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桶”一日督导员张月菊和同事曾经一个早上要翻几百个垃圾袋,现在小区222户居民中210户能准确投放
[摘要]督导员张月菊和同事曾经一个早上要翻几百个垃圾袋,现在小区222户居民中210户能准确投放
垃圾分类进入提速期,早在今年8月底,广州市海珠区便下发了楼道撤桶“时间表”,力争在11月30日前完成全区撤桶。截至10月25日,全区有1196个小区完成楼道撤桶,撤桶率为83.4%。其中海珠区沙园社区57个小区目前已全部完成撤桶,实施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投放时间为7时至9时和18时至21时。撤桶后如何保障分类投放效果呢?今年8月底,沙园环监所组建了一批10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轮流到各个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物管人员、保洁人员进行站桶督导。如今,沙园广重小区的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已达九成多。
10月29日,南都记者走访了广重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张月菊,记录了她“守桶”的一天。
7:00 开工
“靓女,分好了么?”
“靓女,分好了么?有没有餐厨垃圾呀?”10月29日8时左右,在广州市海珠区沙园广重小区的西门口三街北垃圾投放点,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张月菊正对着一袋垃圾仔细“盘查”,“你这不对了,面巾纸、牙签都是其他垃圾,要另外翻出来,下次记住了。”张月菊一边说着,一边接过了这袋垃圾,就地分类,被“批评”的年轻女孩讪讪地点了点头后离去。
此时,广州已入秋,清晨起微风又带了寒意,张月菊已工作了1小时,早起出门时只穿了一件薄衬衫,趁着环卫工来接档“守桶”之际,回了趟家,在工作服上又添了件外套。
张月菊是广东阳江人,来广州已有几十年,一直居住在海珠区沙园社区,在今年8月25日成为了沙园社区首批垃圾分类督导员,为社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自沙园社区实行楼道撤桶并升级垃圾投放点,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后,每日7时—9时、18时—21时的“守桶”,便成了张月菊的日常工作之一。
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简单洗漱吃过早餐后,张月菊就披上了标有“垃圾分类志愿者”的红马甲来到了沙园广重小区的垃圾分类驿站。广重小区一共建有6个垃圾分类驿站,张月菊今天“守桶”的是最大的一个,三街北投放点设有6个桶,包括2个餐厨垃圾桶、2个其他垃圾桶,1个可回收桶和1个有害垃圾桶,旁边还有简易的洗手池。
8:00 分类
最头疼玉米棒、大骨头和宠物粪便
早在2014年,广重小区便开始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内住户对垃圾分类已有一定经验,但仍存不足。“很多广东人喜欢用玉米煲汤,吃完的玉米直接扔进了餐厨垃圾中,觉得猪都能吃肯定就是餐厨垃圾,其实是不准确的,玉米棒和大骨头属于其他垃圾,因为它很难降解,还有玉米须、椰子壳等。”张月菊说,居民最容易混淆的就是餐厨垃圾,很多人以为在厨房里的垃圾都应该算是餐厨垃圾,在分类时,有时还会混进用来包裹鱼肉或蔬菜的胶带和包装盒。
在“特殊”垃圾分类中,让张月菊头疼的还有宠物粪便。“小区里的年轻人养狗养猫,以为宠物粪便是湿垃圾,用纸一包就往餐厨垃圾桶里扔。”好在经过多次宣传后,这一情况已有改进。
在垃圾分类刚推进之时,张月菊和环卫工、督导员们有时候一个早上就要翻几百个垃圾袋,现在做久了,基本上扫一眼袋子就能看出哪些分类有问题。
9:00 盯人
还没翻完垃圾袋,小伙已骑车冲出小区
张月菊的“守桶”经验足了,几乎能根据居民在投放点的神情判断对方的分类意识如何。
“碰到眼神犹豫的,就要赶紧上前,他们对分类还不熟悉,阿公阿婆们都不用太担心,最怕的就是年轻人。”
