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人宝地铸宝刀
陈荣梁在制作刀柄。
扫码看更多
陈荣梁指导徒弟锻打刚出炉的玉钢。
冷兵器时代,刀的作用及其排名非常显赫。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清楚,众多人物角色都是仗着一把宝刀、宝剑行走江湖,快意恩仇,威名远扬。像屠龙刀、倚天剑这样寒气逼人、威力无穷的宝刀、宝剑,始终是侠客们终身追求的目标。
这是小说里的江湖,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人对刀剑的着迷程度不亚于那些侠客。台湾汉子陈荣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怀着宝刀梦,从宝岛台湾来到中国刀剪之都阳江。他潜心钻研,历尽艰难,摸索复原我国古法铸刀工艺,铸造出了让众多同道高手羡慕的好刀。最近,笔者多次深入采访他,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 撰文/梁小可
摄影/邓雪婷
1研习剑道 膜拜好刀
陈荣梁是台湾省台中人,今年65岁。他自小崇武,喜欢剑道,13岁开始练习剑道,40岁获得剑道六段资格。作为习剑者,拥有一把好刀,以促使自己的剑术有更大的长进,是陈荣梁的梦想。他首先想到去邻近的日本购买武士刀,但一打听,一把入门级的日本武士刀都要7万元人民币,其他好一点的刀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一刀难求,他萌生为自己铸一把好刀的想法。
铸刀的念头犹如一颗种子,在陈荣梁心底发芽。他多方查找有关资料学习,研究复原我国传统铸刀技艺。他认为,日本制刀技法是从古代中国流传出去的,回到内地,说不定能寻找到中国古代铸刀的技法。一位支持他的剑道好友,找来大陆盛产刀具的浙江龙泉、广东阳江等几个地方的相关资料,供他选择。经过比较,他选定了阳江,因为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加上他能听懂一点粤语,也便于交流。
1999年10月,43岁的陈荣梁向家人和朋友宣布:“我要去大陆阳江铸刀!”家里人一致反对,朋友们纷纷劝阻,觉得他人到中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再到内地闯荡,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此前,他曾到广西南宁做过药材生意,虽然生意不温不火,但结识了一些地方文化名人。比如说,他与书画家游国权就有莫逆之交。一次,在与游老交谈时,游老认为“中国文化以竹为本”,让他深有感触。他想起自己开过公司,当过厨师、油漆工,还做过射箭教练,每一件事都不是很顺利,就自喻为“笨”,将“笨”字拆开成了“竹本”两字,并以此为号,取竹子“坚韧挺拔、虚怀若谷”之寓意。想不到,“竹本”会成为他日后制作的刀剑商标。
说干就干。陈荣梁是一位意志坚定的人,他不为家人和朋友的劝阻所动,毅然从宝岛台湾前往阳江,踏上了铸刀的漫漫征程。
2难觅名匠 自立门户
从台湾乘飞机到香港,再从香港转道广州,然后从广州乘坐大巴,陈荣梁来到了阳江这座陌生的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
10月的阳江,暑热犹存。陈荣梁在市区租房安顿下来,就到处寻找铸刀师傅。他跑遍了阳江几个工业园区才发现,阳江的企业在做刀剪产品时,采用的基本都是现代设备和技术,而且都是批量生产。事情与他当初的设想还真的不一样。
正当陈荣梁一筹莫展时,台湾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阳江一个名叫关小媛的女孩。关小媛是做刀剪外贸生意的,为人很热心,她开着小车搭着陈荣梁到城西、塘坪等地寻找打铁师傅,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陈荣梁不好意思再麻烦她,就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车,继续寻找。他得知已故阳江小刀名匠梁季芙是平冈人,就跑到平冈镇,找到一家打铁铺,和铁匠聊起来,讲明自己要铸的刀是什么样子,问铁匠是否能打出来,打一把刀胚要多少钱?铁匠回答:能打,一把400元。陈荣梁爽快地给了500元。他和铁匠约定:每月订做20把刀胚。他想把刀胚加工成刀后,带回台湾。
陈荣梁定制的刀胚是这样的:要把铁块摺叠锻打13次,再做成刀胚,以保证刀的硬度、韧度和锋利度。那段时间,陈荣梁天天开着摩托车,早出晚归从市区去平冈的打铁铺,边等边学打铁技术。他还专门请了一个工人帮磨刀,但铁匠打出的刀胚,怎么磨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除了用铁作原料,他还尝试过用钢,但效果都不理想。经过两年试验,还是没有成功。后来,他才发现,铁匠偷工减料,明显摺叠锻打的次数不够,就再没有跟铁匠合作。
这次经历,让陈荣梁花了不少冤枉钱。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和铁匠接触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还是学会了不少打铁的技巧。2001年夏天,陈荣梁决定自己铸刀。他在郊区麻演租了一间80多平方米的废猪舍,把它改造成工坊,添置了火炉、铁砧、铁锤、水槽等工具,购买木炭、铁料等原料,成了名副其实的刀匠。
3屡败屡试 艰难摸索
2001年5月,天气渐热,江城麻演一处废弃多时的猪舍响起“叮当”的打铁声,附近的人才发现,这里冒出了一间打铁铺。得知是一个台湾人在铸刀,大家纷纷摇头:“都什么年代了,还要这样铸刀?”
