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的学生均得益于课外阅读”
[摘要]学习太忙没时间看课外书?记者对话阳西一中资深老师涂坤林——
从2017年开始一系列语文改革和高考改革政策放出,到2018年人人喊难的高考语文题目,“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逐渐从口号变成了现实。面对高考改革这一大方向,许多家长都变得更加注重孩子的语文科目成绩。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包括课外阅读。
面对越来越重要的语文,课外阅读能为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和未来人生发展产生哪些影响?阳江市广大的家长、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课外阅读?孩子处于不同的学龄段,老师和家长应如何科学引导其选择课外书目?为了解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专访了拥有多年语文教学备考经验的广东省梁军磊名师工作室成员、阳西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涂坤林。透过五问五答,将读课外书这件事进行一一剖析。
■ 本报记者/许 倩
记者:语文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什么?如何在具体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
记者:阅读如何影响和促进孩子学习语文?
记者: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之外的一种补充,对孩子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记者:对于课外阅读,您对家长、学生有哪些建议?比如,家长应从什么时间段开始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有哪些可以刺激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学生如何培养自身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等等。
记者: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学生分别应该侧重读哪些课外书?分析下原因,并具体推荐一些课外书目。
涂坤林:语文对孩子学习十分重要,语文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因为语文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型工具,而且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着孩子品德、情操和审美。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主要性质,语文工具性主要表现四个方面: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语文是从事学习的基础;语文是今后从事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即砥砺品德,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得出这样一个规律:语文基础好的学生,更容易学好数理化等科目。相反,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学好其它科目,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尤其明显。同时,老师们还发现:语文基础好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强,同学关系和谐,品德修养也高。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语文学习是其它各科学习的基础。例如很多学生数学看不懂题目、英语不理解段意,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没学好。又例如,某重点高中英语尖子班的考试,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阅读一篇英文短文,总结出文章大意。很多学生能读懂英语文章,却无法准确地总结文章大意,而总结段意恰恰是语文课所要修炼的基本功。同理,很多学生看不懂数学题目,也是一样的问题。
其次,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从小学开始,语文就特别重要。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不同,语文学习很难在短时间内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上初中后,所学科目突然增加,学生往往会应接不暇,留给语文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从小学开始,语文就特别重要。小学语文注重课本和基础知识,中学更注重阅读、作文以及语文的综合素质。如果小学没有打好基础,课外阅读又比较狭窄,那么很多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顺畅对接,导致语文成为了拖后腿的项目,严重制约着孩子未来的发展。
第三,语文学习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别对应理解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感悟能力、文字书面表达能力。这四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当孩子真正能够掌握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时候,中考、高考这些考试就能顺利通过。长大以后,在工作、恋爱、婚姻以及教育后代中,语文能力强的人更有优势,更容易成功,更容易获得幸福。
涂坤林:阅读影响着孩子的语文成绩,阅读质量与孩子语文学习成绩成正比。一个孩子阅读数量大,质量高,语文成绩就会相应提高。相反,孩子阅读狭窄,语文成绩就会低于平均水平。从教师教学实践来看,阅读质量高的孩子成绩远远高于阅读质量差的孩子,前者比后者成绩要高出20—30分。一个孩子在阅读中,培养了语感,让他在考试中做题速度加快,写作方面素材也更加丰富。
阅读对孩子语文成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对语文成绩的提升是稳定而且持续的。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阅读对于孩子的语文成绩来说,就好比是养分。养分充足,孩子的成绩自然就提高。阅读对语文成绩的影响到了高三更明显。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年龄的增长,思想逐渐成熟,这种影响程度将会逐渐增长。
涂坤林:课外阅读虽然是课堂阅读之外的一种补充,但是对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我国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说:“许多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
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均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来说十分重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语文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孩子的语文成绩乃至文科成绩。长期的广泛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丰富的课外文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
涂坤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所以家长最好从小学就开始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刺激孩子爱上阅读,如何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呢?
首先,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家长要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二是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三是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
第二,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自己首先起个表率作用,也要读书。若自己从不读书,强求孩子爱读书是难以说服、打动孩子的。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他的时候才进行教育。”其实,家长带头读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更深刻、更牢固。一个家庭的良好读书氛围对孩子十分重要,远大于我们的说教。
第三,家长要为给孩子提供合适的书。所谓“合适的书”有三层含义:一是内容健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价值,大人看的那些消遣读物不适合出现在孩子的眼前;二是深度要适合孩子的阅读水平,强迫孩子看他不懂的书,只能引起他对书的反感;三是一定要有趣味性、可读性。这一点在孩子初接触书时尤其重要。许多孩子不喜欢读书,认为读书很累、很枯燥,就是一开始接触的书不合适造成的恶果。因此,家长千万要注意这一点。孩子开始识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看一些漫画书和笑话书。带插图的童话书和故事书也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还应该尽量选一些有趣的书籍,如探险、旅游、科幻方面的书籍。只要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后面的工作就好做了,他自己会找书看,小说和散文他都会看。
第四,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家长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孩子养成每晚读书的习惯,家长每晚都要给孩子15—30分钟时间静静地读课外书。二是要孩子养成开口诵读的习惯(更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每天用15—30分钟时间读读精彩的文章或片断,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三是要培养孩子读书动笔的习惯。帮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可在读物上圈点、勾划、批注,读书后可摘抄好词佳句,把从读物中吸收的营养,通过落实在纸面上而加以强化。
涂坤林:小学生应该从他们感兴趣的彩绘版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入手,然后逐渐过渡到简洁版的名人传记、优秀诗词、科普读物等。因为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奇的事物总想看一看、试一试的特点,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初中、高中学生应该阅读的人文、文学、科学等三方面的书籍。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增强,这是阅读课外书以增长见识的黄金时期。多阅读一些人文类书籍,有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多阅读一些文学类书籍,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要多阅读一些科普类书籍,因为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可能把日新月异的新概念、新知识随时补充到课本中去,这就需要中学生结合学科学习,尽可能阅读一些科技类、社会学类、思维科学类等方面的书籍或文章。
具体的课外阅读书目,可参考教育部列出的小学、初中、高中三大阶段推荐读物。
上图: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对学好语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海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任绍华通讯员/张文秀谢慧娴村民卢扬芳80多岁高龄的母亲不仅自己捐款2万元,还发动儿孙积极捐款;平时省吃俭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