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史学泰斗 道德文章楷模
[摘要]纪念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专家学者齐聚阳江共忆先贤
纪念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了在中山大学的议程后,11日在戴裔煊家乡阳江举行闭幕式和座谈会。“戴先生上课声如洪钟,一堂课下来往往大汗淋漓”“戴先生还是个优秀的书法家”……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戴裔煊生前不少事迹和细节被还原出来,一位成就卓越的学者、受人尊敬的师长、拳拳爱国的赤子形象,愈发清晰地展现在今人眼前。
广东省政协原副秘书长林雅杰:
“戴先生不仅是学者,还是知名书法家”
认识戴裔煊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而作为熟识戴先生的学生,林雅杰揭示了戴裔煊鲜有人知的头衔:书法家。1962年,林雅杰考进中山大学历史系,第一节课上的就是《世界上古史》,而授课的老师便是戴裔煊。在课前,另一位老师对戴裔煊特别介绍:戴老师除了在学问上很有成就,还是一知名书法家。
在日后的相处中,林雅杰得知,戴老师在早期的广东省志上曾刊登书法作品,相关作品还被《广东历代书法图录》收录,见过他笔墨的人都赞不绝口。但为什么戴老师的书法功力深厚,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林雅杰解释,这和戴先生的为人分不开,他是一名做学问一丝不苟,做人却低调谦虚的人。
林雅杰介绍,在课堂上,戴老师不看教材,不念讲稿,只在黑板上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便能洋洋洒洒高谈阔论,所有的史料都印刻在他脑海中,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讲到有感触的地方,他会闭上眼一字一句娓娓道来,表情专注而严肃。虽没有板书,一学期下来林雅杰却记载了厚厚一本笔记,如今已被广东省档案馆收藏。
回顾往事,林雅杰自称是戴老师“不太及格的学生。”1975年,《南方日报》的记者采访戴先生,在他身体不太好的情况下,仍耐心细致地讲解他对澳门史的研究。得知情况后,上级领导要求院系为戴先生寻觅一名助手,而林雅杰便是第一人选。在调动过程中,戴先生多次邀请林雅杰到家中做客,并借其一些藏书,为他讲解治学之道,令林雅杰深受教育。然而当时由于多种原因,林雅杰最终未能成为戴先生的助手,这也让林雅杰抱憾至今,认为辜负了“戴公”的希望。“戴老师的学问和经世致用,对后辈的影响深远,是位真正值得崇敬的学者。” 林雅杰感慨地说。
广东省史学会副会长李鸿生:
“戴老师与时俱进的治学态度值得终身学习”
20世纪60 年代,李鸿生入读中山大学历史系,第一堂课便是由戴老师授课,时至今日,李鸿生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初次上课时的情形:戴老师声音很洪亮,喜欢眨眼睛,讲到动情之处便闭眼背诵史料,几乎每次上完课都是汗流浃背,而台下的同学们则是专心致志,不舍得漏听一句话。直到后来,每逢戴老师的课,大家便都提前占座、抢占前排,互借笔记也是常事。
不熟悉戴先生的人曾评价,他是个不太好接近的人,而在学生李鸿生看来,戴老师有些慢热,却待弟子如子弟。每次课休时间,学生向他请教时他都热情且耐心,逐字逐句为其分析,不遗余力地为他们答疑解惑,并推荐相关史料和书籍让他们课后阅读。
“戴老师上课坚持使用一手材料,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李鸿生说,几十年的授课生涯,戴先生从来不会完全沿用往年的教案,而是不断地更新修改,增加新的内容,他常说,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其中,把最全面最新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们。
多年以来,戴先生除了上课以外,坚持做学术研究,务实求真,置名利于度外,把每一个问题研究深、研究透。他对澳门早期历史的研究及其成果,开辟了澳门历史研究的新篇章,填补了澳门历史研究的空白,有力地配合了外交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可以说,他的学术生涯是一位爱国学者的生涯。
阳江职院副院长高进:
让阳江的孩子们更多了解家乡历史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进表示,戴裔煊先生是阳江走出的大家,每一个阳江人都应深感自豪,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戴先生务实创新的治学之道以及谦和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都值得后辈研究与学习。
从高校的角度出发,高进说希望可以配合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的平台,多做一些当地的历史研究工作,在弘扬阳江优秀历史、文化、人物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接下来希望能通过努力,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出一套适合阳江本地初中生和小学生阅读的校本教材,让中小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家乡,在了解中加深对家乡的情感,乐于将家乡发展与建设得更好。”
高进表示,戴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治学之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所有教育工作者也上了重要的一课。她希望从戴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在更广泛的范围中,进一步挖掘阳江历史,宣传文化,并通过教育工作者、历史研究人员等多方面地弘扬出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高举旗帜,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山东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教授谭世宝:
