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摩的司机在焦虑中寻出路

阳江日报 2019-07-05 08:59

[摘要]随着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出现,“打摩的时代”渐行渐远

几名摩的司机在市区木赉市场大门口候客。

摩的司机阿明转行当跑腿送外卖。

刘威载着林耀棠下班回家。

(扫码了解更多)

夏日炎热的下午,市区仙踪路,阳光明晃晃地照射着水泥路面,街上见不到几个行人。阿明骑着一辆“125”摩托车,在一个大型商场前停下,准备到里面歇息片刻。摩托车后面载着一个布制的货箱,这是他转行当“跑腿”的第三天,此前做了7年的摩的司机。

便捷快速的摩的司机,曾经是阳江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因为入行门槛低且收入可观,曾成为不少阳江人的专职或兼职选择。近两年,随着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等的出现,阳江街头的摩的明显减少。36岁的阿明,在这个群体里算是年轻人,他更强烈地体会到这种焦虑。

摩的司机阿明:开摩的难维持生计 转行干“跑腿”

“靠搭客赚钱已经没办法维持生活了,前两天转行跑腿送货。”同记者在茶饮店的凳子坐下,阿明已经是汗流浃背。他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跑腿平台他的分成,有90多元。当天已经跑了15单,他对此表示满意。

阿明从技工学校毕业后,曾在外地工作了几年。2010年他回到阳江,在超市当防损员,每个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结婚后这点收入更显得捉襟见肘。2013年,阿明辞掉了工作,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邻居见状,建议他去开摩的。

在邻居的建议下,阿明很快就购置了一辆新摩托,开始了全职载客。那时候的仙踪路已经是阳江繁华的地段,从第一天起,阿明就选择了在这里候客。

入了行他才知晓,看似是简单的载客,也讲究技巧,并且有自己的“圈子”。怎样招揽客人,怎样报价,每个摩的司机都有“路数”。当时还是摩的行业繁盛的时候,最好的招客位置,如大商场、酒吧、客运站的出入口,会成为摩的司机争占的“地盘”。在一位热心的河南大哥指导下,阿明很快掌握了“门路”。

“那时候只要干足一天,起码会有10多个客人。”阿明说,入行之后,每个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这在当时的摩的司机中应该只是平均收入,肯定还有更高的。相对打工,开摩的也更为自由,用他的话说,边工作边游历了阳江的名胜古迹,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更深。

最近两年,阿明还在贴吧、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开设了自媒体账号,取名“阳江摩托佬”,记录“搭客”过程中的见闻,有时是关于有故事的乘客,偶尔纯粹抒发个人感想,大多时候是途中拍摄的几张照片。

“从2015年开始,阳江开始普及网约车,年轻人在手机按两下就有小汽车来接送。”阿明说,网约车前期的低价补贴和之后的普及,让摩的司机明显感到了压力,私家车大量增加也是重要原因。近两年又出现了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生意就更难做了。

现在,他外出一整天,基本也只有五六个客人。有时甚至在市区转悠一个晚上,也招揽不到一个客人。除去油费,一个月收入很难达到2000元,他只能选择转去做跑腿,“比较辛苦,没以前跑摩的那么好赚,但起码稳定一些。”

摩的司机林叔:顾客越来越少 准备回家照顾孙子

早上8点,起床后,林叔拿起一串钥匙,戴上笨重的头盔,跨上摩托车,直接往市区驶去。11年来,林叔几乎每天都重复着这样一套动作,开摩的载客成为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他也靠这个养活了一家子人。

“我现在50多岁,想转行也是有心无力了。”林叔说,自己也想过换份稳定点的工作,但由于年纪大,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什么特长,没有找到比开摩的更合适的。记者了解到,50至60岁的摩的司机,占了这个群体的大多数。

林叔也曾是一名工厂的车间工人,在2008年他萌发了赚外快的想法,购置了一辆“125”摩托车,下班后开到市区鸳鸯湖附近载客。从刚开始一晚上接两三个客人,林叔的外快越赚越多。“3元起步,搭一位客人能赚5到8元,如果白天晚上连着做,一个月估摸能赚3000多元,不比在工厂打工差。”经过一番考虑,林叔辞掉工厂的工作,当起全职摩的司机。每次骑着摩托在路上兜转时,看见路过的市民,他都会来一句“靓妹、靓仔,搭车无?”

当时这个行业还处于兴盛期,摩的是许多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公交车经常没法准点到站,的士太贵少人搭,要外出的人,一般选择搭摩托车。”林叔说,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一月能赚4000多元,加上妻子打散工赚的2000元,省着点用,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没问题。

而现在,除了一些指定要他搭载的老顾客,其余的就是在路上偶尔会遇到要出行的中老年人,或者碰巧有手机没电的年轻人。“说老实话,做了11年的摩的司机,我还挺喜欢这份工作,时间自由,还能和同行拉拉家常,如果真的转行了,可能会不适应。”

将近中午,林叔准备回家吃午饭。“过不了多久我就要当爷爷了,到时我在家带孙子,没空出来搭客了。”说完这番话,林叔启动摩托车离开时,记者还能看到他脸上挂着笑容。

摩的司机威叔:10年接送老顾客 两人结成好朋友

下午5时许,在市档案馆,89岁高龄的文史工作者林耀棠结束一天的工作。门外准时响起了摩托车发动机声音,随着声音逐渐减弱,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说:“棠伯,准备回家了吗?”

