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60年风霜的潮蒲村“大饭堂”
1958年,我国农村各地竞相办起公共食堂,称为“大饭堂”,村人男女老幼围在一起吃“大锅饭”。但这种“大饭堂”模式,不多久便难以为继。近日,笔者在阳东区雅韶镇八二村潮蒲自然村了解到,该自然村有一个当年的“大饭堂”被保留下来,现作为米机和花生榨油厂使用,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见证。
总体结构保留完整
在潮蒲村,笔者看到了这座据称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砖石筑砌的瓦面老建筑,就是当年村里的“大饭堂”(下图)。其正门在东边,建筑外墙斑驳,多处墙灰脱落,墙体的上方有四颗五角星,两条约4米高的石柱撑起了3个骑楼式门面。从南边的门口进入,看到宽敞的屋内有一部大型碾米机,还有一个花生榨油厂,周围放着不少物资。室内是用几道拱形木柱子互相撑起来的,这么大的砖木结构老房子,目前在阳江市已不多见。
原潮蒲3队会计、今年85岁的余忠羡告诉笔者,这座建筑正是人民公社时期潮蒲村的公共食堂,历经60多年风霜,总体结构仍基本保留完整。
8口大锅同时烧饭
余忠羡说,1958年,上面要求各村都要办公共食堂。当时潮蒲村8个互助组约有1800人,全村青壮劳力齐动手,买来砖瓦木料,用了半年时间,建起了占地面积650平方米的“潮蒲村大饭堂”,还安排了八九个人在公共食堂当炊事员,一名食堂主管。谈起往事,余忠羡记忆犹新。他说,潮蒲村有田地1200余亩,有几口鱼塘,几艘往返沙扒和闸坡的运输船;“大饭堂”建好后,村里购买了8口大锅同时煮饭,还添置了一些吃饭用的饭桌和凳子;“大饭堂”设有谷仓和舂米设施,村里菜园种有蔬菜。每天劳动结束后,全村1800人就一起吃“大锅饭”。起初,大家觉得这样很热闹很新鲜,也很高兴。“那时农村粮食很少,‘大饭堂’约一年半时间就办不下去了。”余忠羡说,1960年春,村里的公共食堂停办,潮蒲村分成8个生产队,将这座建筑物分别隔开,安排村里7户困难户入住,继续发挥它的作用。1980年,由于台风等灾害频繁,这座建筑物瓦面受损,村里对瓦面进行了翻新,同时拆除了屋尾部分,剩下380平方米,用于开米机和榨油厂,一直到今天。
利用“大饭堂”发展乡村旅游
潮蒲村大饭堂因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已成为该村一道历史风景,向人们诉说着那些渐渐被淡忘的往事。如今每逢节假日,村里一些外出乡亲带着年轻一代返村,都会来到这里,听村里的前辈,讲述大饭堂的故事。
阳江市有文史工作者表示,这座建筑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八二村第一党支部书记蔡杰伟说,结合乡村振兴,村里准备对这座建筑物进行修缮,开发包装“大饭堂”文化内涵,利用雅韶丰富的食材,在该处继续设立“大饭堂”,将其作为村、镇的一处景点,发展潮蒲村饮食和旅游业,让其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许倩)12月21日,阳东区一所公办新校——凤凰中学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据悉,凤凰中学由阳东区政府和碧桂园集团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