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测云思报国 漠阳草木总关情

阳江日报 2020-11-21 13:04

[摘要]曾庆存院士再返乡,点滴经过,殷殷嘱托,都饱含对阳江家乡的眷念和深情——

本报记者/冯兆发任绍华

南国的深秋,依然花木葱茏,暖意融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阳江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再次回到了故土。

短短几天行程,点滴经过,殷殷嘱托,饱含着曾庆存院士对故乡的眷念和深情。

带出一支阳江“气象大军”

家乡人民再次见到曾院士,是11月17日上午在阳江举办的大气科学广东论坛上。他精神矍铄,笑容可掬,身上依然挎着沉甸甸的公文包。这位年逾85岁的老人,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始终孜孜不倦。

与曾庆存院士一同来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戴永久,欧亚科学院院士洪钟祥、赵思雄、彭公炳,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以及众多气象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气象人才,阳江为盛!戴永久院士在大气科学广东论坛上说,曾庆存院士如今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引领和影响下,阳江走出了杨崧、林良勋、范绍佳、林文实、简茂球、敖振浪等一大批气象人才。中山大学气象科学专业起步时最困难的时候,只有6名教授,其中4个是阳江人,他们撑起了学院三分之二的天。

参加论坛的院士专家在进行学术探讨的同时,还深情回顾了曾庆存院士的成长之路,讲述与他共事、交往的点滴往事,对他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精神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表示崇敬。

“谢谢大家对我的厚爱,对我的关心,这远远超出了我应该得到的。”听了大家的发言,曾庆存院士谦逊地说。他勉励大家要有广阔的胸怀,保持严谨作风和敬畏之心,珍惜时间搞科研,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作贡献。

当天下午,曾庆存院士还主持召开了中国气象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2012年1月8日,曾庆存院士写信向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建议开展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同年12月24日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曾庆存院士亲自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基于曾庆存的研究成果,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华南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该模式采用的半隐式时间差分方案和静力廓线扣除方法两项关键技术,都是曾庆存院士提出来的,这两项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模式积分计算的稳定性、差分精度和运行效率,使得广东省台风预报能力明显提升,预报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1月17日下午,曾院士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家乡媒体短暂采访时说,“数值天气预报接下来要继续往精准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他和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的目标。

心系家乡教育渴盼培育更多英才

再次回乡,曾庆存院士最关心的,还是家乡的教育。

11月17日中午,大气科学广东论坛活动后,曾庆存院士来到餐厅用自助午餐,这时阳江一中校长陈恕到来,带来了曾庆存院士与母校的一些资料。

曾庆存院士连忙放下筷子,一页页翻看校友老照片,询问母校新变化。

得知阳江一中近两年都有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教学成绩不断取得新进步,曾庆存院士不断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临别之际,曾院士还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还不够,再三叮嘱鼓励我们要培养更多人才,文科、理科都要全面发展,我们接下来会继续努力。”陈恕说。

阳江一中和广东两阳中学都是曾庆存院士的母校。早在1995年,曾庆存院士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奖”,他把所得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两所母校,并以父兄名字设立“明耀庆丰奖学金”,资助激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上世纪90年代的10万元,是一笔数额不小的善款。那时的曾庆存院士还住在北京的楼梯房,他的父亲还挑菜上街卖补贴家用。但曾庆存院士不是首先考虑改善家里生活条件,而是用来支持家乡教育,激励后辈。

2019年11月,在阳江一中110周年校庆之际,曾庆存院士题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英才蔚起为国为民”寄赠母校,勉励母校培育更多为国为民的英才。

2020年4月,曾庆存院士回信勉励母校江城一小学生“具黄牛风格,有塞马精神”。时隔仅一个月,他又回信勉励母校玉沙小学学生“琢玉成器,积沙成塔”。曾庆存院士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时刻激励着家乡学子更加奋发努力学习。

11月18日下午,曾庆存院士在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程凤英的陪同下,乘车游览了市区东岳公园和城南新区,特别绕行了原阳江一中、原两阳中学、岗列中学、市第三中学。

一路上,谈得最多的是漠阳文化传承,特别关切的是教育。“各级要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现在知识更新很快,老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方式。”曾庆存院士叮嘱。

曾庆存院士曾写文章谈到怎样上好一门课,“一个老师,怎样才算好老师?不能单看他给学生们灌输了多少知识,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到的方法有几手,能力提高了多少。”

数十年来,曾庆存院士初心不改,以身作则践行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众多领军型的科研人才。

漠阳文化底蕴塑造先生之风

曾庆存院士不仅是科学家、教育家,还是一名诗人,著有《华夏钟情》《风雨晴明》等诗集,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诗篇,其中不乏事关故乡的名篇。

阳江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曾庆存院士的诗人情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他这次返乡的几件小事可见一斑。