刘威是一位摩的司机,10年来,他几乎每日都这样接送林耀棠上下班。虽说早已轻车熟路,刘威仍然是小心翼翼搀扶老人家骑上后座,帮他扣上摩托帽,确认坐稳后才慢慢开走。

林耀棠老人退休后被返聘到市档案局从事文史编撰工作。他住在市区翰林南路附近,距离工作的地方有4公里。由于子女没空接送,一开始,他搭公交车和步行上班,但公交车到站不准时,下站点离单位太远,而步行费时又费力,上班竟成了难题。

刘威住在林耀棠家附近,有一天早上,林耀棠赶着出门去上班时,正好碰见准备骑摩托外出的刘威,便招手让刘威载他一程。“从那次开始,我就聘请刘威做我的‘专职’司机。” 林耀堂就这么风雨不改地搭了10年摩的,他俩也变成无话不谈的老朋友。

林耀棠与刘威从最初的雇佣关系,变成无话不谈的老朋友。林耀棠告诉记者,刘威时常会到他家做客,有时还会带上他的小孙女,每次看到小姑娘,亲切得就像自己的亲孙女一般。“刘威他家孙女的名字,还是我起的呢。”

“刘威为人厚道,路程这么远,他来回一趟只收我8元,而且我一把年纪,不懂用手机约车,坐摩的肯定是最便利的。”林耀棠表示,摩的除了方便,还能深入大街小巷,灵活通行,“点对点”把乘客送到目的地,而这恰是小汽车和公交车难以做到的。

在采访中,记者还遇到不少像林耀棠这样的老市民,他们仍是摩的忠实的顾客。站在路边一招手,不远处的摩的便开到眼前,起步价5元左右,路程远一点的,车费还能讨价还价。对于不愿自驾交通工具,也不会约网约车的他们,摩的是最适合的交通工具。

行业

辉煌时一人养活全家

最高峰摩的司机过万

工作自由、收入较高,就在几年前“摩的”司机曾经是幸运的一群人。

黄保光是阳江市交警支队市区大队的老干警,1989年进入交警支队工作至今。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摩托车在阳江还是个新事物,基本上有点小钱的家庭才有摩托车。到了90年代中期,对很多人来说,摩托车不再那么昂贵,阳江的摩托车拥有量逐年明显增加,摩的行业随之兴起。

黄保光说,在2000年到2014年,阳江城区每天营运的摩的过万辆。除了在汽车站、大商场、酒店门口等地方大量聚集外,在小区路口、桥头,甚至是企业单位门口,都随处可见。摩托车司机为了争抢客源大打出手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有一段时间,交通部门规范了摩托车营运,给司机穿戴有编号的马甲、发放许可证书,设置了专门的部门管理摩托车营运市场。

“当时一个人开摩的的收入,基本就能养活一家四口。”金叔原是国企的职工,下岗后打了几年零工,从2003年至今一直做全职摩的司机。他告诉记者,那十余年是阳江“摩托佬”的黄金时期,很多没一技之长的市民都出门搭客。一天赚100多元基本不成问题,起早贪黑月入四五千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勤快的摩的司机一个月能赚上万元的。

可观的收入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者进入这个行当。金叔说,当时在阳江开摩托载客的,有不少来自湖南、湖北,近几年,这些人大多回家乡了,留在阳江的那部分人,有不少转行从事搬运,“他们更能吃苦,哪里能赚更多钱就去哪里。”

认可摩的给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少市民对摩的的安全性表达了看法。“有时候过马路,明明是红灯,有的载着人的摩的也是嗖一声过去了,太危险了。”市民黄伯说,此前曾被闯红灯的摩的蹭了小腿。多位市民表示偶尔会见到摩的司机为了赶时间违规行驶,便民的摩的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

群像

年龄大学历低缺技能

想要转行却不太容易

学历不高、没有技能、没有资本,是摩的司机群体的共同特征。记者走访调查了解到,从事摩的行业的大多是60后、70后,从业背景也比较类似,在90年代初入行的以下岗工人为多,后期入行的多为从工厂辞工出来全职载客,或者农闲时候兼职的。

“我现在搭客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换工作的话,也只能当保安或保洁,还没有开摩的自由。”在阳东区湖滨路,一正在候客的摩的司机告诉记者,他家住在附近村里,已经开摩的15年了,去年也了解过其他工作,工资不高,还顾不上家里的田地。

“年龄大、没有技能、习惯了开摩的。”不少摩的司机道出了不想转业的真正想法。司机苏叔每天都在金鸡市场周围候客,他对记者说,从去年开始,月收入仅能维持在千元左右,但年龄大了,没有动力换其他工作,虽然日晒雨淋辛苦了点,但也已经适应这种工作方式。

收入下滑后,摩的行业也甚少有年轻从业者进入。阿明告诉记者,两年前还能见到一些80后的同行,他认识的都转行去当“跑腿”,也有进工厂打工的。

策划/黄仁兴 ■ 统筹/梁小可 费先霞 ■ 撰文/林显军 任明皓 ■ 摄影/刘再扬 任明皓

新闻推荐

近视低龄化严重,谁来保护孩子的眼睛?

据6月28日《阳江日报》报道,有市民反映女儿在幼儿园接受视力检查存在异常,后到医院复查却显示视力正常。相关方面解释是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