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区“漠阳红”辉耀“抗疫防疫复工复产”好故事征文优秀作品选登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生、护士、警察、基层干部和普通市民等组成了战“疫”队伍,走上抗疫前线,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感人事迹。为了真实反映抗疫防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记录“逆行者”的感人事迹,弘扬疫情防控正能量,江城区总工会和阳江日报社联合举办了江城区“漠阳红”辉耀“抗疫防疫复工复产”好故事征文活动。经过主办方评审,最终评选出31篇获奖征文,现将选登部分优秀获奖作品,敬请广大读者朋友垂读。
一 等 奖
家有警察
■文/何金彩
我先生是一名人民警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荣的事。
他的工作很忙,忙得十天半月见不到人,儿子从会说话起就天天追着我问:妈妈,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他的工作很危险,时常跟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
他的工作很特别,既要处理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更要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之前他是一名边防军人,逢年过节都要战备执勤,结婚五年,我们只在一起过一次春节。今年他转业到公安部门,难得休假过春节,我们做了好多计划,可计划赶不上变化。
1月23日,武汉暴发新冠肺炎,全国恐慌,各省市拉响了战斗警报。路上,我接到他的电话,他有紧急任务要马上返回单位。
刚到家,我那句“一路平安”还没说出口,电梯就匆匆关上了门。
看新闻,吓了一跳。海陵确诊了3例武汉输入性确诊病例。疫情就是警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市所有民警、辅警全部取消休假,投入一线防疫战斗。
年三十早上,视频看到他双手都红肿了,才知道他早一天晚上去辖区排查,挨家挨户敲了一晚上的门,再给他打电话无人接听,发信息也不回。而我在忐忑中也接到了返岗防疫通知,赶紧叫车把孩子送回了娘家。
年初一,下雨了,冷雨纷纷,先生跟我说他分配到了隔离点值班,在酒店看护隔离人群,我再次感觉到疫情的严重性。
先生所在的海陵区是国家5A级旅游区,每年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全岛214家宾馆酒店、公寓,280家出租屋,数以千计的异地游客、外出返乡人员……因此,海陵区成为了阳江防疫的“把守”重地。
1月23日起,全岛“逢车必查、逢人必检”。所有公安民警24小时坚守防疫最前线,筑牢海陵岛大堤进出口这道“防火墙”,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坚决不让任何一起疫情病毒“漏网”。
本来他们日常上班都是吃住岛内,只有到了周末或轮休时才能回市区与家人团聚。平时一周只能回一次家,如果遇到值班或特殊任务,至少要两三个星期才能回一次。
而这次一个多月,他们一天没回过家。
疫情期间,除了把守住海陵大堤这扇“大门”外,还要对全岛进行防控排查、登记、上门走访;对可疑病情人员实行劝导隔离等等。防控工作“压力山大”危险无处不在,但他们争分夺秒、日以继夜、不眠不休,以最快的速度,一家不漏、一个不少地全部走访排查。
视频里,他满脸倦容,胡须邋遢,人也消瘦了、黑了,怪心疼的。想起以前老是埋怨他不回家,挺愧疚的。当时跟他约好,以后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不吵架了,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回望一起走过的五六年,虽然没有花前月下,但也不乏良辰美景。
那段时间,白天他要排查,晚上他要值班,可谓“风餐露宿”。我值夜班时,他怕我一个人走夜路放弃休息打电话陪着我,鼓励我:有大家才有小家。
那段时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走到哪里,那身藏蓝色的警服都随处可见,给人满满的安全感。
2月余,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疫情得以控制,他终于可以回家了。还没进门他就递给了我一包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打开一看是口罩。那是他一个一个省下来留给我用的,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第二天一早,他又匆匆赶回去海陵了,这一别,又是大半个月。
3月20日,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平安返回在海陵休整,又是他去值班,这次他开心地跟我说:“我要去给英雄站岗了,这是多么光荣的事啊。”