在市区东岳公园,曾庆存院士登上望瞭岭,进入怀乡阁。柱子上挂有鼍山春树、龙涛秋月、王母仙踪、罗琴雅操、北山石塔、渔洲唱晚、顿砵霞云、石觉禅林等“阳江八景”的题诗。

曾庆存院士饶有兴致逐一观看,并现场当起讲解员,与同行人讲述“阳江八景”旧时的壮美景象,宋代进士曾跃麟、清朝诗人叶雅南等相关的阳江名人趣事、诗歌典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平时不起眼的地点背后的人文故事,经过曾庆存院士绘声绘色的讲解,听得陪同的“老阳江”都目瞪口呆,他超强的记忆力和幽默风趣的谈吐,令大家惊叹不已。

在讲述“阳江八景”诗词典故时,大家惊羡书法写得好。阳江不仅是中国诗词、楹联之乡,还是中国书画之乡。曾庆存院士认为阳江书画艺术普及方面做得很好。他还联想到读过三年私塾的父亲曾明耀,在83岁高龄时,用楷书写的书法作品《陋室铭》,称自己跟父亲的书法功力相比自愧不如。

曾庆存院士在自己写的《我的人生》一文中回忆:每当我们做完作业之后,父亲就拿小柴枝,在地上练起大字来……如若我们还未疲倦已极,他还一边练字一边讲解如何运笔用力,甚至把手示范。还与父兄联句得诗:“久雨疑天漏,长风似宇空;丹心悬日月,风雨不忧穷。”

游览路上,曾庆存院士得知家乡媒体报道他举例用阳江话“刹黑断都”形容天黑了,他听了兴致更浓,接着又讲了几个与阳江话相关的趣事,引得大家阵阵笑声。他说阳江方言蕴含丰富的古汉语元素,应好好保护和研究。

曾庆存院士说,“阳江贵地总无忧,几丑时年有半收”这句诗出自明朝阳江籍高僧朱在参,据说他曾在肇庆庆云寺担任过方丈,阳江石觉寺门横额“漠阳福地”就是他所题。“几丑时年有半收”这句也说“浸水禾苗有半收”,因为过去经常是“阳春下雨浸阳江,阳江下雨白茫茫”,但阳江河段离出海口近,退潮泄洪很快,就算禾苗浸水了也不会绝收。

当天早上,曾庆存院士与乡亲茶叙时,阳江日报社记者获准陪同,并带去了当天刚出版的《阳江日报》,上面有曾院士访谈及大气科学广东论坛相关报道。“新闻做得不错,这份报纸能否给我带回北京保存?”他轻声询问。

曾庆存院士还与记者亲切合影留念,并在赠给记者的书上,贴心地签上名字日期,还十分谦虚地写上“指正”二字。临别时,他温和地用双手紧握记者的手,叮嘱继续办好《阳江日报》,做好宣传报道,为地方发展和家乡父老服务,传承好宣传好漠阳优秀传统文化。

故乡人事山川草木无不关情

在市区东岳公园,曾庆存院士登上电瓶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慢行。山上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风景如画,让人心旷神怡。得知阳江刚刚荣获中国“幸福宜居之城”称号,并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曾庆存院士十分高兴,连声说“好”。

“这座山上解放前有很多防空洞和高射炮,那时有日本军队的水上飞机,轰炸县城和学校。”曾庆存院士回忆。正是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更加坚定了他奋发有为的斗志。他嘱咐大家珍惜眼前和平静好的幸福时光。

来到望瞭岭山顶的电视塔下,曾庆存院士坚持徒步登上电视塔三楼的观景平台,深情地眺望阳江市区。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既感慨也很高兴。

“玉沙在哪边?”曾庆存院士连问了几次,江城区岗列街道玉沙村,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特意从包里拿出眼镜戴上,久久地注视着家的方向,仿佛儿时的情景就在眼前,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挂在脸上。

“山顶有个白球的是髻山!”那是阳江的气象基地。“过去常开玩笑说‘气象局顶个球’,现在可不得了,越来越重要了!”曾庆存院士笑说。“这里面有您的重大奉献啊!”陪同人员答道。

“那里是放鸡山,我在阳江读书时,还去那里植过树。”曾庆存院士说。如今,放鸡岭已建成了阳江金鸡岭森林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还有北山、南山、岗背山、虎头山、顿砵山……美丽晚霞映照的每一座山峰,曾庆存院士都深情眺望,并一一讲述每座山的历史文化故事。

曾庆存院士曾为《阳江县志》作序中写道:于今在外工作数十年,思乡之情常系于心,对故乡的人事、山川草木无不关情。至盼故乡迅速发展、繁华昌盛,亦极愿了解故乡的一切。

一枝一叶总关情。故乡的亲人朋友也常让曾庆存院士牵挂。11月18日上午,曾庆存院士与阳江曾氏宗亲故交茶叙,并以曾子、曾巩、曾国藩为典范,激励教育宗亲修身、立德,待人以诚以信,“吾日三省吾身”,多做利国利民利朋的好事,为阳江为国家多做贡献。

回乡的行程很快过去,尽管对家乡无比眷念,但曾庆存院士还是马不停蹄踏上了返京工作的旅程。壮士暮年,白发苍苍,依然充满激情和斗志,奋斗在祖国气象科技事业的最前沿。

新闻推荐

宣传计生政策倡导优生优育

江城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