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区每个孩子都能上学
■ 本报记者/杨辉南
见习记者/张贝奇
“老师,这个字怎么写?”“老师,这个字我不会,可不可以不写?”“老师,什么时候放学?”……在阳春市永宁镇民族希望学校沙田分校,一群刚刚学认字的稚嫩的小孩,拿着本子和铅笔,昂着头,缠着瘦弱的、头发斑白的校长黄远标。这是6月8日下午,记者看到的一幕。在永宁,类似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
2010年民族希望学校动工建设,今年刚好是第十年。十年间,学校犹如永宁教育的堡垒,坚守着山区教育的底线,凝聚了一群乡村教育守护人践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的理念。
新学校的诞生
2009年的一场山洪,让原永宁中学的师生处在惊慌之中,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山洪造成了学校山体滑坡,给师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后,阳江、阳春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筹划新学校的建设。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给学校带来的安全隐患,永宁镇选择在三岸村建设新学校,这里地势高、较平坦、远离陡峭山坡。2010年9月,民族希望学校动工建设,2011年9月落成使用,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捐资3000万元,政府配套投资3000万元。
“新楼、新场地、新设备。”学校建成后,配套的设施设备全部更新换代。学校占地面积近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4万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艺术楼、宿舍、饭堂一应俱全,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跑道等体育场地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学校副校长谢汝纯回忆:“与原永宁中学相比,场地和设备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每个村的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谢汝纯介绍,原来村小学教育资源参差不齐,有的村学生少、老师少,无法实现专业化教学,一个老师教所有课程的事也时常出现。现在,学校可以集中村小学的教育资源,让老师发挥所长,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为老师提供较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社会各界的帮扶
学校不仅仅是几栋楼房,它更是几千名师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地方,它需要运行、维护和更新。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困难学生的资助、教学质量的提升等问题,都需要社会各界持续地帮扶。
今年受疫情影响,学校只能通过网上教学,但是部分贫困学生没有电脑,无法开展正常教学工作。乡贤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捐款筹资,捐赠了107台平板电脑给贫困学生使用。与此同时,他们还筹集了一批防疫物资,帮助学校顺利开学。“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谢汝纯说,袁志敏除了捐资建校外,还一直关心学校的发展,现在正准备在学校捐资建设金发科技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为了让永宁教育得到持续的发展,由镇政府牵头,凝聚永宁各界力量,特别是外出乡贤,成立了永宁教育促进会。每年促进会都会在民族希望学校举行奖教奖学助学活动。在2016年之前,促进会承担着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会员结对帮扶,除了每年3000元的资助外,还会定期到学生家中进行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完成学业。2016年,扶贫工作的开展,贫困学生每年能得到3000元的资助,接续着这群学生的帮扶工作。现在,促进会依然是永宁教育坚强的后盾。
山区的闭塞,教学水平往往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学习提升则成为必要的课程。珠海的对口帮扶对民族希望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每个学期,民族希望学校都会组织一批老师前往珠海学习培训提升,了解最新的教育情况和方法,填补山区教育的短板,提升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这对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帮扶,资助和提升就难以实现。”永宁镇分管教育的镇委副书记冯受源表示,没有这些帮扶,特别是乡贤的倾囊相助,贫困学生可能面临辍学,很多工作也无法开展,我们做的和他们相助的都在坚守教育的底线和保留山区教育的尊严。
乡村教育的守护人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教,而是家长不想孩子上学。”山区教育观念的落后,导致了部分家长不重视教育,甚至不让孩子上学,这让小学英语老师黄利波很苦恼。这位刚毕业就来到民族希望学校的茂名姑娘,已经从教9年了。面对不想让孩子读书的家长,黄利波和她的同事们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解,如果家庭困难的,便会仔细地讲解学校的资助政策,不仅要教学生,还要教家长。
为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黄利波在担任班主任时,每个学期都要下乡家访,与学生父母沟通,为家庭教育提供建议。此外,她还会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近况,耐心解答家长的问题,定期举办感恩教育,要求家长陪同,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了,也越来越相信教育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说到此,黄利波感到十分欣慰。
“10岁的孩子懂什么,刚来的时候只能靠哄着。”黄栢通来民族希望学校当教官已经快9年了,负责管理学生的生活起居。最困难的是学生刚来住校的前两个星期,从叠被子、挂蚊帐、洗衣服,到起床、关灯、睡觉都要手把手地教,学生闹情绪,只能放电影哄着他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若是半夜有什么突发情况,外出打工的家长根本无法赶来,只能靠老师解决,常常要连夜送到卫生院。黄栢通笑着说:“医生看到我都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也是一方土地接续、繁衍、传承、壮大的力量源泉。民族希望学校从兴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十年来,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学校,从设施设备的完善,到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再到奖教奖学助学,让民族希望学校成为永宁教育的堡垒,保障永宁学子受教育的权利,坚守着“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的底线。扶贫的路上不落一人,教育的路上更不能落下一个孩子。
谈到未来,谢汝纯说的最多的还是“坚守”,在坚守的基础上,努力跟上时代的潮流。
左图:民族希望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谭文强 摄
新闻推荐
志愿者送“眼健康”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