诵读行为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一、活化教材思想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这就确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教材为核心,但教师也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必然打折扣。教师应正确地把握教材,活化教材思想,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思维,把教材里每一课的重点拿捏好,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评估和调整,学会使用教材,更要活化教材思想,用好教材,使师生均成为教材的主人。

(一)合并同类项,化个为类

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内容安排,这就决定了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契合教材实际,把文言文“合并同类项,化个为类”,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叙事性文言文故事性强,可在情节上设置教学点,这就要师生把握好不同故事的情节了。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侧重探究“烛之武说秦”的过程,体会他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形象:烛之武始终以“利益”为核心,表面为“秦谋”,实则为“保郑”(亡郑危秦——存郑益秦——晋言无信——晋贪无厌)。《鸿门宴》的教学点可设在“刘项两大阵营的较量”上,同为谋臣的范增与张良,同为武将的项庄与樊哙,对待同为内奸的项伯与张良,通过设置这一比较线,既可以落实字词的理解,也可以理解文本内容,侧面把握刘邦、项羽两大人物形象,还可以渗透人物描写方法的习得。

说理性散文则可以尝试通过联系或模拟现实生活场景来引导领悟,如《庖丁解牛》《赤壁赋》《兰亭集序》等;也可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比较式的问题来展开课堂,如《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是写秦灭亡的故事,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分析,思考三篇文章在写法、立意上的异同点,思考三篇文章引出的观点、论证的角度思路的异同点,通过比较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深入思考,教学的效果就呈现出来了。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重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游记类重在领略山水之美;哲理散文类重在领会哲思。这也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活化教材思想,将教材合并同类项,化个为类,提高教学效率。

(二)嵌入视听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就是视听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嵌入视听感知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如晦涩难懂篇《逍遥游》《庖丁解牛》,可结合《庄子》系列动画、《百家讲坛》视频等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道”理。

如感人至深篇《陈情表》《苏武传》《项脊轩志》,则可以联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相关的事例,甚至学生身边例子,活化忠孝等传统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也能渗透德育,加强感恩、珍惜等情感教育。

如评价历史人物篇《荆轲刺秦》《项羽之死》等可以采取学生比较喜欢的论坛、辩论赛等新形式。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结合影视作品、热点话题、网络讯息、评价论坛,等将文言文和当下社会、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强化诵读行为

陈寿曾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诵读组织得好,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诵读行为,引导学生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可以课堂诵读,也可以课前课后诵读;可以集体诵读,也可以个别诵读;可以学生诵读,也可以教师范读。无论哪种形式的诵读,教师都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更要给予明确的要求,不同的课文要区别对待,任务驱动式诵读。

(一)明确诵读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必背的课文:《赤壁赋》《劝学》《师说》《逍遥游》《阿房宫赋》。

2、要求背诵的课文:《鸿门宴》《陈情表》《六国论》《滕王阁序》《廉颇蔺相如列传》《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背诵重要文段、精彩片段/熟读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项羽之死》《项脊轩志》《游褒禅山记》《过秦论》《苏武传》《张衡传》《伶官传序》《庖丁解牛》。

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要求,更能收获成就感。

(二)创造机会诵读

在高中阶段,整块的学习时间基本都被理科占去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边角料”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来诵读文言文,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诵读的机会了。

1、课前诵读。语文课前的诵读,它的感染力不是教师用语言可以取代的。设想一下,预备铃声响起,全班同学回到教室,在老师要正式上语文课的前五分钟里,在领读人员的组织下,认真地大声地朗读。当教室里响起琅琅的读书声时,平时动作拖拉的学生也加快了脚步,自觉地拿出语文课本出来朗读。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形成了习惯,既能调整好心态,又能让学生表达情感,欣赏美文,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收获,也是共同监督。

2、课堂上诵读。把诵读与教学有机结合,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出发,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学生通过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启发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从而达到在读中升华感情的作用。

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如:《陈情表》,很多学生第一次朗读都感觉比较拗口,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一句,学生不理解课文,第一次往往会这样读: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学生理解之后诵读: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通过正确诵读,句子的意思就出来了。

3、课后诵读。课后有计划地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深入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教师示范诵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的率先垂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信手拈来地背诵诗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无疑给学生做出了榜样,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效果是用再多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

诵读,可以创造性地再现作品,领会作品内涵,拉近学生与作者、作品的距离,实现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感知、理解和体验,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对高中生、尤其是基础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以课本为抓手,活化教材思想,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诵读行为,相信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月仙.农村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3).doi:10.3969/j.issn.1008-024.2011.03.020.

钱吕明.关于文言文有效教学内容的哲学追问[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8,(11).doi:10.3969/j.issn.1004-0498-B.2008.11.015.

刘滨.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J].魅力中国,2009,(17).

曾小萍.文言文纯知识教学模式可以休矣[J].2008,(08).

余想光.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文言文2009,(10B).

周立群.乐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使命2006,(04)

(说明:该文是基于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一般项目《关于学科思想与教学行为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文章,课题批准号:2016YQJK284)

新闻推荐

六都鱼花节的传说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云安区六都镇都会在西江边举行鱼花节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资料图片)市民放生鱼苗(资料图片)□叶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