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
[摘要]部分市民对博物馆认识不足,有关人士建议应重新认识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 见习记者/李景仪 潘静思
4月12日,经过一年多升级改造的漠阳楼作为市博物馆的分馆重新开放,一个多月时间吸引了8000余名市民参观。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享受历史人文的盛宴,仍有部分市民对博物馆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博物馆只是“单调的文物拼盘”。有关人士建议,应重新认识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独特价值,并拓展其社区服务功能,让博物馆在滋养人文精神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护古迹,留住文化之根
在市博物馆漠阳楼分馆里,陈列着珍贵的馆藏文物和历史资料。穿梭在历史长廊里,看着本地文化古迹资料,记者发现原来很多古迹就在我们身边,包括“北门巩桥”、北门古塔、摩崖石刻、瑞禾石等。
离开漠阳楼,记者来到江城区南恩街道,一睹“北门巩桥”的真面目。记者看到,该桥由三个拱门组成,桥面以巨型石条铺筑,横跨于马南河上,附近街坊出行仍往来于此。据了解,这座拱桥已有上百年历史,是研究清代阳江陆运交通、历史文化和津梁建造技术的重要实物史证。
“通过参观博物馆,加深了市民对身边文物古迹的认识。”市博物馆馆长张万星表示,历史古迹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区域文化资源。与馆藏文物相比,古迹只是展现形式上的不同,均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研究和保护。市博物馆旨在通过博物馆的文物古迹介绍,让大家深入了解历史,引导市民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自发爱护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
感佩仁贤,弘扬优秀品质
漠阳大地,名贤荟萃。在漠阳楼二楼的展馆里,运用通柜展示、投影、仿真蜡像等方式介绍了冯盎、李惟扬、关山月等阳江本地仁贤及周敦颐、徐渭、汤显祖等漠阳寓贤。“展馆设计时综合运用了现代展陈复合技术,就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感受这些名人的特质,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张万星说。
在展厅里,记者遇到一位前来预约的中学老师,她打算周末带着学生前来参观。她说:“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榜样教育十分重要。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的名人,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还能激励他们奋发拼搏,传承先贤身上的优秀品质。”
记者了解到,由于乡土教材缺乏等种种原因,许多本土名贤未必为众人所熟知,而博物馆正好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失。“博物馆本来就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认识历史人文的第二课堂。通过看展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家乡先贤的故事,弘扬优秀品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是形成地区独特精神文化的重要方式。”张万星说。
融入社区,提供民生之利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文化惠民工程,主动融入社区,拓展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已成为新趋势。
不过,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阳江市博物馆在社区化这方面仍然做得不够。供给不足、需求不旺,供需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宣传不到位,影响力有限,也使得部分博物馆面临着“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
对此,阳江市将持续完善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拓展服务方式和表现手法,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吸纳更多有影响、高质量的文化主题展品,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我们在完成原有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使命上力求有新突破,反映社区乃至一座城市的声音和观点,适应新环境,谋求新发展。”张万星说。
图:位于鸳鸯湖公园的市博物馆漠阳楼分馆。宋福亮 摄
新闻推荐
全民禁毒文化宣传走进白沙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