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拿病毒,他既是“军师”又是“士兵” 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组监测检测专责小组组长吴衍恒,为全市疫情监测工作排兵布阵提供技术支持,也到实验室直接参与病毒检
文/本报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黄海航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凌晨一二点还在实验室与病毒作战
吴衍恒说,从1月19日到现在,他和同事一直处于战疫状态。开展生物安全和技术培训,完善检测流程,落实好全市7家新型冠状病毒定点核酸检测医院,负责检测试剂和三级个人防护物资的统筹配发……这些都是他的工作。下午5点多,别人已经下班,他却开始走进实验室,和同事一起查看当天的核酸检测样本,分析数据,这样一忙就是凌晨一二点,有时凌晨三四点才回到家。
“那段时间经常三更半夜回家,睡二三个小时又要起床,赶到单位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吴衍恒说,这样短暂的一个休息时间其实根本睡不着,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各种工作。每天从早上8点上班,晚上12点能下班回家已经算是非常轻松的一天了。
吴衍恒最自豪的是他们在短短几天就在全市建立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7家核酸检测定点机构,为全面的大排查重点人群开展核酸检测提供了强大保障。据统计,从1月21日开始做核酸检测,截至目前,加上市疾控中心,8家核酸检测机构完成了15200多份标本检测。
隔离酒店和定点救治医院要定期开展污水监测,吴衍恒亲自参与了3次污水检测,从采集污水样本到浓缩样本,这其中感染病毒风险很大。吴衍恒和同事穿着防护服,戴N95口罩,小心地做好全面防护。
吴衍恒说,那段时间经常一天近20个小时高强度工作,各个检测点的技术问题、实验室改造等,很多事情都要找他,他走到哪里,电话总是响个不停。经常吃饭都没时间,实在饿了就在办公室吃点泡面。这样繁忙的工作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他一度担心自己扛不住。
■24小时采样检测为打赢防疫战“加速度”
复工复产带来人流的回潮,需要使用核酸检测进行排查的人群不断增多,这些人群包括交通联合检疫点排查人群、湖北及其它重点疫区来粤人员、社区大排查人群、密切接触者、发热门诊患者、非发热门诊排查对象、拟新入院或现住院的病人,而每个标本核酸检测的时间通常都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
为解决排查人群数量多和检测出结果慢之间的矛盾,吴衍恒带领同事将有关样本进行分级、分类型、分片进行检测,同时为提高检测速度,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检测机构加强协调合作,要求全天24小时采集标本,采集标本后2小时内要按时间段将标本送给检测机构,检测机构收到标本后6小时内完成检测并通报结果,使采集到将检测结果反馈,所用时间控制在24小时内。
核酸检测过程需要经过标本制备、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结果“判读”而得出结果是阴性或阳性。新冠病毒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所有的标本集中在实验室,就好像是一个高危的“核弹”库,需要严格的三级防护流程,在进入污染区前,吴衍恒和其他检验人员要先穿好防护服,戴N95口罩,戴面罩和手套等,全部穿好后,进行消毒半小时后进入实验室,通常要在里面工作5个小时以上,最长的要7个小时。
“在检测过程中就像穿着雨衣去蒸桑拿,尤其是护目镜产生的雾气,严重模糊了视线,这也加大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吴衍恒说,为了保证期间不上厕所,他们实验前都不敢喝水。实验完成后检验人员还要消毒实验室,密封标本和污染物,并互相喷洒酒精消毒,到了隔离间,按照生物安全标准逐层脱下防护服、消毒后才能出来。
“每次完成检测任务后,我们的脸上全是口罩和防护服留下的勒痕。每天如此紧张的检测工作对精力和体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吴衍恒说,虽然经常不能按时吃饭、睡觉,每天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但是一想到完成了当天的缉“毒”任务,保障了群众的健康,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等爸爸把病毒抓完就接你们回来”
每天在“缉毒”一线与病毒作战,家里的孩子根本顾不上。吴衍恒的妻子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这一个多月来,夫妻俩各自在自己的单位忙碌着,能坐在一起吃饭的机会很少。他们有2个孩子,大的上小学三年级,小的三岁多,春节前就把两个孩子送回阳春市老家,托父母帮着照顾。
“现在各学校都在上网课,老家接收不到线上教育的信号,老人也不会用电脑,孩子在老家上不了网课,作为家长很着急。”吴衍恒说,他最忙的时候有四五天没给孩子打过电话,孩子经常问他:“什么时候接我们回中山?”吴衍恒总是对孩子说:“等爸爸把病毒抓完就把你们接回来。”
新闻推荐
邮储银行阳江市阳春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