正说着,只见一个骑单车的身穿蓝格子衬衫的年轻小伙子拎着一大袋垃圾刷地停在了投放点前,单车还没停稳,便想将垃圾直接抛入餐厨垃圾桶内,张月菊赶忙从小伙子的手中夺下了这袋垃圾,一打开,皱起了眉头。“靓仔,你这完全没分呀,小孩的尿布都和餐厨垃圾放一起。”张月菊戴着手套,一边翻垃圾袋,一边试图和小伙子讲解分类错误的原因。
“阿姨啊,我已经分咗啦,就这样啦,没时间了。”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显然没有耐心,张月菊还没翻完垃圾袋,他已经骑着单车又一次刷地冲出了小区铁门。
“你不信吧,其实小区里的阿婆阿叔对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是远高于年轻人的,他们很愿意来学,经常问我们怎么分,反而是年轻人没有耐心,要不嫌脏,直接整个丢给我们破袋,要不就是完全不分,直接去外面找别的垃圾桶。”张月菊拿起袋中的果茶杯,看着没被分离出来的柠檬片,无奈地摇了摇头。
19:00 “收卷”
“分类了还是会混收” 居民的诟病推动专收专运
站在垃圾投放点前,看着每一位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张月菊感觉自己在收考卷。晚上19时左右,一位60多岁的李奶奶将一袋中药渣准确地投放进了餐厨垃圾桶内,张月菊不禁笑意盈盈,仿佛收到的是一份满分答卷。“垃圾分类不难,是我们应该做的,在家里稍微分一下就能减少他们的工作量。”李奶奶说道,在经过几次上门宣传后,家里人几乎都响应了垃圾分类,自备了3个垃圾桶,在家里分好后再拿下来。
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如李奶奶一般通达,在做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前一个月里,张月菊这位“老师”就受到了许多质疑。“有些人不耐烦,觉得我已经帮你分好了,你们还要我自己去破袋,那你们做什么呢?现在也有个别年轻人,拿着袋子一洒就走了。”
沙园环监所所长方创民也说,今年8月广重小区再次启动垃圾分类,对拟改造的垃圾投放点进行了公示,不少居民便质疑道,“有鬼用咩,每次都是这样,分类了还是会混收,白费力气。”
早期的混收混运让居民诟病已久,为彻底解决这一困境,沙园社区对垃圾投放点进行了改造,保证每个点至少有4类垃圾桶,并严格执行专收专运。在19时40分左右,南都记者便看到了一辆小型收运车开进了三街北投放点。“这里的其他垃圾桶已经满了,我就叫了环卫工人电话通知收运车及时运走。”张月菊说,桶满就收运,餐厨垃圾绝不过夜,避免垃圾成堆,气味难闻。
21:00 统计
两个半小时,100户准确投放,1户拒绝分类
晚上的守桶也快进入尾声了,入秋后的丝丝凉风吹来,张月菊下意识地捂紧了衣服,她手上的桶点垃圾分类情况登记表也画满了正字。张月菊每天都会对居民的投放情况做统计,投放人数、在家准确分类、经提醒自觉分类、手把手指导分类、拒绝分类,来了一户便在投放人数和相应的投放情况下画一笔正字。南都记者看到,10月29日18时—20时30分左右,在广重小区三街北投放点已有101户居民前来投放,其中98户在家准确分类,1户经提醒自觉分类,1户手把手指导分类,还有1户拒绝分类。
“晚上来投放垃圾的一般在120户—140户之间,早上一般有80多户,大部分都能做到准确分类了。”张月菊说,守桶结束后,她回到家还将对一天的分类情况进行汇总统计,第二天清晨再将前一天的数据公布在垃圾投放点旁。“你看,昨天这个投放点共有222户居民前来投放垃圾,准确投放210户,已经很不错了。”她指着投放点旁边的小黑板说,沙园广重小区共有2800多位住户,6个垃圾投放点,她所在的三街北投放点覆盖居民约300户。
通过对居民垃圾投放人数和准确率的统计,垃圾分类督导员们能掌握整个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进展,碰到某个时期准确率的下降,张月菊就会组织其他督导员一起再度进行上门宣传,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发放垃圾分类手册。
采写:见习记者 程小妹
新闻推荐
10月29日,阳江市又现“阳江蓝”。从早上到傍晚,市区上空蓝得醉人,映衬着碧湖绿树和万千广厦,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风光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