据统计,防疫期间,全国有49名民警辅警牺牲,数据触目惊心。作为一名警察家属,惟愿所有公安民警每次出警都平安归来。
以后我会少埋怨他不能回家不能陪我,谁叫家有警察呢,他不仅仅是我的,更是国家的,人民的。
二 等 奖
爱心接力
■文/王宗认
“我只是一点小小心意而已,竟然惊动大家,真是不好意思。”正当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严防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在江城区埠场镇有一位六旬肢体残疾的特困老人,得知武汉疫情蔓延严重时,把多年来积攒的5000多元全部捐献给武汉疫区。近日,笔者来到埠场镇敬老院,探访这位爱心善举老人背后的故事。
今年60岁的黄开心,是埠场镇敬老院一名特困的残疾老人。在院子一条走廊上,身穿黑色外衣、脚踏黄色拖鞋的黄开心,静静地坐在房间门口一张低矮的小木椅上,他两鬓斑白,头顶的头发已渐显稀少。老人告诉笔者,他是埠场镇那栋村中间自然村人。近期以来,他从电视、电台新闻中得知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后,看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慷慨为疫区提供帮助,便萌生了向疫区人民捐款的想法。
“看到新闻报道后内心很不舒服,我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由于自己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觉得自己没什么能力去支持他们。后来我想到自己还有一点积蓄,便想把这笔现金捐献出来,尽自己一点小小心意,去支持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黄开心动情地说。
但是,由于他不懂上网,如何将这笔钱捐到千里之外的武汉让他犯了难。经过一番考虑,他拨通了该镇社会事务办负责人许秀娥的手机。“娥姐,我想向武汉人民捐一点钱,希望能帮助他们早日渡过难关……”
可谁也没有想到,黄开心这一捐就是5000多元,让在场人员大吃一惊。当黄开心将珍藏多年的5150元交到许秀娥手中,许秀娥被黄开心老人的爱心善举深深感动。
更让笔者惊讶的是,这笔钱竟然是6年前别人捐给他的。
事情还得从2014年说起。“这5000多元是我的高中同学在2014年捐给我的善款。”黄开心表示,当时个别同学得知他的窘况后,便组织一班同学到镇敬老院探望他,并现场发动爱心捐款,于是你捐一两百、他捐三五百,一共给他捐了5150元。“当时这些钱我一直都没打开看,而是用信封密封保存好。我当时就有个想法,这些钱不能用,要留以后有什么急需的人去用。”
黄开心老人当时是这样想,也一直这么做。这么多年来,他对于这笔钱一直分文未动。“这笔钱我一直想转捐给更加有需要的人,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黄开心表示,多年来,他感受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温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因此他也想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娥姐,那就麻烦你帮我将这笔钱转给武汉人民,希望他们早日战胜疫情……”黄开心坐在木椅上,把钱转交给坐在旁边的许秀娥。此时,老人内心似乎了结了一个多年心愿。他挣扎着想要站起来,一旁的护工和社工急忙过来要扶他。“不用扶,我自己来!”他略带点固执地一边拒绝大家的帮助,一边用双手扶住木椅,双脚费力支在地板上,用双手慢慢挪移凳子回房间里面。这个时候笔者才发现,他竟然是一位残疾老人!而且是肢体二级残疾!
对于黄开心,镇敬老院院长关芬柱却是印象深刻。“他的四肢都是麻木的,脚行动也不方便。平时他对敬老院的老人比较有爱心,不会跟人吵架,也不会发脾气。”关芬柱介绍,目前镇敬老院共有12名老人,而黄开心曾因早年患先天性疾病并遭遇车祸,导致肢体二级残疾,于2005年9月入住镇敬老院。
临别时,黄伯一再表示,他只是略表了一点小小心意而已,却不好意思惊动了大家。其实,对于一名特困残疾老人来说,他本身就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不过,黄开心老人用行动告诉我们,人间有大爱,爱心从来不分长幼,不分贵贱!他的爱心善举,让人动容!
我的战“疫”故事
■文/黄天令
我,江城区城东街道的一名90后基层公务员。在基层工作了5年多,年纪不大却算是一名“老基层”。
作为挂点狮子社区的工作组成员,在全市打响疫情阻击战的第一天,我就与其他“狮子人”一起,坚守在防疫一线,守护家园平安。狮子社区辖区面积不大但人口密集,老式楼盘、宿舍、出租屋、小商铺较多,在社区落实“支部+网格”机制,分网格任务到人的时候,我所分到的片区是楼盘最多的,且都是没有电梯的楼梯房,但我二话不说,欣然接领任务,每天跟同事们一起逐层逐户排查登底。好几个晚上,我的脚都酸痛得差点睡不着觉,可我却还略带得意地向家人炫耀“战绩”——“今天我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占领了77个朋友的微信运动封面!”