面对质疑的眼神,陈荣梁很不舒服,更不甘心失败。他招了几名工人,每天5点多钟起床,往炉子加炭生火、烧铁炼钢,挥舞大铁锤锻打烧得通红的铁块,再把铁块放入冷水中淬火,这样反复烧红、锻打、淬火。经过多轮锤炼,才打成刀胚。但是,流淌无数汗水,并没有获得好的结果。最后淬火时,刀胚“叮”的一声就裂了,只能报废。一天傍晚,刀胚淬火时没裂开,他兴奋地以为成功了。然而,两三个小时后,忽然听到“叮”的一声脆响,放在床边的刀胚还是裂了。那些日子,这种单调的声响成了恐怖的回响,苦苦地困扰着他。
“失败是成功之母”。陈荣梁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加油。他经常上网与全国各地同行交流,也与阳江制刀爱好者面对面探讨,希望找到古法铸刀的门道。他反复尝试新的方法,不断改进工艺。他还请来一位八旬老泥匠,对土炉进行改良,但打出的刀胚依然如故。他干脆让自己的思绪信马由缰,大胆想象古法铸刀的细节和步骤。有时半夜想到一种方法,他马上爬起来试验。经过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他对古法铸刀技法有一定的感悟,隐约感到有一个技术瓶颈制约着他。
2005年11月,陈荣梁东渡日本参观学习,与当地铸刀师交流技艺,拜访日本刀剑界名人,以寻求古法铸刀的技术要领。日本铸刀师基本上是父子相传的,轻易不肯把技术精髓传给外人。但是,陈荣梁虚心求教,还是学到不少东西,并弄到一块日本玉钢。这块玉钢是他用自己的书法作品赠送给日本一名铸刀师,对方半卖半送给他的。回到阳江后,他仿照日本的式样,把炼钢的土炉改良成土钢炉,烧铁的炉子也用上了青砖。经过锻打、淬火等一系列工序,他用这块玉钢打出一把刀,但刀依然是软的,硬度还是不够。
难道日本玉钢来到中国水土不服?陈荣梁百思不得其解。
4突破难关 宝刀面世
时间一天一天流逝,陈荣梁继续尝试各种铸法。他炼铁铸刀的消息在网络刀剑论坛上传开后,国内刀友从各地给他寄来铁砂、铁矿石,让他做试验。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炼铁、铸刀。尽管付出这么多,合格的刀胚还是没法打出来。对每次失败,他都认真总结,核查积沸、折打、下锻、排列等环节的操作,以期在下次试验调整、改进,寻求突破瓶颈的良法。
2006年4月的一天晚上,又一次试验失败了,陈荣梁习惯地在打铁台前绞尽脑汁找原因,突然一个灵感跳出来。他把土钢炉里的炭烧到3个小时,达到最佳温度时,再用来自河北保定的铁砂与炭混合,分批倒进炉里,继续烧炼。他通过土钢炉的观察孔看到铁砂里的硫完全分解出来,才停止加炭,先把硫放出来,然后再把炼出的铁从炉中取出来。经过锻打、冷却后,发现这竟然成了一块五六公斤的玉钢——中国版的玉钢!这个突破让他欣喜若狂,几乎在屋子里跳了起来。他知道,炼出玉钢,就离成功不远了。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2006年7月,陈荣梁终于用玉钢锻打出一把刚柔并济、趋于理想的高碳钢折叠刀,并烧出了期待已久的烧刀纹,与他见到的日本大师制作的刀剑不相上下。他还发现自己的烧刀和研磨技术也有了提升,刀刃上的气线、沸线明显露出来。他对这刀的制作流程作了全面的总结。
拿着这把来之不易、近乎完美的宝刀,陈荣梁激动万分。他觉得阳江是块宝地,自己来对了。为了这一刻,他足足熬了6年时间,扔掉了500多把废刀胚,欠下一屁股债。他在屡败屡战中挺了过来,终于摸索出了古法铸刀的窍门。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陈荣梁搬了几次厂。2013年,他在阳东北惯镇龙头山工业区租了一块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厂地,盖起了简易的厂房。从此,他在这里安营扎寨。
5质为刀本 本固刀强
陈荣梁在自己铸造的刀剑上,都打上“竹本”标记。10多年来,“竹本刀剑”以质量取胜,名气越来越大。但他依然默默专注于古法铸刀技艺的研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同时,他带着竹本刀剑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让世界认识中国传统刀剑的魅力。
