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宝库”到“海丝文化产业带”
[摘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探索海丝文化传承与创新
■ 本报记者/王 静
作为世界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称“海丝馆”)从建设到开馆,从申遗闭馆到重新开馆迎客……每一步都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自2009年对外开放以来,海丝馆共接待国内外游客逾400万人次,沉船出水文物共计18万余件,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奠定了基础。在海底沉睡了近800年“南海I号”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海丝馆也经历了从“文物宝库”到“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的发展历程。近日,海丝馆副馆长左章杰向记者讲述了海丝馆的历史。
“南海I号”出水惊艳世界
“由于工作原因,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我习惯用照片做记录。这些照片基本记录了海丝馆建设的全部过程,很多事情回忆起来就像发生在昨天。”左章杰指着电脑屏幕上那一张张标注着时间的照片,慢慢陷入回忆中。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I号”。2004年12月28日,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海丝馆奠基仪式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举行,左章杰作为市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受邀参加。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角度,他特意爬到高处,完成了这次拍摄。
一年后,左章杰兼任该项目筹建工作办公室的驻场管理人员,来到工地上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工程图纸上的那些线条慢慢转化为海丝馆的雏形。夏日炎热,海陵岛的日光又格外猛烈,他上工半天灌进去3000毫升水,基本全部转化成了汗水。在他的记忆里,那段日子是艰苦与希望并存的,岁月的侵蚀、海水的浸泡、生物的扰动,让“南海I号”本体及船载的文物变得相当脆弱,早一日建成“水晶宫”,就能早一日实现对文物的科学保护。
“‘南海I号’入住水晶宫的那天,我很早就来到现场,沉箱整体打捞\‘南海I号’的方案是史无前例的,我希望能够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中央电视台也同步进行了水上和水下的直播。”左章杰说。2007年12月22日,他在海边看到,32根钢缆两两成组,通过16个吊点承受着沉船的重量。亚洲第一浮吊“华天龙”号舒展长臂,装载着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的沉箱慢慢浮出水面。沉箱通过气囊经过一段特别铺设的300米的路,成功进入“水晶宫”。“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成功,是水下考古学界率先采用沉箱整体打捞技术里程碑式的创举,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历程。
海丝馆开馆迎四方游客
2007年,“南海I号”进入“水晶宫”后,海丝馆的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但室内装修工程仍在进行中。“海丝馆是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备受世人关注。弧形拱体的建筑结构、海洋和天气的影响,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左章杰回忆起强台风“黑格比”到来时的场景,至今仍心有余悸。
台风“黑格比”来临前,左章杰组织工人们将工地上的材料、机械整理加固,并用威亚固定了大家住的简易板房。台风过境当晚,简易板房被风吹得摇摇晃晃,他与工人们彻夜难眠,枕边放着安全帽、手电筒和食物。当一切平息下来,海陵岛内断水断电,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岛。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他们艰难爬山,使用水箱装载山泉水,用于饮水、清洁。由于交通中断,左章杰徒步前往码头,坐船抵达溪头镇,再转车前往市区,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希望尽快恢复施工。
2009年12月24日,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海丝馆正式对外开放。“试开馆半个多月期间,前往海丝馆的游客达到2万多人次。正式开馆前一晚,我还在海丝馆巡馆,对外开放当天倒是不怎么紧张了。”左章杰说。
首次对公众开放的海丝馆,由五个不规则的大小椭圆体建筑连环相扣组成,外形远眺犹如古船的龙骨,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馆内共分“南海I号”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展区,共有8个专题展览,犹如一个巨大的“文物宝库”,围绕造船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核心,通过文献、图片和文物等立体呈现共和国水下考古作业的发展历程和考古成果。“水晶宫”两侧设观光走廊,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南海I号”。馆内展示文物200多件,以瓷器居多,集中了江西景德镇等中国古代名窑的精品,1987年打捞出水的鎏金腰带也首次在馆内亮相。随着时间推移,海丝馆的硬件设施和内部陈列展示水平不断提升,于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
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
“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南海I号’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海丝馆不仅仅是对文物进行展示,我们希望将它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阳江海丝文化影响力。”左章杰表示。2014年,海丝馆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南海I号”历史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与整理,2016年11月开始闭馆进行改造。
2017年8月15日,海丝馆以全新的姿态试开馆迎接游客。以“归航——‘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为主题,海丝馆分为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7大主题展区,陈列面积12000平方米,展出的文物、展品达2000多件。“水晶宫”向公众开放“南海I号”发掘现场,观众可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学家发掘“南海I号”全过程,通过多媒体体验“南海I号”扬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弘灿烂的历史。
在文创产品研发上,海丝馆秉承“把文物带回家”的宗旨,选取了“南海I号”珍品文物元素,开发出了一系列造型优美、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创产品,促进海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截至目前,海丝馆已成功设计研发了200多种文创产品,其中常满罐、福禄双全瓶等一经推出,便成了“网红”产品,进一步提高了阳江海丝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左章杰告诉记者,海丝馆的文创产品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购买,公众号每天都会分享文化活动和“海丝钩沉”“文博荟萃”“漠阳怀古”“他山之石”主题的研究成果、知识,是传播海丝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为加快推进文物保护研究工作,阳江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研究中心,进一步挖掘海丝文化。海丝馆通过举办国际性海丝学术论坛、研讨会、创建海丝文化游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和特色展览活动等,加快推进海丝文化产业带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南海I号”作为世界级海丝文化名片的功能作用,努力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
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外观。梁文栋 摄
新闻推荐
因省道S540线平冈至阳江港段改建工程项目用地的需要,需征用阳江高新区平冈镇北宿村委会旧九姜围进港公路西鱼虾养殖塘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