排查登底的阶段,我发现有部分群众会因为怕接触外人而不愿意开门登记,于是我把排查阵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把登底内容制作成了“网络调查问卷”,发到各个业主微信群,每家每户只需要有一人扫码回答问题即可完成信息采集,打破了排查的时间空间限制,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接触,消除群众的担心,得到广大业主市民的好评,之后,其他社区也纷纷效仿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排查效率,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此外,我还亲自编写了“防疫顺口溜”,并用普通话和阳江话录到喇叭里,绑在流动宣传车上在大街小巷循环播放,这段时间村里城里到处都能听到我的声音,群众都忍不住说,每天听着大喇叭,再孤陋寡闻的人都知道要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了。
在防控工作中,我也常常会被一个个身影所感动,他们是披星戴月带头做表率的领导干部、毅然前往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生活并不富裕仍坚持要向疫区捐钱的老党员、还休着病假却主动申请提前回岗的同事、自告奋勇加入防控的党员志愿者……于是,我选择用笔尖记录下那一个个“高光”的时刻。白天走访排查,晚上轮班值守,那就只能熬夜写作了,但我却乐在其中,防疫工作开展的几十个日夜,我共写下防控报道55篇,在国家、省、市、区各主流媒体刊登76篇次,其中那篇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下的“战‘疫’日记:驻守小区的一天”一发表,引起了无数一线战“疫”人的共鸣,同事们纷纷转发,说“这也是我的一天”。面对这样的认同,我觉得如果通过自己的文字能够让多一个人了解疫情防控,能让多一个人加入志愿队伍,能让多一个人遵守防疫常识从而远离病毒侵害,那也不失为一种力量。
作为一名90后,我对2003年的“非典”是有记忆的。有一次,我暗自想了一遍这些特殊的历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间节点,不禁发了一条朋友圈:“十七年前还是孩子,大家保护我们。十七年后,轮到我们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大家。”
停课不停学,一个不能少
■文/林良富
那是一个春雨连绵的日子,家住阳东大八镇牛岭村的李小钰同学姐弟三人终于用上手机联网上网课了,压在我们心头的大石终于落了下来。
李小钰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况且小钰的爸爸早些年在建筑工地因为失足摔倒,腰骨严重受伤,光医治就花了不少钱,并失去了劳动能力,家中仅依靠小钰妈妈打些零散工维持一家子的生计。家中耕种几亩的旱地,种点花生、豆子等农作物,一年的收入不多,简直就是入不敷出,要支持家中三个小孩的读书费用甚为吃力。小钰是家中的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三姐弟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三个阶段读书,初中毕业时,懂事的小钰就想放弃读高中,外出打工帮补家用,后来是高中的老师亲自来到小钰的家中做她父母亲的思想工作,并减免了她的学杂费,还在校友基金会中每月补助500元作为她的伙食费,小钰最后得以进入现在的高中念书。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乱了同学们回校的节奏,为了抗疫,大家唯有宅在家里,减少病毒交叉感染的风险。但停课不停学,3月2日,全省实现网上教学,而这的确难为了小钰,她的家中仅有一台旧手机,又怎能供三姐弟一起上网课呢?学校党支部余书记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便马上发动学校的党员同志,在这非常时期,要有党员的风范,要有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忘当初举起右手的入党誓言。倡议大家捐出一次特殊党费,这很快得到了全体党员包括非党员同志的大力支持,不够两天功夫,便总共筹得人民币6000多元,学校工会委员老梁身体虽然不是很好,平时还要吃点药,但依然捐出了500元生活费。我们好想不要他的捐款。但是,他说:“宁愿自己少吃点,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这就算是我的一点小小心意吧。”随后,余书记立刻联系了在电信部门工作的校友小林,及时为小钰三姐弟的网课提供网络支持。
一切办妥当,我们约定亲自送手机到小钰的家中,那是一个春雨连绵的上午,当我们车子开进大八时,小钰已经站在路边的电站旁等候了。我们跟着小钰又步行了约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艰难地来到小钰的家中,只见她家徒四壁,但饭桌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懂事的小钰妹妹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红薯,我们吃着这热气腾腾的红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随行的电信工作人员为小钰家安装好了网线,当小钰打开我们送上的手机,网课正式开始,这是开学第一课,正在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庄重地站立着,对着手机荧屏一起升国旗、唱国歌,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升旗礼,国歌声久久回荡在小山村的上空。
