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精准”服务阳江市脱贫攻坚

阳江日报 2019-08-20 12:26

本报记者/张志清 ■ 通讯员/钟东江

从2016年初至今年6月止,全市银行机构投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3430.32万元,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4238.57万元、个人精准扶贫(含经营、教育和消费)贷款余额19191.75万元。正因为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牵头单位作用,引领全市银行机构交出这一串亮丽的数据,今年4月,人行阳江中支获评“阳江市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另有3人获得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亮丽数据的背后,是该行以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为重点,在开展金融扶贫中做到宣传、对接、走访、考核、督查“五个精准”。

精准宣传政策

凝聚扶贫力量

政策一经群众掌握,便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人行阳江中支深知宣传金融扶贫政策的必要与重要。

2017年以来,该行连续三年牵头市扶贫办、市金融工作局和市银保监分局,就全市金融精准扶贫政策集中宣讲活动联合印发通知,并自行设计、印制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汇编手册,指定银行机构乡镇网点和乡镇扶贫办对接,在乡镇区域内针对扶贫专干、驻村干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扶贫金融政策、金融产品的集中宣讲、宣传。

目前全市已建立覆盖各镇(村)约300人的基层金融扶贫联动宣传队伍,在全市进行了两轮集中宣传,共培训乡村扶贫干部3520人次,发放2万册金融扶贫宣传单张,金融扶贫社会宣传效果明显。

精准对接项目,贷款贴身适用

人行阳江中支十分注重项目对接精准,目的只为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该行与市扶贫办根据“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产业项目推进工作要求,联合下发金融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库管理办法,规定由县级扶贫部门提供扶贫产业项目,由各银行机构根据业务要求,甄选合适的项目,给予优先信贷支持。该行还采取与银行机构金融党建共建扶贫方式,推动银行机构与扶贫产业运营主体结成帮扶对象,从而给予具体扶贫信贷支持。

从2016年12月至今年6月末,全市金融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库共191个项目,银行机构积极开发信贷产品主动对接扶贫产业项目,累计投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38691万元,带动省级扶贫人口就业156人。

精准走访贫困户,做到一户不漏

尽管全市贫困户居住分散,但人行阳江中支联合市扶贫办组织辖区扶贫小额信贷经办银行机构,逐户走访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了一户不漏、一人不落。

为提高走访工作效率,该行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扶贫部门和银行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建立扶贫干部和银行机构信贷人员联系机制。三是建立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访存档按月报送机制,截至2019年6月末,累计走访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1.26万户,基本实现第一轮走访全覆盖,第二轮走访正在开展。四是对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信用评分评级机制,对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4102户进行信用评分,评分覆盖率达到100%。

精准考核小额信贷,贷款点滴到位

考核就是指挥棒。近两年,人行阳江中支牵头市金融工作局、阳江银监分局,连续就银行业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考核联合下发通知,既设立基础考核指标,要求年度扶贫小额信贷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又设立完成率考核指标,根据银行机构获得政府担保贴息资金的比例分配小额扶贫信贷户数目标,实施按月动态考核,按季会议通报,并将发放情况与支农再贷款发放、展期进行挂钩。

至今年6月末,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428户、金额4493.00万元;2019年1-6月新发放小额扶贫信用贷款596户、金额2024.39万元,同比增长514.43%和625.25%,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量在全省14个地市中排名第7位。

精准督导机构,金融扶贫常抓不懈

以强力督导促进落实,是人行阳江中支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突出亮点和保障手段。为此,该行成立了由中支行长任组长的金融扶贫领域作风治理领导小组,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和纪委监督工作齐抓共管。

一是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构建了纵向到银行机构各营业点,横向到内设科室及定点驻村人员的网格化扶贫治理工作格局。二是将定点驻村扶贫干部纳入专项属职管理。三是认识提高,管理规范。层层成立作风治理领导小组,各级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明确扶贫工作的目标、信贷流程、绩效考核制度和尽职免责细则。四是强化督查,2018年通过督查推动解决了财政担保金不到位、小额扶贫信贷发放不平衡、银行机构社会监督电话不规范等问题。

就在今年6月,该行还对辖区银行机构开展了“主体责任落实、扶贫贷款质量和用途真实性、扶贫小额信贷管理、产业扶贫贷款推进和扶贫产品创新”等5个方面的专项现场督查工作,进一步保障了金融扶贫工作严肃性和可持续性。

新闻推荐

打捞出水12年,出土逾18万件文物南宋沉船“南海Ⅰ号”揭开了哪些历史谜团?

“南海Ⅰ号”出土的一套天秤砝码。“南海Ⅰ号”出土的金饰品。“南海Ⅰ号”出土的植物种子。经考古专家研究,“南海Ⅰ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