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出水12年,出土逾18万件文物南宋沉船“南海Ⅰ号”揭开了哪些历史谜团?
南都讯 记者黄茜 这是一只典型的“福船”:它高大如城,底尖如刃,船身宽扁。晴空丽日,海风咸涩,它满载一船华美的货物,从中国的南方港口泉州港出发,驶往东南亚或西亚沿海诸国进行远洋商贸。船员们欢欣鼓舞,憧憬着具有异域风情的海湾和市镇,随船的商贾则盘算着满船佳器能带来几多丰厚的利好。
这条船没有按照南宋海关的规定直接驶往外海,而是绕道走了近海的航线。出发不久,因为触礁、因为海上变幻莫测的天气、或者因为某种今天不可知的原因,船身倾覆。这条船在黢黑幽静的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它所携带的外销货品、生活用具、各色储备乃至鸡羊禽畜,所有一切皆成为时间胶囊中封存的宝藏。
直到1987年8月,它被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广东阳江市以南20海里左右的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意外发现。经历几个世纪的沧桑,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南海Ⅰ号”。
如今,对“南海Ⅰ号”的打捞和考古发掘工作已持续逾30年。从2001年对古沉船进行首次水下调查,2003年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2007年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并移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水晶宫,再到2014年迄今对沉船进行的考古发掘保护,笼罩在“南海Ⅰ号”身上的历史迷雾正逐步散去。
且听“南海Ⅰ号”考古队领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娓娓道来……
详见A10-11文化中国
新闻推荐
阳江渔企与盒马鲜生联手为消费者送利好 生猛海鲜5小时从码头直达广深餐桌
阳江渔企与盒马鲜生举行签约仪式羊城晚报讯记者许悦、李志文,通讯员海宣摄影报道:15日至16日,第十七届南海(阳江)开渔节在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