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让老百姓看病更便捷”

阳江日报 2018-12-11 09:07

[摘要]陈胜昌从医20余年,见证阳江基层医疗事业发展变化——

阳西县儒洞镇中心卫生院,陈胜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陈胜昌出生于阳西县儒洞镇。受家庭的熏陶,陈胜昌自小就立志从医。从江西中医药学校(现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医生。

2018年,已届不惑之年的陈胜昌依旧坚守在医疗一线,而今他已是阳西县儒洞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从医20多年,陈胜昌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家庭、社会以及他所从事的医疗事业带来的变化。“没有改革开放,群众在家门口看病不会有如今这么方便。”陈胜昌感慨。

选择从医立志回报家乡

陈胜昌从小跟着爷爷长大。对于老人家,陈胜昌印象最深刻的是家中的旧书架,书架上堆满了关于骨科的书籍和民间医书,爷爷手不释卷,一读上瘾就坐上大半天时间。

爷爷潜心钻研骨科,小有所成。由于手法细致、技术好,“半路出家”当赤脚医生的爷爷在村里声名鹊起,不少邻村的人也慕名前来寻医问诊。在爷爷的熏陶下,陈胜昌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不一样的情感,爷爷出诊时,他偶尔也会在一旁打打下手。参加完中考,16岁的陈胜昌选择报读江西中医药学校。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小伙,换乘3趟汽车,坐了22个小时的车,行程千里追寻医疗梦。

陈胜昌说,选择学医,除了爷爷的熏陶,更深的原因是自己想改善家乡的医疗环境。陈胜昌回忆,当年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大多数人生小病就随便吃几粒药丸,有些人就干脆自己按土方子抓药,遇到紧急情况,只能靠村民们轮流背着病人送去镇医院就医。他感慨,由于当时条件艰苦,人们的健康意识淡薄,哪怕很小的疾病,如果疏于治疗也能致命,这些背景坚定了他当时从医的决心。

见证农村医疗环境的巨变

1998年,刚毕业的陈胜昌被分配回阳西县新墟镇卫生院工作,虽然在校时成绩优异,但他对自己的临床技术仍不太自信。为了提高医术,他申请去湛江人民医院进修,白天在内科儿科工作学习,晚上偷偷跟着骨科的老师学医术和理疗,每天仅睡五六个小时。一年的苦学让他的医术有了较大提升,也让他笃定了专攻骨科的决心。进修结束后,他倾其所学,勤奋工作,很快成为了新墟镇卫生院的明星医师。

2008年,凭借着出色的表现,陈胜昌被调往儒洞镇中心卫生院担任副院长,如愿回到了家乡工作。眼前的儒洞镇中心卫生院相比以前大不相同——医院搬进了两层高的综合楼,医疗设备升级换代。回顾卫生院的历史,他有些感慨:1958年,卫生院还在祠堂里办公,仅有一名医生坐诊;1972年,卫生院搬进了1400平方米的门诊楼;1978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卫生院的设施和人员增多了,有了住院病房和疫苗接种站,来就诊的病人显著增多。

儒洞镇中心卫生院是改革开放40年来基层医疗条件变化的一个缩影。5000多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替代了已成危楼的旧门诊楼,医护人员达上百名,年门诊量由5万人次增加到20多万人次。去年1月,儒洞镇中心卫生院被纳入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之一,建成后将升级为阳西县第二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级别,年门诊量可达60万人次。“医疗环境的不断优化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陈胜昌欣慰地说,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医疗条件日趋向好,全民健康的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在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康复理疗科,一名患者介绍,理疗科由陈院长一手创办,由于服务佳效果好,已成为了该卫生院的明星科室,不少邻近镇的患者慕名前来看病。为了进一步加强团队水平,卫生院每年都送医生外出进修,医生团队越发壮大,服务理念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范围辐射到了沙扒镇、上洋镇、茂名市电白区等地。

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站在卫生院门诊大厅门口,陈胜昌看着进出的病人和忙碌的医生感慨万千:过去卫生院破破烂烂,没有几件像样的医疗设备,病人不愿来看病,愿意留下来的医生也寥寥无几。自2007年国家实施新农合报销政策以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逐渐改善,基层群众可以到新农合定点医院“刷卡看病”。2009年,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启动以后,药品实施零差价,为老百姓减少了不少医疗费用,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医改所带来的实惠。同时,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医患关系日渐融洽,医院的效益也越来越好。“我们卫生院近7年未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和医闹。”陈胜昌分析,这得益于医疗大环境的改善和医生服务态度的转变,与医改的关系也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群众对医疗的观念经历了几次大的改变。”陈胜昌说,改革开放前,群众更多地依赖赤脚医生与民间土方,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低下。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大了医疗投入,但由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渐渐失去了吸引力,由此群众更信赖大医院,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近年来,基层医院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同时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群众逐步恢复了对基层医院的信任。

2017年,阳江市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乡镇医院承担了这块重任。每家每户配备家庭医师,签署服务协议,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随着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在家门口看病正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新选择。

“作为一名医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患者在自己手中恢复健康。”身为院长,如今陈胜昌仍坚持每周出诊6天,每个月至少做15台手术,高峰时期一天要接诊70多个病人。从当初面对疾病束手无策,到如今挑战攻克疑难杂症,陈胜昌从未放下对专业方面的学习,他感叹:“改革开放为医疗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科研学术环境,不断提升诊疗技术,做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人物点评

心系家乡 守护健康

陈胜昌自小就立志从医,改变家乡医疗环境,这一抱负支撑着他的梦想。20年过去,他仍然坚守在家乡医疗的第一线,做村民的健康“守门人”,这一切都是源于他有着浓浓的“乡愁”。

改革开放40年,正值不惑之年的陈胜昌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作为基层卫生院一名平凡的医者,他最欣慰的便是乡亲们的医疗卫生有了保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逐步解决。他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医疗事业的巨大变革,医学技术越来越高,医疗环境越来越好,而作为医生,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心始终未变。

陈胜昌的个人经历是阳江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在医疗改革的浪潮中,无数个像他一样坚守岗位的基层医疗工作者,在不断优化的医疗大环境中顺势而为,用专业的技术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策划/黄仁兴 杨国华 ■ 统筹/费先霞 ■ 撰文/陈思捷 ■ 摄影/宋福亮

新闻推荐

一木材仓库起火引燃天那水

本报讯(记者/王雄基通讯员/韦智锋)4日上午9时20分左右,阳西县织镇325国道大垌山往沙扒方向路口,大环村附近一木材厂发生火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