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组画创作者谢鼎铭:用笔绘出漠阳江的遥远历史
谢鼎铭书画作品。
受访者供图
谢鼎铭书画作品。受访者供图
谢鼎铭在外写生。受访者供图
“家乡的风景很美,所以我干脆就画一个长卷,从漠阳江的源头一直画,画到漠阳江的出海口……”著名阳西籍画家谢鼎铭先生说。
上世纪80年代中,谢鼎铭从广州回到家乡阳西。望着家乡的美景,那时的他心中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浓浓情感,由此开启了一段精彩的艺术之旅。
“黑板简笔画”孩童时期埋艺术种子
在阳江市丝路永恒艺博馆里,一幅幅雄浑大气的组画、长卷,或气势恢宏,或千娇百媚。画中厚重的历史苍凉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这些画,都出自谢鼎铭之笔。这座典雅的艺博馆,是谢鼎铭为了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性贡献,作为中国和世界丝路文艺创作交流的窗口而建的。
他用30年的时间,不间断地描绘自己的家乡。
1939年,谢鼎铭出生在阳西县程村镇厚幕山村,又叫红木山村,也因此他自称为“红木山人”。
在上小学时,一位教美术兼音乐的老师开启了他的绘画之路。
“那个时候,我大概是八九岁。他用粉笔在黑板上面画月亮,月亮下面画了一条小河,河边画了一间茅屋,茅屋旁边画一些小草。虽然他描绘的这个画面只有粉笔的白色,没有其他颜色,但让我感觉到这个自然界是很优美的。”谢鼎铭表示,这位老师对于他日后的艺术事业影响很深。
从那时起,艺术的种子就深深根植在谢鼎铭心中。11岁时谢鼎铭离开阳江到广州生活,虽然生活艰苦,但艺术的火苗一直在他心中燃烧。没有绘画的条件,他就沉迷于剪纸。读中学时,谢鼎铭参加了学校的美工小组,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
1961年,从广州教育学院毕业的谢鼎铭成为了一名化学老师。教学之余他潜心研究中国画,临摹了大量傅抱石、张大千、黄宾虹等大师的作品。因深受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的影响,他对绘画的热爱到了几近痴迷的地步。
此时,学校准备提拔他为化学科组长。“我向学校提出来,我不想当科组长,也不想教化学了,只想继续绘画。”爱好与工作已不可兼得的谢鼎铭,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漠江百里图》不惑之年追心之所向
1980年谢鼎铭正式转行,全身心沉浸在对国画艺术的追求中。
除了国画,他还非常热爱音乐。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一边作画一边听音乐,随着音乐起伏手中画笔灵动游走,笔锋或急或徐,丰富的情感在内心激荡而又化为笔下的线条。这也是他的绘画饱含深情、独具特色的缘由所在。
上世纪80年代初,阔别家乡30多年的谢鼎铭,第一次回到家乡阳西。家乡的山海之美,处处凸显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打动了这位阳西之子的心。
“刚回到家乡,我便一口气画了大概有六七幅画,都是以阳西山水为主题的风景画,包括东水山、沙扒海景。”或许是离别太久,谢鼎铭将对家乡的满腔热情倾注在笔尖,只觉得一张张的画,怎么画也画不尽。
1999年,他创作完成了38米长卷《漠江百里图》,轰动一时。“只想着把漠阳江从源头一直画到出海口,结果画了38米。”谢鼎铭说。
2001年开始,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漠海真赏图》的创作。当时已是60多岁的谢鼎铭,不畏艰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不断采访中整理资料,在无数次的实地观察中筛取景点构思创作。
“因为要到处采风,而且每个景点在哪里、每个文化古迹在何处,都要找资料,只有通过资料才能确定采风的具体地点。”据谢鼎铭介绍,《漠海真赏图》描绘的是阳江300多公里海岸线,从阳东和台山交界处开始,到阳西沙扒、儒洞、望夫山处结束。整个创作过程耗时5年之久,最终呈现出来的画作长达68米。
2006年,谢鼎铭耗时5年创作完成68米长卷《漠海真赏图》。画作在广东画院展出,一幅幅气势恢宏的长幅画卷震撼了美术界。据了解,《漠海真赏图》以漠阳风情画为主题,共分4卷,将阳东海岸线风物、江城海岸厚重的文化底蕴、阳西的历史景点、人文风物逐一描绘。既传承了岭南画派细腻的笔触,又兼具北方画派的豪迈。评论家评道:“山水的逼真和历史的飞扬,令人叹为观止。”
谢鼎铭正是用这种浩大的气魄来描绘家乡的人文历史、描绘祖国的海疆,展现一位艺术家深沉的爱国心和难舍的故乡情。
《古海上丝绸之路》古稀之年献家乡厚礼
多年来,痴迷于国画艺术的谢鼎铭一直在不断创新。这一路,他开启了一代画家从当下到历史、从家乡到古海丝之路的探索,成为我国第一位最全面描绘海上丝绸之路的画家。
2007年,听闻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即将打捞的消息,谢鼎铭立马返乡。
“这件事激起了我创作的兴趣。”谢鼎铭忆起当年,由于自己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了解不深,于是他到每一个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景点,一一采风、收集资料。“有一些地方没时间去的话,我就会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他坦言从2008年到2012年,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的创作基本完成,画作共计50多张。当时已过70岁高龄的谢鼎铭,以常人难企的毅力,踏遍阳江340余公里海岸线,耗时3年完成《南海一号》系列组画。这也将他的创作推向了艺术高峰。
在创作《南海一号》的同时,谢鼎铭将目光放到了更广阔的地域、更深邃的历史中。
一有时间,他便会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6个重要节点城市进行写生,并创作了《古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组画。每到一座城市,他都一头扎进史料馆,不断查阅资料。上高山、爬悬崖、临沧海、观民居……耗费了他大量心血的画作,历时十载终于完成。
《古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组画共有68幅,其中这些画既是分割的,也是一个整体。
《远古的船——南海一号》《南海一号航行遇险》……透过一幅幅画,一幕幕鲜活画面跃于眼前: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泉州姑嫂塔为海员们指引着航向,阳江帆船来往频繁。“有一张画,画里描绘着晚上船航行时的种种情景:夜光很明亮地照在船上,船向很远的方向航行去,一路乘风破浪……”谈及作品《海上丝绸之路》,谢鼎铭这样描述道。
古朴的画纸,透出谢鼎铭对历史沧桑的感叹。《古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组画,以娴熟、精到的笔触,再现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被称为海上《清明上河图》,也入选中国邮政“新时代杰出艺术家专题邮票工程”限量版。全国获取此殊荣的画家仅18人,广东仅两人,便是谢鼎铭和杨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组画确立了谢鼎铭独特的创作风格,也是他在古稀之年献给家乡的一份厚礼。
“绘画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修炼了我的技巧。虽然要很辛苦地到处跑,但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苦中寻乐。”在追求自身所爱这件事上,谢鼎铭从不觉得累。通过他深情的笔墨,我们能感受到他那对家乡、对故土深深的热爱和思念,以及对艺术魅力的追求。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张琪琪
新闻推荐
志愿者植树节前夕在金鸡岭森林公园种下樱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