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北村荔枝红了果农笑了
[摘要]技术帮扶和消费扶贫让荔枝种植成了“甜蜜产业”
■ 本报记者/林显军
“还有5000多公斤的荔枝等着发货。”6月1日,在阳东区东平镇瓦北种植合作社的荔枝种植基地,理事长蔡杰贤和社员忙着将刚摘下的荔枝装箱,顾不上吃午饭。前些天,村里搞了一场荔枝预售直播,接了近千份订单,采购商也络绎而来。
每到6月,蝉鸣荔熟的时候,走进瓦北村,路边、山坡,到处都可以看到红透了的荔枝坠在树上。进村的路上,村民骑着摩托,载着一筐筐荔枝去收购点。
瓦北村种植荔枝有一定的历史,村里最老的荔枝树树龄超过100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荔枝树。“村里的荔枝产业曾一度萎缩,这三年才逐渐有了起色。”村党总支书记邓德强说,由于品种老化,原有传统栽培方法粗放,种植效益低,村民也就无心打理。
瓦北村也曾如这荔枝一样。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且交通闭塞,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老旧,年轻力壮的村民都往外走,村子逐渐冷清衰落,成为了贫困村。
转变发生在2016年。市农业农村局、阳江核电和中国邮政集团阳江公司等单位企业对口帮扶瓦北村,并派驻了工作队进村扶贫。产业是脱贫的“牛鼻子”,瓦北村原来就有2000多亩的荔枝林,发展荔枝产业自然成为首选。
建合作社,换品种,提技术——帮扶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的职能和专业优势马上体现了出来。原来村里种植荔枝的贫困户一盘散沙,既缺组织也缺技术,有了合作社后,17户贫困户和部分其他村民拢到了一起,为人厚道的蔡杰贤被选为合作社理事长,从贫困户变为了带头脱贫的“领头羊”。
更大的改变来自技术上的帮扶。“原来的种植方式都是大肥大水,叶子长得好结的果都不多。”贫困户许光说,有了农科人员和村里种植大户的指导,荔枝树在哪个生长阶段该进行哪种农事操作,心里都有底,荔枝果子大了产量高了。原来一些老旧品种,逐渐嫁接成了糯米糍、妃子笑等高产优质品种。
“今年合作社采摘的糯米糍荔枝,预计就超过5万公斤。”蔡杰贤说,糯米糍浓甜多汁肉厚,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是瓦北村近年嫁接的主要品种,最近的收购价普遍有30元/公斤,一个品种的产值就有100多万元。过不了几天,合作社的妃子笑也将上市,到了7月又还有玉荷包荔枝。
三年时间,瓦北合作社的荔枝种植面积,从160亩扩大到了500亩。掌握了技术,也有了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的支持,社员又经营起了部分丢弃的荔枝树,通过品种改良,荔枝树变得高产优质又容易采摘。17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蔡杰贤、许光和蔡杰流这些贫困户,由于勤苦又经营有方,更是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
瓦北村民发展荔枝产业的热情高涨,还因为帮扶单位带来了“新卖法”,销路更广了。5月27日,在阳江核电的牵线搭桥下,瓦北村和广州的电商平台合作举行了一场荔枝预售直播,村里的贫困户也当了一回主播,当天就卖了3000多斤公斤荔枝,订单还在不断增加。今年,中国邮政集团阳江公司在瓦北村建了服务点,村民接到了电商订单,现在不出村就可以邮寄发货。
“你明年过来,瓦北的荔枝又是另一番景象,产业肯定是越做越大。”邓德强说,荔枝采收后,瓦北合作社的荔枝园将安装上滴灌设施,管理更加精细化,村委会旁边的荔枝交易中心也将建成,村民卖荔枝会更便利。
左上图:村民在收获荔枝。
林显军 摄
新闻推荐
暴雨如注,民房遭洪水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