将戴先生的澳门史研究赓续光大
“很羡慕那些曾有幸倾听戴裔煊先生上课的学长,因为我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时,他已经不给学生上课了。”谭世宝说,虽然不能听戴先生的课,但他经常有机会去到戴先生家里,戴裔煊对待这些学生都非常亲切、热情帮助指导。谭世宝表示,戴裔煊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爱国的精神始终坚定、治学严谨。“戴先生以前,中国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澳门的历史,他运用深厚的历史功力和渊博学识,澄清了历史谬误和葡人的谎言,为澳门回归祖国提供了扎实的历史依据。”
谭世宝引用陈寅恪称颂王国维的道德文章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认为将此语移用于纪念戴先生,非常恰当。作为戴先生培育过的无数学生之一,谭世宝深为有如此学术道德高尚、学问博大精深,而坚持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进行研究,成就卓著的先生而感到无比荣幸。谭世宝希望中山大学在举办这个研讨会之后,还要切实培养能够将戴先生的澳门史研究赓续光大的人材,使中山大学历史系重新成为澳门史研究之学术重镇。“对于目前流行且已经谤议戴先生的翻案思潮,戴门的嫡传徒子徒孙,还须继承发扬当年戴先生勇批诸多殖民主义假史伪说的精神,尽量多作一些正面的回应批评。”谭世宝说。
阳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黄仁兴:
一如既往做好阳江民俗文化发掘和宣传
黄仁兴对参加纪念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及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戴裔煊先生是阳江走出来的大学者,为了协助办好这次研讨会,阳江日报社近期做了不少历史发掘和采访报道。”黄仁兴表示,根据记者采访获得的信息并结合《戴裔煊自传》手稿显示,初步可以推断江城区太傅路织蓬巷为戴裔煊出生地。“因为他的手稿《戴裔煊自传》第一句就说:‘我于一九零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县城镇的商人家庭\’。”既是“出生于阳江县城镇的商人家庭”,就大致可以判定雅韶镇雅韶村塘客自然村是戴裔煊的祖居,而织蓬巷院子则是其出生地。
作为戴裔煊先生家乡媒体人,黄仁兴还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阳江的地理文化特点。“阳江的地理板块是一个‘反马蹄形\’,镶嵌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是一座‘四美之城\’。”他表示,蓝色之美即是海丝文化,这是阳江文化的底蕴和根脉所在,“阳江在宋代就是一个重要的转运港,从古至今保留了很多海洋文化。”古风之美即以“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为代表,至今鼓舞着漠阳儿女热爱家乡、报效祖国,他说,阳江湖光山色、生态环境良好,又有水绿之美。“阳江还有书画之乡、风筝之乡、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的美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第四美就是技艺之美。”
黄仁兴表示,戴裔煊先生的治学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今后阳江日报社将一如既往地做好阳江民俗文化发掘和宣传工作,持续推介阳江。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江滢河:
研讨会气氛之热烈在中大史上亦属少见
江滢河表示,纪念戴裔煊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自年初由中大与省社科联共同发起以来,得到了戴先生各位老同事、学生的热情支持,受到了阳江日报社及海内外学者的积极响应。4至8月,中大历史系共收到60余名学者的参会申请,截至9月初,共收到34篇学术论文。
“9日在中山大学岭南堂举行的纪念会规格之高、阵容之强大、现场气氛之热烈、感情之真挚在中大历史上也属罕见。”江滢河说,纪念会现场四代学人齐聚一堂,八位80多岁高龄的中山大学教授,一同回忆戴先生的道德文章,现场近百位师生无不动容。当日下午还举行了戴裔煊先生学术思想及治学风范、海外交通史研究、民族学、澳门史与中西关系研究等四场学术研讨会。“不少学者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了他们当年受到戴先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品读戴先生经典著作,在学术研究方法和问题上受到了重大启发。”
江滢河表示,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始终坚持戴先生的优秀学风,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戴先生呕心沥血获得学术成就的艰苦历程,塑造出一种‘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学者形象。”他说,通过此次研讨会,大家看到了戴先生开创的学术领域在不断发展和繁荣。“只要年轻一代学人努力奋斗,传承和发展戴先生扎实的治学风格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不断从戴先生视野宏阔的学术积累中创新求进,一定会迎来硕果累累。”
■ 本报记者/刘云鹏 陈思捷 ■ 摄影/李向东
新闻推荐
市人民医院进村开展“全国高血压日”义诊活动