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在阳江举行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将实现省产业园县区全覆盖

南方日报 2020-10-22 07:02

广东明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记者李凤祥摄

10月21日,省政府在阳江召开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省产业园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向好,预计全年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将达到35%,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

产业园区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意义重大。接下来,广东将新布局建设一批省产业园,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产业园县区全覆盖;同时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组织培育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擦亮区域产业“金字招牌”。

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将达35%

“当前,阳江拥有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1个环保产业园,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形成了以合金材料和风电两大产业为主导,五金刀剪、电力能源、食品加工、服装鞋帽四大传统产业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阳江市副市长冯松柏介绍,今年1-9月,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7%,比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1.2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这只是广东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一道缩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何荣介绍,今年以来,各地各园区在全力以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统筹推进园区企业复工复产,3月底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已基本实现全面复工,6月底园区企业产能基本恢复,省产业园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向好,预计全年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将达到35%,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擦亮区域产业“金字招牌”

今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9月底,省政府向社会正式发布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1+20”战略性产业集群政策文件,是作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指导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成为广东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广东将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省级以上各类园区为依托,组织培育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园,擦亮区域产业“金字招牌”,进一步促进招商引资,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值得关注的是,对省级以上政府认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产业园等各类开发区可以申请认定为特色园区,只要产业特色鲜明的,可适当放宽到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各类园区。对综合条件较好的园区加挂“特色产业园”牌子,鼓励以“省市联手,合作共建”方式推进发展。

在地市层面,部分园区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主导产业,区位相近的园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比如河源、梅州、汕尾及惠州东北部园区逐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韶关、清远、肇庆、江门、云浮、阳江等市的园区逐步形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阳江、湛江、茂名市的园区逐步形成粤西临港风电装备、合金材料和重化产业集群。

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园区是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发展工业的主战场。今年7月,广东发布了《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构建发展新格局、优化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推进提质增效、建立发展长效机制等6方面提出了16项举措,统筹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接下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首先,园区“扩容”,广东将新布局建设一批省产业园。在珠三角地区,各市县要充分利用村镇工业聚集区升级改造后腾挪整理出来的土地空间,规划建设一批省产业园;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除不宜发展工业的地区外,原则上要在每个县(区)布局建设一个产业园,实现省产业园县区全覆盖,同时大力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向现代产业园转变。对新认定的省产业园,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在明年的全省产业园现场会上进行集中颁牌。

其次,推广“七通一平”,广东抓紧提升省产业园承载能力。所谓“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通和场地平整等标准化建设,这是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的基础。会议要求,除新设园区外,到2022年仍未达到标准的园区原则上暂停享受省产业园政策,直至达到标准。

再者,实施产值倍增计划,推进省产业园提质增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制定实施省产业园产值倍增计划,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分类划设园区产值基准线,指导推动各地建立园区“倍增培育库”,对列入倍增计划的园区开展跟踪服务和政策倾斜,力争五年内实现产值翻番。

与此同时,广东正在园区推行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引导园区树立“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倒逼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明确约定项目投资、产出、节约集约用地等指标,避免引进低效企业项目。南方日报记者李凤祥

新闻推荐

阳江存款增幅位居全省地市第二

人行阳江中支召开第三季度新闻通气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