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老宅

阳江日报 2020-12-19 22:25

阳东区的雅韶十八座,是跟着市文联采风团去的。

这不是我第一次前往,但仍然想去。因为那片在光阴里静坐的老宅,蓄着风霜岁月,藏着数代人的故事,靠近,便感觉有历史的风,猎猎吹过。

车在乡村的窄路上左拐右弯,那个关于“十八座”的故事也在我的脑中盘旋。乾隆二十二年,雅韶镇的富商谭谓和他的伙计到城里采购建屋的木材。木材老板见他衣着朴素,不修边幅,就说:“这些名贵的木材你是买不起的,你的同伴可能买得起!”原来谭谓的伙计因为衣着光鲜而被认为是有钱人。木材老板还说:“你若买得起,我就买一送一,你建一座房屋我就送你一座房屋的材料。”受到奚落的谭谓没有生气,而是不动声色地问此话当真,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一口气就买了九座房屋的木材。而这个老板虽然以貌取人,但也说话算话,真的送他九座房屋的木材。十八座房屋很快建了起来,成了乡村一道瑰丽的风景线,这就是“雅韶十八座”,又名西园村。

来到村口,看见牌楼上“西园”两字,古朴沧桑的气息就扑面而来。穿过牌楼,南北两排灰朴朴的房屋,在冬日的阳光下静默,两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边拣菜边说着什么,见我们一群人走来,淡淡地扫了一眼,便继续他们的闲聊。四周静,只有我们低低的说话声,幽深老巷,有鸡儿在觅食。随意游览,斑驳的墙面、飞起的檐角、风化了的木门木窗、残缺的迎水墙体、屋顶“龙船脊”上龙凤朝阳的灰雕、还有门楣上手工精巧的木雕等,这些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清代老宅,虽因年代久远而破败不堪,但依稀可见往日的规模气派。

十八座的房屋建造是一模一样的,三座为一连体单元,每座房屋两房一厅、两廊一天井。青砖灰瓦飞檐,房屋风火墙的两边都拱起高高的弧形屏障,状似“镬耳”,因此又称“镬耳屋”。只是经年的风雨,这些“镬耳”已多半残缺。听村民谭秋光老伯说,十八座的房屋建造一样,据说是因为谭谓不想让儿子们感到他们的父亲有半点偏心,让他们能更好地相处,使整个大家庭和睦。谭秋光老伯还说,谭谓建好这十八座房屋之后,不久又建了十八座同样的房屋,分为“上十八座”和“下十八座”。还在周边配了粮仓、鱼塘、水井、碾坊、油坊、豆腐坊等,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庄园。

两百多年来,谭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因重视教育,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的数代为官,有的数代执教为师,有的悬壶济世数代行医。因此,十八座享有“明清古韵,上师人居”的美誉。只是沧海桑田,花开花落,时光走到现在,谭氏后代逐渐离开旧宅走向城市,如今,只有三十几位老人留守家园。

谈话间,谭秋光老伯带我们走进其中一间老宅。这间老宅已成了展室,廊上、大厅里悬挂着一些文人墨客到此造访后创作的字画。一间房里,陈列着“十八座”所获的各种奖牌,譬如“中国传统村落”“阳江市十大旅游特色村”等,厨房里,落满了岁月的尘。摄影家们拿着“长枪短炮”对着老房子进行多角度拍摄,古色古香的檐瓦、梁头上精致的木雕、石磨、老井、簸箕、石臼,成了他们眼中怀旧的艺术品。天井里,几棵花红叶绿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我站在一角抬头仰望,一方天空湛蓝湛蓝的,白色的云如棉絮一般,阳光落在乌青的瓦面上,几丛枯黄的草,沉默地向天空伸展,仿佛也是一段历史。

从老屋走出来,谭老伯带着我们在村庄周围游览,气宇不凡的祠堂、盘根错节的古树、爬满青苔的窄巷……古老的村庄,演绎着一段由繁华走向衰落的历史。经过一片田野,稻田已收割了,连片的蔬菜长得绿油油,风吹过来,夹着泥土的气息。一座新建造的仿古牌楼,耸立在田野边,“雅韶十八座”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同行的谭姓村干部说,村里已出台了创建名村的有关方案,将从绿化美化村场环境、拓宽村场道路等工作着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将“雅韶十八座”打造成为别具风格的旅游特色村。

古村落和古建筑是文化的根,是“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我欣喜地看到,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片老宅子,会以另一种方式,在阳光下重放光彩。

新闻推荐

阳东举行校园足球赛

合山镇第二小学足球队员举起奖杯。12月5日至8日,阳东区举办第四届中小学生校园足球比赛,全区共有31所中小学校组队参赛。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