我们站在大山深处小钰家的瓦房里,外面虽然下着春雨,还不时夹杂着冷风,但小钰三姐弟的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房子内是那样的暖意融融。
我们返程时,小钰一家子站在雨水滴答的屋檐下,频频向我们招手致礼。我们几人的脸上满是水珠,不知是雨水还是激动的泪水?为了我们的孩子,更为了我们的庄严诺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筑梦同行,温暖相伴,停课不停学,一个不能少。
三 等 奖
孩子,妈妈是一名中共党员……
■文/陈 婷
2020年2月16日 阵雨
“妈妈,你回来啦,我想你了,你咳嗽好了吗?我给你准备好了药,赶紧吃吧,不然就没力气去打病毒怪兽了。”晚上在村值守回来,刚满六岁的儿子兴奋地冲上来用稚嫩的声音牵着我的手说着,作为母亲的我瞬间热泪盈眶。2013年9月,我通过公务员考试到江城区埠场镇人民政府工作,眨眼间已经6年多,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 6岁的儿子早已习惯。儿子读幼儿园的4年间,我去接送的次数屈指可数,妈妈的接送成了儿子的奢望。还记得有次满腔热情地去接儿子放学,去到幼儿园却不知道儿子在哪个教室,回想起来甚是心酸。
“你好,请您出示您的身份证,请下车测量体温,配合我们做好登记工作……”“书记,这里有个外地户籍的妇女要求从我们村的卡口进入那蓬村,我们把她给拦住了,她说是那蓬村的常住人口,只是没有办理我们当地的身份证,你看怎么处理?”每天来村里探亲访友被劝返的人不计其数,每天像这种情况需要沟通核实妥善处理的也不计其数。每天到村临时检测点值守,到自然村排查登记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员,到辖区内各企业、个体户和出租屋登记复工和入住情况,挨家逐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驱散密集聚集的人群,这样的工作在这半个多月已经成为了常态。
2月15日早上7点09分,“铃铃铃铃铃铃” “书记,我们村有条电线杆因为下雨泥土松软倒下来了,刚好倒在大马路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急需处理。”心里想着那是交通要道,是平冈路段通往镇区的主路线,一怕电线漏电,二怕行车撞到电线杆,于是立刻打电话交代村长要在现场放置好安全警示标志,急匆匆地奔跑下楼驱车回村,关门时候又听到了儿子“妈妈小心开车,下雨路滑”的嘱咐。
这6年多的农村基层工作,俨然已经把我从一个柔弱的女孩磨炼成了多面手,也成了孩子心里的超人,既能穿着水鞋和村民在田头协商事情,也能在办公室里斯文地敲打键盘。曾经有人跟我讲:你现在是镇的班子成员了,虽然还挂任着村的党委书记,但也不用每项工作都亲自上阵,一个女孩子不用这么辛苦。我想说此时如果我退缩了,不冲在一线,不做表率,那就是失职,正因为我是镇的领导班子,是村的党委书记,是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勇往直前,更要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让镇党委放心,让群众安心、暖心。
此刻2月16日凌晨02:10,冷雨夜,心里牵挂着在一线值守的同志们!
守护校园 以校为家
■文/梁愈箭
新春伊始,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我们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特殊春节”。阳西县兴华学校李观友主任以党员教师的身份,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品质。
从1月22日开始,李主任就坚守在学校。他是学校总务副主任,也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那几天他都与领导小组一起研究制订预案、应急方案等,积极建言献策。结合学校实际,对防控组织、防控措施、职责分工、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和细化。同时,每日做好数据收集统计和信息上报工作。组织同事对学校公区、教学楼、综合楼、饭堂定时进行消毒。他放弃春节休假,抗击疫情,不做旁观者。
李主任在学校教师工作群和班主任群,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相关知识,指导班主任通过校安平台发送给家长,同时提醒和倡导同事、学生、家长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外出戴好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不参与聚会和不走访亲戚等,少到通风不畅和人流密集场所活动,拒食野味。提醒大家如身体有不适,要及时就诊,及早隔离。
1月24日,李主任就早早到了学校。一大早便挨家挨户发放防疫宣传单。有些家长因各种原因,没有加入班级微信群,他协助班主任家访,会见学生家长,问清情况,宁可自己辛苦点,也不漏掉一人。发动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一有情况,及时报告。指导家长做到不懈怠、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
就在这期间,他的母亲突然患了重病,被送到县人民医院抢救,得知消息后,李主任匆匆赶到医院,看到重症监护室里的母亲,他内心十分难受,吩咐家人好好照顾母亲后,随即再次返回岗位。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每天22时下班后去医院悄悄看一眼患重病的老母亲。
