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合同纠纷 二防虚假平台
[摘要]市金融工作局提示市民:通过助贷机构获取融资要谨慎
金融机构节前警示风险之一
编者按
元旦春节两大节日期间,往往是社会金融活动的活跃期,也是金融纠纷、金融诈骗的高发期。一方面,不少居民一年的收成变现落袋,追求“钱生钱”的投资理财需求和过节“买买买”的消费需求格外强烈,需要把钱投出去或花出去;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和个体户的工程结款、节前囤货、工资支付等各种清账结账需求巨大,需要把钱融进来,想乘机捞一把的不法分子此时也是蠢蠢欲动,企图把钱骗进来。
在林林总总的金融交易中,难免隐藏着这样那样的金融风险。为了帮助企业和居民防范风险、守住“钱袋子”,本专栏特采访金融监管部门和本土头部金融机构,推出金融机构节前警示风险栏目,敬请读者关注。
阳江日报记者/张志清
通讯员/林春林
“当时用钱太急,草草与助贷机构、小贷机构签了合同,现在才发现融资成本高得难接受,金融局能帮忙降降吗?”
“会员费、评估费、服务费,我不仅没贷到款,反倒给助贷机构交了一笔又一笔钱,现在他还把我拉黑了,金融局能帮我追回损失吗?”
近段时间,市金融工作局接待几起投诉求助,有的当事人声称,虽然通过助贷机构获得了贷款,但现在因贷款成本或其他条款的履行与助贷机构、放款银行发生纠纷,需要协调处理。有的当事人表示,因为自己征信记录有瑕疵,常规渠道贷不了款,被迫到网上找助贷平台,结果发现被骗了,希望有关方面查处诈骗人。
对此,市金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提示广大市民,如果急需要向金融机构贷款又因达不到其放贷审批条件,不得不通过助贷平台提供担保或增信以获得贷款的人,在办理贷款过程中要谨慎。
当心成本过高、合同纠纷、暴力催收
“助贷机构是近些年兴起的新生事物。”市金融工作局负责人介绍,它们要么帮助银行机构、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以及小贷公司放贷,而这些持牌机构主要负责提供资金;要么帮助有贷款需求却无抵押物、质押品或存在信用瑕疵的中小企业、个人,通过引入融资担保和信用保证保险实现增信,进而跨过贷款门槛获得融资。
可见,助贷机构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小微等金融客群的融资可得性,扩大了金融机构的客户准入受众面,有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提升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普惠金融的风控能力,有助于金融机构风险缓释和风险分担。所以,助贷机构的兴起,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然而,助贷机构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暗含一定的风险。近期,市金融工作局就接到一些投诉,从投诉种类来看,投诉量最大的是,借入资金一方事后认为融资成本过高。
对此,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助贷获得贷款的综合成本略高是难免的,因为这种方式中间多了助贷机构,正是助贷机构在其中发挥了增信等作用,才让客户获得了原本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获得的贷款。所以,除了放贷机构收取的利息之外,客户还要承担助贷机构收取的一些费用。
为防止事后纠纷,建议有贷款需求的企业或市民注意,要有承担略高成本的心理准备,签署借贷合同之前,认真阅读合同全部条款。如果事后才发现其中包含砍头息的约定,可以向金融工作局及银保监部门投诉寻求帮助,如果发现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高利借贷问题,可以向银保监部门投诉,如果遭遇暴力催收,可以向公安部门报警求助。
正规助贷平台不需要提前缴费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随着近些年互联网金融和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助贷APP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其中,就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助贷”的幌子招摇撞骗,让不少急着借款的企业主和个人连连中招。
市金融工作局负责人介绍,从接到投诉求助的情况以及公安等部门办理的案件看,从事诈骗的助贷APP往往宣传申请手续便捷、放款速度快,能够短时间内帮助借款人从银行拿到贷款。但是在借款人注册账号、提交资料后,就会被要求支付数额不等的“评估费”之类的费用,然后显示从银行申请到了贷款额度,这其实是给借款人画了一个虚拟的“饼”,把借款人的胃口吊起来,以便进一步索取“会员费”“推荐费”“保证金”“服务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一旦借款人意识到被骗而不继续转账缴费,所谓的平台客服立即玩人间蒸发。
那么,急需要借钱的企业主或市民该如何防范这种虚假的助贷平台呢?这位负责人说,最核心的一点是,牢记正规助贷平台不需要提前缴纳任何费用,更不存在“信用评估费、会员服务费”的说法。其次,注意保护好个人的隐私信息,不轻易将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告知他人。其三,遭遇这种诈骗后,建议向公安部门报警和提供线索,以求挽回损失和减少其他人继续受骗的可能。另外,在需要借贷时应选择诸如银行等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要轻信社交群组、论坛散发的各种广告。
新闻推荐
我市28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达标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