陈荣梁制作的刀与日本武士刀真正交锋是在2008年。当时,台湾举办一场剑道交流比赛,他带着自己的武士刀参赛,碰上日本一家剑道协会的副会长菅野茂。比赛有一个“试斩”环节。菅野茂先用自带的日本刀试斩,轻松砍断草席。陈荣梁递上自己的刀让他试斩,他看是中国人做的刀,流露出蔑视的神情。他接过刀,奋力一斩,刀锋如过无物之境,草席一分为二。由于用力过猛,他身体失控,差点摔倒。他回过神来,恭敬站立,对陈荣梁说:“你的刀太厉害了。”
2020年2月,陈荣梁参加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市举办的刀展。展示环节,他左手拿刀,刀刃向上,右手拇指压在刀刃上来回划动,让围观者把心都提到喉咙上。然而,拇指不见皮破血流。接着,他左手拿一张纸,右手拿着刀朝纸边轻轻划落,一条纸条就掉了下来。他向围观者解释,这是采用中国古法铸造的刀,用铁砂作原料,经过炼钢、烧制、锻造、打磨等64道工序铸造而成。自2007年以来,他连续10多年参加这样的国际刀展,每次带去的刀两三天就被抢购一空。
2012年,陈荣梁获得广东省人社厅颁发的“传统刀剑制作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证。2017年5月,传统刀剑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同年7月,陈荣梁成为第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这个项目准备申报省级非遗名录。2019年,在全国刀剑手工技艺大赛上,他创作的中国剑(细)获得一等奖。
陈荣梁说,他解决了古法铸刀核心的热处理工艺,所锻造的刀剑在硬度和韧性方面,到达了最佳平衡点,耐割性极强,刀剑的减震性也很好。但这门传统技艺很精深,今后还需要沉下心来继续研究,才能铸出完美的中国传统刀剑。
陈荣梁铸刀的故事传开以后,不少外地刀具企业想把他高薪挖走,他不为所动。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阳江人,要继续留在这里研究。“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把古法铸刀技艺发扬光大。”陈荣梁说。
6一身技艺 期待传人
2021年元旦刚过,在北惯镇龙头山工业区,陈荣梁开办的小厂门前,两棵粗壮的台湾青枣枝叶繁茂,挂满了绿色的果子。
厂里的一切还是7年前的样子,土钢炉用了十几年,红土砖砌成的炉子依然屹立,电动空气锤是1965年河南安阳锻压设备厂生产的。这些笨重、陈旧、没有半点现代气息的家伙,在陈荣梁眼里都是充满灵气的宝贝。
平时,陈荣梁在厂里深居简出,粗茶淡饭,却感觉充实,因为他把心思都用在研究古法铸刀上,成了地地道道的现代“工匠”。他告诉笔者,自己一年铸造的刀剑只有20把左右,2020年才铸造7把刀剑。他不追求刀剑的数量,只看重质量。
现在,陈荣梁带着两名徒弟,都跟着他干了十六七年。平时,他负责淬火,一名徒弟负责炼铁、打铁,另一名负责磨刀。他觉得,淬火是最难把握的关键技术,也是最难学的“卡脖子”环节。他希望两名徒弟学会全套技术。
随着年龄增大,陈荣梁担心他研究出来的这套传统技艺再度失传,正在寻找传人。他说,他的儿子曾在厂里跟着他打了几年刀,但兴趣不大,又回台湾了。他想在阳江找到一个有灵性、能吃苦的年轻人当传人,把自己的本领传给他,让中国传统刀剑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陈荣梁看来,古法铸刀不仅仅是一种行业、一种工艺,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工匠精神。两岸炎黄子孙需要一起传承这种文化、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
(阳江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新闻推荐
阳江日报讯(记者/林显军通讯员/何国帅)1月30日,阳江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基地在阳江港海陵港区吉树作业区正式开工建设。记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