他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作为学校中层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身先士卒。”可谓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
大年初一之后,防控形势更严峻。接到上级通知,各校必须制作疫情防控宣传横幅。学校里早就放假了,广告公司也歇业了。怎么办呢?他没有简单的发号施令,把工作移交给别人,而是到处打听,最终联系到广告公司,大年初一清晨就亲自到校把横幅挂上了。
学校门卫管理是个关键,必须把外来人员审核好,才能有效地把病毒挡在学校大门外。于是,他第一时间组织老师制作标语,设立门卫体温检测点,严控人员出入,极大降低了传染风险。
“党员干部,不能只当指挥员,更要当好战斗员。”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表示,“疫”敌当前,每个人都应该把小事当成大事,把他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校就是家,家就是校。
疫情防控越来越严峻,他和学校值日领导一起,认真做好疫情排查、跟踪、上报和材料的整理等工作。一份份、一页页、一项项地细细核对,一丝不苟地整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候要处理很多班级报表数据,常常忙到下午2点才吃午饭。由于工作忙,他就到不远的一家超市,买回两箱方便面,这两箱方便面,成了他每天的午餐。午睡也是在办公室,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学校就是家,家就是学校。”他是真正融入了学校,爱校如家,以校为家,把学校里的工作当自家的活儿干。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回家午睡呢?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要勇于担当,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疫情当头,一线医务人员义无反顾,那份舍我的大爱无疆,是我学习的榜样。坚守岗位,横到边,纵到底的宣传和排查,是我的责任。尽我的力量,确保最大限度切断疫情进入校园,确保师生的安全,是我的心愿和责任。”
30多天来,李主任一直坚守在校园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尽管有时为了收集、整理、统计各类上报数据,与相关处室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经常通宵熬夜、身心疲惫,但他毫无怨言,正如他所说:“学校培养了我,学校就是我的家,我甘愿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守护好这个家园,坚决筑牢校园疫情防火墙!”
疫情下的昌农人
——记阳江昌农工厂部总经理何献老师
■文/卢 颖
2020年1月28日,我们工厂部总经理何献老师已经回到工作岗位,为工厂复工,为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冲锋一线,奋力向前。因为他知道作为民生企业的饲料生产企业,要克服各种困难复工复产,时刻为民生工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舍小家为大家,
昼夜工作乐于奉献
疫情当下,舍小家顾大家,不分昼夜,不计薪酬,奉献为乐,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我们的工厂部总经理何献老师。1月28日何老师已回到工厂值班,用高度的责任心管理着工厂,守护着员工,每一个细节都深深感动着昌农人。他冲锋在抗疫的一线,为了工厂的安全,家人的健康,平时非常顾家的他毅然住进了工厂宿舍,24小时驻守工厂,熬过多少不眠的夜晚,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每天都有一个尤为突出的身影出现在工厂,一丝不苟地检查着工厂的每一个角落。由于部分员工未能按时返回,何老师既是领导又是员工,时为工厂领导,时为投料工,时为门卫,时为地磅工等等。真正体现了我们大北农企业文化里面的“干部是中坚力量”,其中一点就是四大角色:“教练,教师,啦啦队长,仆人”,一人分饰多角,只为同一目标奋斗并前行。
注重细节,
在细节中谨慎前行
1月-3月,是我国疫情紧急时期,何老师除了每天在工厂驻守,还要经常到市里或银岭科技园管委会,开防控疫情紧急会议,忙得不可开交。每次接到新的防控指令,都要认真部署,以求滴水不漏。制作了《员工信息登记表》 《外来司机信息登记表》 《凉茶供应明细表》等,由于人员不足,他还担起了文员的工作,亲力亲为。工厂除了认真执行政府指示的各项措施外,如外来人员回厂必须隔离14天及进行核酸检测等,还增加了工厂内部的防控措施: 每天上下班的员工和拉货的司机必须登记信息和测温并进入消毒房消毒;员工和司机用过的笔和测温器务必进行消毒;外来司机不得进入饭堂及生活垃圾必须自带厂外;饭堂吃饭必须保持五米以上的距离;上下班人员暂时停用指纹打卡机;每天必对全厂进行两次全面消毒;员工有喉咙痛情况都要上报等等。那时,生产部有一位仓管因上报喉咙痛而被强制隔离了三天,即使当时人员严重不足。就是这么严格的管理带来了工厂的安全。何老师指引着工厂,不断地进行细节划分,细节防控,以至于安全地度过疫情紧急期。
2月14日,阳江电视台过来采访,我们何老师就穿着一件朴素的格子衫衣接受了采访,采访前,我们笑说:“何老师,要换一件帅一点的衣服上场吗?”何老师摇头说:“疫情当下,我们做好防控疫情的细节就好。”因此,一件朴实无华的黄蓝相间的格子衬衫成了何老师在战场上的华丽战衣,光彩夺目。
工厂有序复产,
助力其他企业复工
疫情之下, 面临人员及原料不足的问题,我们在何老师的统筹带领下相互配合,实现一人多岗,共同完成目标,维持了工厂的正常转动。大北农集团的企业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企业文化真的能感召人,把我们的价值观统一起来,像萤火之光指引方向,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同时领导的魅力也非常重要,何老师大爱无私的行动深深地凝集着人心:疫情期间,我们不停机,不放弃,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了配合饲料日产能300吨,作为昌农人,我们都感到骄傲。
工厂顺利复工复产的同时,少不了各种防控物资的支持。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也签发了《民生保供企业资质证明》文件,市政府也陆续收集企业复工难点明细,银岭管委会也时刻到各厂了解复工情况,多方力量助力农业民生企业采购各种防控物资。何老师做好工厂防控的同时,在与银岭管委会刘主任的交流下,2月,在本厂物资不是特别宽裕之下,在口罩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之下,调度了1500各型号口罩和自主研发消毒剂,助力工业园其他企业复工。因为何老师知道,我们同在一个工业园,是战斗队友,一起打赢这场防疫战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没有岁月安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这一句话用在何老师身上再好不过;用在奋力迎战的昌农人身上也绝不违和。“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个人。”在这次疫情下这句话让我们感受至深。让我们一起祈祷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共同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用真心换真情
■文/陈泳霖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因为一次志愿活动,我恰巧与志愿者陈小相遇,被她的事迹深深所感动。
火线加入
“我从小就希望做志愿工作,可是一直不得其法,找不到专业的机构,在疫情期间看到那些党员干部放弃了休假重新回到岗位上,对热爱公益的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服务百姓的机会。我要主动上,没必要让别人叫你你才上。”陈小说。因为种种的机缘,在阳东团委排查出租屋外来人员情况的时候,我遇到了陈小。时值防疫工作最紧张的时刻,她火线加入青年突击队,对她所居住的出租屋人员情况进行摸查。“出租屋人员复杂,我在这里住,对外来人员也比较熟悉,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回忆起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陈小的讲述变得特别的激动,话题子讲开了就变得滔滔不绝。“说实话,我一点都不犹豫,一点都不怕会感染。相比于驰援武汉的医生、护士和志愿者来说,我在阳东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危险。如果你怕,就不要参加志愿。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感染上了,为人民服务也算死得其所。”
“我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独来独往的,我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正是这份硬气和独立,陈小的家人对她的志愿工作十分支持,也对她十分放心。“妈妈加油,妈妈厉害。”陈小的儿子鼓励她。无形中一个英雄的母亲也给她的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坚守一线
从大年初四到现在,陈小参加的大大小小志愿活动已经不下十次了。也就是说,她几乎参加了疫情期间她所在的服务队能报名的所有志愿活动。从排查入户,电话连线各个社区,到给隔离户买生活用品,派发凉茶和口罩,进入工厂查看企业复工情况,慰问留守儿童,都留下她认真的身影。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用双脚去丈量大地,方知心灵能抵达的高度。“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陈小朴实地说:“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是能够尽自己的力去帮助别人,我觉得很有意义。”
陈小对我说,让她留下最深触动的一次是带队的谢书记崴了脚,但还是一拐一拐地带着他们,“作为一个受伤的人,他本来可以休息一下,但他还是带伤上阵,我觉得他都如此,我有什么资格喊累呢?”
志愿有大爱
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陈小十分喜爱她所在的志愿队伍。“他们都是一群很优秀热心的人,负责任,做事认真。在他们身上,我能学到更多的大爱。”
在采访的最后,她跟我讲了另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去玩,认识了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她只有两个女儿,都不怎么照顾她。她腿脚不便,但是每天要拄着一只拐杖去很远的地方买菜。尽管我有空会帮她买菜,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如果我有能力,我会把她接过来一起住。”陈小无奈地说。后来她自我安慰了一下,说:“以后,我也会继续参加志愿活动,志愿是我一生的事情。”
新闻推荐
三名消防员父亲节向父亲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